“烏龍指”事件吸睛,營收淨利同比雙降,昔日平安基金副總空降,申萬菱信陣痛中謀求新生

上市公司2019年報披露進入密集發佈期,多家公募基金去年成績單也隨參、控股股東的年報陸續曝光。在權益類基金佔據上風的2019年,雖然多數順勢發展權益產品的公募基金規模和業績得到了攀升,但仍有部分中小基金公司在原地踏步,甚至有部分公募的產品還出現清盤現象。

上市公司申萬宏源發佈的2019年年報顯示,控股子公司申萬菱信基金去年實現營業收入34549.3萬元,同比下降約3%;實現淨利潤約6319.59萬元,同比下降20%,成為“券商系”公募中繼光大保德信之後的又一家同比雙降的“逆行者”。

14只混基規模偏小,有特色新品斷檔

相較多數頭部基金公司在網站首頁頭圖展現近一段時間表現優異的主動權益類基金,以申萬菱信為代表的幾家小基金公司則在網站頭圖的位置展示了量化、ETF和純債的產品,這一現象的背後或許與其自身產品陣營尷尬的現狀有關。Wind資訊的數據顯示,在目前申萬菱信41只公募產品中,權益類基金的數量就高達32只,合計規模204.35億元,平均單隻規模約為6.39億元。但值得注意的是,申萬菱信的股票型基金卻幾乎為清一色的指數型產品,因此能夠體現其股市征戰真實水平的產品只能觀察幾隻混合型基金表現。

然而讓公司很頭痛的是,14只混合型基金也是存在一些問題的。首先,從新發產品的角度來講,在2019年業內同行紛紛絞盡腦汁設計權益新品之時,申萬菱信卻沒有發行成立一隻主動型權益產品,錯失了2019年規模提升的大好機會。同時,從存續混基的規模來看,截至去年四季度末,14只產品中不僅無一隻規模突破10億元門檻,且產品內部的分化也是頗為明顯的:其中最早成立的三隻混基還基本維持在9億元一線,而成立時間較晚的幾隻產品卻進入了清算狀態,如申萬菱信價值優選、申萬菱信價值優享、申萬菱信甄選6個月、申萬菱信智選一年等。

此外,儘管14只混合基金產品數量不算少,但是頗具特色的產品卻很缺失:除去主題類產品新能源汽車和沾邊科技的智能驅動之外,從產品名稱中很少有直扣投資者心扉的個性化產品。在權益類競爭頗為慘烈的時代,本在競爭中就不佔優勢的中小基金公司更應在產品設計乃至名稱上多費心思,例如上海某公司的“生活”系列基金等,但申萬菱信目前存續產品卻相對中性化且相對平平的業績表現,導致產品在發行過程中很難吸引到更多的基民的關注。

現有基金經理重倉股思路混搭缺乏稜角

除去產品設計存在問題外,基金經理投資能力的不足也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中小基金公司權益產品發展壯大。就申萬菱信而言,旗下的13位基金經理對應的產品數量為41只,平均每人管理的產品超過3只。

在這些現任基金經理中,僅約6人負責主動權益產品的投資。其中,除去孫琳的任職時間超過6年外,其餘基金經理的任職年限基本在3年左右,而張朋的任職時間尚不到2年。從任職期間最佳基金回報看,除去孫琳曾在2015年大牛市中掌舵新動力混合實現過任職回報翻番外,其餘的基金經理迄今似乎尚沒有特別拿得出手的成績可以炫耀,這種情況就導致在基金投資者和渠道銷售中的知名度彰顯不足,間接制約了主動權益類產品規模再上臺階。

縱覽申萬菱信主動混基去年的逐季季報,《紅週刊》記者發現這幾位基金經理還似乎缺乏清晰的投資思路:通常他們可能會在核心資產和科技成長中選擇取中路線,混搭“核心資產 科技成長”的模式較為常見;同時,他們貌似也很難做到在某一板塊潮起前及時左側佈局,“後知後覺”的結果往往是即便配到了熱門標的,但因在較高時點介入而對組合的淨值貢獻較為有限。

以申萬菱信新經濟為例,在現任基金經理林博程接手後,他於去年2月底開始逐漸調倉,但是重倉品種範圍似乎搖擺不定:二季度時重倉股中以“券商 保險”為主,彼時券商股和保險股數量佔據了半壁江山,基金持有5只重倉股的持倉市值佔基金資產淨值比約為25.35%,結合當時基金的股票倉位91.19%估算的話,兩大板塊對組合的淨值貢獻度約為23%;三季度時,光伏、半導體等板塊重倉股的位次雖然得到強化,但該基金經理還重倉了三隻銀行股;第四季度,這種混搭的思路依然延續,不過整體組合更朝科技一方傾斜。

某種程度上,時任基金經理利用科技大熱快速修復淨值的初衷可以理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其重倉股部分已經遊離於契約規定之外。《紅週刊》記者查閱申萬菱信新經濟的業績比較基準,其明確規定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為“滬深300指數*85% 金融同業存款利率*15%”。但對照四季報中的重倉股和Wind滬深300中的成份股標的,寧德時代、華泰證券等幾隻重倉均不在滬深300的成份股名單之列。

與混搭的方式相比,公司主動混基中也有產品重倉的思路顯得過於保守,如申萬菱信競爭優勢。該基金的現任基金經理同時還管理著盛利精選混合。將兩隻基金的四季報重倉股進行對照,可發現該基金經理管理的兩隻產品思路迥異。其中,盛利配置的第一大重倉行業是醫藥生物,健帆生物、智飛生物、藥明康德、邁瑞醫療形成陣容可觀的重倉團隊,創業板公司是其中當仁不讓的主力;而競爭優勢則清一色是滬市藍籌的天下,其中招行、興業、工行、交行、浦發等五隻銀行股攜手平安和中信證券,構築起氣勢磅礴的大金融軍團。然而,對於基民來說,同一基金經理在不同產品採取不同的投資策略,從風格上講,是缺少鮮明個性的,雖然這並不代表一個基金經理的優劣,但如果一名基金經理沒有自己鮮明的投資風格,則其就不能長期在某一品種上深入研究並長期持有,進而也就很難獲得超額收益,這樣的基金經理可能只會短期關注,而不會長期跟蹤。

《紅週刊》記者還發現,儘管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人手有限,但是目前基本上是每隻產品均由一人管理,沒有雙基金經理甚至人數更多的情況出現。這種現象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公司目前缺少明星基金經理,流行的“明星 素人”共管的模式無法被採用。

對此,愛方財富總經理莊正指出,權益基金管理競爭非常激烈,人才是基金公司的命脈,小公司通常難以留住人才。對他們來說,重要的不是選擇怎樣的產品線,而是將基金經理的利益和基金公司的利益捆綁在一起。比如通過基金經理持股基金公司來解決人才激勵問題,或者小公司還可以在母公司層面探索有限合夥制的組織形式。

被動指基“烏龍指”或與公司管理層動盪有關

此外,《紅週刊》記者還注意到,雖然公司多數股票型基金為被動型產品,且大多數是由原來的分級產品轉化而來的,表面看似風平浪靜,但實際運行中同樣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給公司口碑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例如,作為一隻場內交易的LOF指數基金,申萬健康基金就因連續60個工作日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觸發了《基金合同》約定的基金合同終止條款,於4月10日依法進入基金財產清算程序。Wind資訊顯示,從2018年3季度以來,該基金的規模基本就在5000萬元的生死線上下浮動,產品在2016年成立時的規模約為4.19億元,歷經股市近幾年牛熊的變遷,雖然健康產業這一主題時常在二級市場有不俗表現,但是這隻基金如今的規模卻僅剩下大約兩成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基金四季報中,彼時並沒有披露該產品出現過清盤的預警信息,而最近兩個月規模的加速萎靡,或許跟股市調整背景下包括外資在內的機構投資者逐漸離場有關。

此外,Wind顯示,同樣是被動指基,公司的另一隻產品申萬菱信傳媒行業同樣在目前進入到清算狀態。

除去規模的困擾,不容易出錯的被動指基在稍早前出現的疏忽閃失讓業界瞠目結舌,成為今年迄今公募行業最大的“烏龍指”。2月11日,申萬菱信旗下的深成指A和深成指B在開盤4分鐘後就緊急停牌,隨後公司發佈公告稱,兩類份額在2月10日參考淨值計算並披露錯誤,10日披露的淨值分別為1元和0.1286元,但實際上正確的淨值應該是1.0310元和0.0976元;第二天開市的4分鐘,兩類份額的場內成交額分別為40.86萬元和391.6萬元,也就是這兩部分的成交額都是依據錯誤的淨值所達成的。《紅週刊》記者注意到,公司對此在錯誤公告中僅表示錯誤的原因是由於基金份額計算公司參數設置問題,同時表示對計價錯誤採取措施予以糾正,但並未提及如何賠償投資者。

如是看來,即便是被動指數型產品,公司在日常管理上的漏洞也著實不少,而這某種程度上也和公司管理層高管的動盪有關。2019年10月和11月,公司的時任副總張少華和總經理來肖賢分別因個人原因和工作需要離職,隨後公司發佈公開招聘在全球範圍內遴選總經理。

時隔大約四個月時間,申萬菱信基金的第六任總經理人選終於有了著落。4月7日,申萬菱信基金髮布最新公告稱汪濤新任基金公司總經理,董事長劉郎將不再代行總經理的職務,昔日平安基金的副總也正式成為了公司的第六任掌門,而更多的人事風暴或許還在醞釀之中。

但是質疑同樣而來,《紅週刊》記者注意到,汪濤的上家平安基金在2月29日發佈公告稱其於2月28日離職,通常行業內人員流動應有三個月的靜默期;但不知是求賢若渴還是出於何種考慮,目前距離正式離開老東家尚不足3個月,汪濤就已經在新東家履新掛帥總經理了。■

(本文刊發於4月11日《紅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