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邸报》到《京报》的变迁,看报纸印刷技术的发展

报纸是传播消息最快的出版物。它在报道政治、军事动态和文化交流方面起了特殊的作用。它也是我国发明的,是我国在文化事业方面一项重大贡献。

谈《邸报》到《京报》的变迁,看报纸印刷技术的发展

一、报纸雏形——邸报

关于报纸的起源,可以上推到公元前的周代。当时各国吏官总是把政治、军事方面的大事记下来让大家知道。像《春秋》这部书就是记载春秋时期政治军事大事的书。宋代王安石认为《春秋》实际上是一种“朝报”,可以说这是报纸的滥觞。

当然《春秋》毕竟仅具有大事纪的性质,还不是真正的报纸。真正的报纸出现于西汉。西汉时,诸侯王在首都长安设了个机构,诸侯王到长安朝见皇帝时住在那里,平时派官员驻守。这种机构称为邸。这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驻京办事处。地方驻守在邸的官员经常抄录诏令奏章和记载政府动态向诸侯王报告。这种报告就称为邸报。当然这种报告式的邸报还不是报纸。

谈《邸报》到《京报》的变迁,看报纸印刷技术的发展

二、官办邸报的出现

后来,统治者认为邸报既然起了传达政令和通报消息的作用,有必要控制它的内容,改由国家派专人编写并由专门机构出版。如唐代由“上都邸务留守所”(后来改称“上都进奏院”专门出版邸报。由宰相撰录每天的政事,再由起居郎记录送交史馆。进奏院就根据这个记录抄发邸报。邸报在发行前还指定大员核定,有时甚至由皇帝亲自审定。这时邸报发行的对象也不仅是地方长官,而是广大官员。所以邸报实际上是由国家发行的一张报纸。

统治者控制邸报的內容可以从下面几件事看出来。如宋高宗为了与金议和,禁止在邸报上透露有关金军侵扰的消息;再如明末农民起义军已经动摇明帝国的统治基础,而后金(清的前身)又堀起于辽东,威胁明帝国的左翼。崇祯皇帝为了加紧对农民军的镇压,企图与清军议和,以便集中兵力消灭农民军。因此,他禁止在邸报上透露有关李自成等义军的情况,又禁止透露议和的消息。一次,兵部尚书陈新甲在邸报上泄露了和清军议和的消息,结果被崇祯处死。

谈《邸报》到《京报》的变迁,看报纸印刷技术的发展

三、邸报内容的多元化发展

邸报既然反映政府动态,自然受到士大夫的重视,希望从中得到所需要的消息。例如,唐德宗李适(780——804)时,诗人韩翃,很久没有授新职。一天快半夜了,打门的声音很急,客人进来后立刻说:“恭喜!恭喜!你被任命为驾部郎中知制诰了”。韩翃很惊语,说:“大概闹错了吧?”来人说:“没有错《邸报》明明写着制诰缺人,中书两次提了你的名字,接着又提了第三次。”求官的人是多么重视《邸报》所通报的消息!随着《邸报》的发展,在它上面所登载的消息,除“政令”外,有时也刊一些社会消息。

元代,有一个浙江人叫王克仁,一次,他家单独被火烧毁,当地人就叫他做“王火烧”。浙东的方言是王、黄不分的,恰巧有一名叫黄瑰的浙东人,做大理评事,御史弹劾他说:他干的坏事太多,以致天怒人怨而遭天谴,火单单地烧毁了他家。因此,当地人把他叫做黄火烧。《邸报》刊登了这一张冠李戴的事情,被又一个浙东人叫李应瞬的看到,李和黄是紧邻,李见大吃一惊,认为自己家也被延烧,急急忙忙向制使李应山请假要回去看看。制使很同情,便赠送给他二万贯纸币以示慰问。谁知李到家一看,才知道以讹传讹,张冠李戴,一场虚惊。

谈《邸报》到《京报》的变迁,看报纸印刷技术的发展

除邸报之外,宋代从北宋开始又发行了一种流行很广的报纸小报。它是由与邸报发行有关的中下级官员和书铺联合发行的。小报的内容有些是邸报不发表或尚未发表的文件和消息。例如南宋初年奸臣秦桧逢迎宋高宗的意见,一力主张对金妥协,镇压抗金斗争。胡铨上书高宗,要求杀死秦桧。胡铨的奏章邸报没有发表,而小报却全文登载,茶馆酒肆,争相传阅。由于小报透露了不少内部消息,因而受到广泛的欢迎,发行量相当可观。当时人们对小报所报道的新的消息,称为新闻。“新闻”这个名词与报纸联系起来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明代后期,为了更广泛地传播政令,准许商人抄录邸报,印出版。这种翻印的邸报因在北京出版,被认为京报。京报的读者对象是民众。从此报纸发行的范围突破了官吏阶层,而进入民间。出版这种京报的机构,称为报房。第一家报房出现于明代万历年间(1578——1620),后来发展到几十家。到明末,南方各地也有了报房。京报的内容主要来自邸报。以传达政令为主但有时也附带刊载一些社会新闻。像1626年3月初六,京报曾报道北京火药库发生爆炸,毁房几万所,伤亡一万人的消息。

谈《邸报》到《京报》的变迁,看报纸印刷技术的发展

四、邸报与印刷

邸报出现于汉代,那时印刷术尚未发明,当然用抄写的方式。问题是在印刷术发明以后什么时候开始印刷《邸报》。近人孙毓修认为唐开元年间已印刷邸报。在他所著《中国雕版源流考》里有这么一段话:

“近有江陵杨氏藏《开元杂报》七叶,云是唐人雕本。叶十三行,每行十五字,字大如钱,有边线界栏,而无中缝,犹唐人写本款式,做蝴蝶装,墨印漫漶,不甚可辦”。

《开元杂报》是唐开元年间的邸报。既然说是雕本,那就是说唐开元年间已印刷邸报了。《开元杂报》也就被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报纸。但是也有人对上述论点持保留态度,因为杨氏所藏《开元杂报》已不知去向,无从确认它是雕本还是写本。现仅存它的仿制品。当然,从仿制品是无法推断原来是雕本还是写本的。

谈《邸报》到《京报》的变迁,看报纸印刷技术的发展

不过印刷报纸即使不始于唐,但可以肯定不迟于宋代,因为宋代名家诗文常常提到邸报。如王安石有篇文章,题目是“读镇南报”,苏东坡有“坐观邸报谈迂叟,闻说滁山忆醉翁”的诗句,周必大也说过“近读报得感事诗”。这些都说明当时邸报已很普遍,发行量一定不在少数。小报受到欢迎,发行量更大。在宋代,书籍已广泛采用印刷的方式,很难想象,需要迅速流通大量发行的邸报和小报会不采取雕印方式,而仍用抄写的办法。

《邸报》大概一直到晚明才有了活字排印。顾炎武在与公萧甥书上说:

“忆昔时《邸报》,至崇祯十ー年(1638年)才有活版。”

谈《邸报》到《京报》的变迁,看报纸印刷技术的发展

这时期使用的是木活字。清代出版的《京报》,从乾隆一直到晚清,也都是用木活字排印的。木活字印刷技术也被引进了刷印报纸的领域。

新闻报道的时间性是报纸的重要特性之一。具有报纸性质的《邸报》自不例外。为了抢先出版,尽早地送达读者之手,富于创造力的雕印工人,使用了两种快速制版方法。一种是“蜡印”,另一种是“豆腐干版”。蜡印在宋代已经出现,而“豆腐干板”在清代才有,据说:“每日下午,阁抄既出,有老于刻字者,不必书写,即可刻于一种石膏类之泥版上。此版质柔,极易受刀。俗称“豆腐干版”。“以微火烙之则甚坚,用煤屑水印之,故墨色甚黯淡”。

谈《邸报》到《京报》的变迁,看报纸印刷技术的发展

《京报》用竹纸或毛边纸刷印,多的十几页,少的五六页用黄纸做封面,长约六寸,宽约三寸,当时人把它叫《黄皮京报》。另外,还有一种叫《缙绅录》的出版物,每季出版一次,刊登中央和地方官员的名字,也是用木活字刷印,封面用红纸装订,有人把它叫《红皮历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