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個成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三家分晉就是這麼發生的

每個成語背後都有你不知道的典故

一天一個成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三家分晉就是這麼發生的

【成語名字】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成語釋義】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是一個漢語詞彙,比喻人們應當牢記以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今後行事的借鑑。



【成語出處】出自《戰國策·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



【成語辨析】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與“吃一塹,長一智”要區分開,後者指的是“受到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訓,增長一分才智。是經過失敗取得教訓的道理。”

【成語故事】

晉出公年間,智伯是晉國的正卿,執掌晉國實際權力。因在晉定公年間中行氏、範氏叛亂而國力大耗的晉國,在智伯的治理下,國力有所回升。

為了振興晉國,重建霸業,智伯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個萬戶邑獻給晉公,你們呢?”

三家大夫都擔心失去土地後,自家的實力會下降,都不願獻出封邑,可是三家心不齊,韓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萬家戶口割讓給晉公;魏桓子也懼怕智伯的威力,也把土地、戶口讓了。

智伯又問趙襄子,趙襄子不答應,智伯回報晉出公,晉出公命令智家和韓、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

趙襄子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裡的圍牆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於魏、韓不願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

晉陽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於地面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裡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但人們誓死不投降。

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準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錶示感謝。

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

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裡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後人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鑑。

一天一個成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三家分晉就是這麼發生的

一天一個成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三家分晉就是這麼發生的


一天一個成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三家分晉就是這麼發生的

往期精彩

一天一個成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三家分晉就是這麼發生的

一天一個成語3——完璧歸趙【戰國趙】

一天一個成語5——指鹿為馬【秦朝】

一天一個成語11——火燒赤壁【三國】

一天一個成語12——逐鹿中原【西漢】

一天一個成語17——運籌帷幄【西漢】劉邦的”攻心計“

一天一個成語18——臥薪嚐膽【春秋】

一天一個成語22——一敗塗地【秦】劉邦起家於沛縣,也是為什麼各種史書中常稱他為“沛公”

一天一個成語25——彈冠相慶 冠讀一聲,多為貶義,以後用成語可不敢亂用哦

一天一個成語26——傾國傾城【西漢】美人只能用這個詞來形容才可描述其美貌

一天一個成語27——乘風破浪【南北朝】因為韓寒的電影《乘風破浪》而出名的成語,原來是有雄才大略的古人的一句豪言壯語

一天一個成語28——狼狽不堪【晉】平時只喜歡用狼狽,把成語的不堪二字都幾乎省略,狼狽不堪的境地程度更深些

一天一個成語29·各位親,我們是不是該修煉一下自己說話的能力。有些人不喜歡的圓滑世故長袖善舞,在古代竟然還是一種美德

一天一個成語31·你喜歡一個人,這個人也喜歡你,可是面對你的靠近,ta卻會表現的忽冷忽熱、若即若離?

一天一個成語34·處世之手段?古時候讚頌的高尚品德,在如今竟然完全朝著相反的方向狂奔而去

一天一個成語35·帥-聰明-又願居於人下-做一輩子忠臣,難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