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海 之 光 (1843年—1949年上海史人物志)

吴淞口失守(之一)

上海名称的变迁勾勒出城市的发展轨迹

上 海 之 光 (1843年—1949年上海史人物志)
上 海 之 光 (1843年—1949年上海史人物志)
上 海 之 光 (1843年—1949年上海史人物志)

上海城的崛起并且昂首挻胸站在世界名城前列,实在是一个中国奇迹。

纵观上海城的发展历史,从上海的名称变迁中,我们就可以管窥到上海城的诞生和发展的粗略轨迹。

在那遥远的远古年代,现在我们所看见的上海还是一片茫茫大海,浪涛起伏,水波荡漾,一望无际。在她身后绵延千里的广袤大地上,从青藏高原出发的长江,曲折蜿蜿,一路喧腾,直奔大海。它走得累了,就把沿途携带的大量泥沙丢弃在出海口,然后一头扎入大海,融入到更宽广的水域之中。那被抛弃的一层层泥沙,默默无语,在长年流逝的时光中一点点积累长大,它们朝下缓缓地把海水挤干,朝上慢慢地隆起,最终把一片浅海演变成一大片陆地。

上 海 之 光 (1843年—1949年上海史人物志)上 海 之 光 (1843年—1949年上海史人物志)

近年考古学者在青浦崧泽遗址、上海马桥遗址、金山查山遗址等地,发掘出石斧、陶罐、玉镯等不少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物。经过考证,它们分别属于距今6000年到4000年的新石器时期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换言之,它们表明6000年前上海西部已经成陆,在如今的青浦地区,上海的先民已经在忙碌地栽种水稻,而现在美丽的浦东当年还沉睡在大海的怀抱里。当然,如今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市区,在6000年前还是水势滔滔的一片汪洋。到了2000年前,上海东部地区就是如今的上海市区,成为可以行走的宽广大地。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上海就这样降临到了人世间。

春华秋月,朝晖夕阴,上海在时光的流淌中发育成长。

时光流淌到商末周初,在今天闵行区马桥镇一带已出现有村落。时光流淌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上海成为越国的属地,后来又併入楚国的版图,传说楚考烈王以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黄歇为相,封其为春申君,于是,上海成为春申君封邑的一部分。黄浦江由于泥沙淤积,河床变得越来越高,导致江水常常泛滥成灾,危害四周生活的百姓。春申君黄歇带领百姓开浚黄浦江,高筑堤坝,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福利。人们为了纪念他,将黄浦江改称为春申江,简称申江。后来,人们就以“申”代称上海,上海有了第一个非正式名称。

上 海 之 光 (1843年—1949年上海史人物志)

时光流淌到公元265年至420年的晋朝,上海临水滨海的以捕鱼为业的居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当时江流入海处称之为“渎”。这种捕鱼工具广泛使用于吴淞江即苏州河下游一带,人们将“扈”插入江水之中,潮来被浸于水中,潮退则露出,许多鳞光闪闪的鱼儿随着潮水而来,退潮时则被“扈”拦住。因此,当时这一带地方被称为“沪渎”,“沪渎”成为上海的代称,梁朝留下的石像碑上就有“淞江之下,号曰沪渎”的文字记载。后人将“沪渎”简称为“沪”,上海有了别名:沪。

话说唐朝天宝十年即公元751年,中央政府在上海地区设立了华亭县;到了北宋淳化二年即公元991年,因为吴淞江上游不断淤积,水道不畅,外来船舶被迫停泊在吴淞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海浦位于如今外滩至十六铺的黄浦江水面;南宋咸淳三年,即公元1267年,政府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名为上海镇。

时光流淌到元朝至元十四年即1277年,华亭县升格为华亭府,第二年设置松江府,下辖华亭县,其驻地就在如今的松江区。时光流淌到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即公元1291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正式设立上海县,这是历史上首次将上海设立为一个县,它标志着上海正式建城了,上海的“户口簿”上有了堂堂正正的正式姓名:上海。

上海还有一个雅称叫“云间”,古代松江地区俗称“云间”,元朝明朝的松江画派被称为“云间画派”。云间的名称,给上海带来一种超脱人间烟火的文化飘逸。

上 海 之 光 (1843年—1949年上海史人物志)

上海在时光的流淌渐渐成为一个人烟稠密的水上县城,百舸争流,千帆竞渡,车载船装,舳舻千里。清朝康熙二十四年即1685年,清朝政府在上海设立了海关,官署就设在上海县城内。到了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上海已经成为中国的贸易港口和漕粮运输中心,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1843年上海开埠前夕,上海县城集聚着县署、上海道台府和江海关等衙门,政府色彩浓郁,权力部门聚集。这时,上海已经修建有城墙与护城河,县城东门外的十六铺地区更是街道繁密,大船小舟往来如梭。上海开埠前10年的1833年,上海县城已经有12万人口,拥有60余条纵横交错的街道。

上 海 之 光 (1843年—1949年上海史人物志)

《上海县志》记载的上海修建城墙前的地图

上海的名称主要有“申”、“沪”、“上海”和“云间”,另外还有沪江、沪滨、沪上、淞沪、春江、申江、海上和华亭等,林林总总,丰富多彩。

就在上海名称的历代演变期间,上海时光已经从春秋时期流淌到1843年上海开埠,流淌了2000多年,流过了春秋战国,流过了影响深远但却短命的秦朝,流过了汉朝三国两晋两北朝,流过了隋朝唐朝宋朝,流过了元朝明朝,又流入了以杀人立国的清朝,上海也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一个交通便利的贸易港口和一个喧闹的商埠,完成了一个从小渔村到中等规模县城的华丽转身。现在常有人说,上海开埠前是个小渔村,因而有了“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说法,那是看低了上海在开埠前的地位了。那时,上海在中国在世界的版图上,已经不是一个炊烟袅袅的渔村,而是一个人烟稠密的滨海县城,是一个交通发达的沿海贸易中转口岸,当然其总体上还是一个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大城镇,要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路途遥远,前程茫茫。

上 海 之 光 (1843年—1949年上海史人物志)

中英《南京条约》 签订情景

就在此时,上海爆发了鸦片战争,它彻底改变了上海城的发展走向。历史的巨变,往往由某一历史事件促成,而这一历史事件的的发生往往由多种因素所造成,并且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

叩问历史,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因素在哪里?

(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