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白朮和蒼朮🌿,你真正瞭解它們嗎

脾虛和溼重已經成為很多人頭疼的問題,也有不少人被脾虛和溼重而引發的肥胖,甚至是引發的慢性病所困擾,今天給您介紹一箇中藥的組合,合理使用相信能夠助您減輕困擾。這個組合就是中藥裡的“二術”。

先給您糾正一個讀音,中藥中的術的正確讀音應該讀作術(zhú),而“二術”便是蒼朮和白朮的簡稱,此二術專入脾胃中焦,為健脾燥溼的要藥,在臨床應用十分廣泛。平胃散、補中益氣湯、枳術丸、參苓白朮散等藥中都有蒼朮和白朮的身影。

蒼朮為菊科植物茅蒼朮或北蒼朮的乾燥根莖。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有燥溼健脾,祛風散寒,明目的功效。臨床上用於治療溼阻中焦,脘腹脹滿,洩瀉,水腫,腳氣痿躄,風溼痺痛,風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澀等症。在使用蒼朮時應注意其禁忌,如陰虛內熱、氣虛多汗者忌用。

蒼朮生用燥溼、祛風、散寒力較強,通過麩炒后辛性減弱,緩和燥性,氣變芳香,同時增強了健脾和胃的作用,常用於脾胃不和和脘腹痞滿等症。炒焦後的蒼朮辛燥之性大減,以固腸止瀉為主。

白朮為菊科植物白朮的乾燥根莖。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有健脾益氣,燥溼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洩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

臨床使用的白朮炮製品大多為生白朮、麩炒白朮和土白朮三種。生用以健脾燥溼,利水消腫為主;麩炒後能緩和燥性,借麥麩入中,增強健脾作用,用於脾胃不和,運化失常,胎動不安等症;經土炮製過的白朮借土氣助脾,增強其補脾止瀉之力,用於脾虛食少,洩瀉便溏等。

蒼朮和白朮始載於《神農本草經》稱“術”,被列為上品,因蒼朮、白朮來源於同科同屬植物,因此未有白朮和蒼朮之分,古人在論述其功用時,兩者皆可。到了南北朝時期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中開始予以區別。

雖然二者均有健脾、燥溼的功效,但二者在實際運用上還是有所不同。清代《本草崇原》提到:“凡欲補脾,則用白朮,凡欲運脾,則用蒼朮,欲補運相兼,則相兼而用,如補多運少,則白朮多而蒼朮少,運多補少,則蒼朮多而白朮少,品雖有二,實則一也”。蒼朮性辛溫能健脾燥溼並且能解表適用於脾虛溼盛侵犯基表的症狀溫燥溼力強,宜於寒溼阻滯中焦而脾虛不明顯者。白朮甘溫能健脾燥溼補中益氣,偏補氣健脾,適用於脾虛溼阻者。

以上就是白朮和蒼朮的區別,“二術”雖然經常共同使用,但是藥師要提醒您兩味藥還是有所不同不能混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