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那些事儿-改稻为桑,为什么老百姓不买账?

嘉靖四十年,元宵节,万历出生的那一天,周云逸事件算是告一段落。徐阶、高拱和张居正三个人去裕王府祝福裕王喜提贵子,严嵩父子则跟嘉靖皇帝一起去吃元宵了;看似缓和的朝堂关系,正在酝酿着另外一件大事-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

"改稻为桑"就是将浙江百姓的农田改成桑田,按道理来说农民种地的收入不如种桑的收入高,而且嘉靖宣布不增加"改稻为桑"者的税收,而且农业到桑蚕业是推动历史的发展,使农民从农业向手工业的转移,大力发展生产,扩大出口。这原本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为什么就没有人执行呢?下边刚刚君和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

《大明王朝1566》那些事儿-改稻为桑,为什么老百姓不买账?

剧照

政府公信力不够

在第二集中有这么一个画面,在浙江淳安,一大片隔着大江的农田,这个时候出现了全副武装的骑兵,在田中踏苗,丝毫不顾跌倒百姓的死活……这个场景有点儿像大型拆迁现场。还记得改稻为桑的国策是正月份决定的,而江浙一带的稻田一般是四五月份进行插秧,中间有三个月的宣传期,为什么老百姓听了政策后依旧不进行执行国策呢?

这只能说明一个事情,政府已经没有公信力了。通俗一点说就是老百姓已经被国家给"骗"怕了,在老百姓的心中,政府说的话已经不能相信了,改稻为桑政策再怎么好,也是官府说出来的,平时官府总是在新政策上做"手脚",随意增加赋税,徭役百姓,没少干一些欺骗农民的事情。现在又出现新的政策,老百姓自热是对政府的"改稻为桑"不买账。

《大明王朝1566》那些事儿-改稻为桑,为什么老百姓不买账?

嘉靖

农民害怕自己的土地被兼并

俗话说:"家中有田,心里不慌",农民的命根子就是自己的土地,有了土地才不会饿肚子,有了土地自己一家老小才能生存下去。维持现状,即便不能过的太好,至少不会太坏。当政府提出"改稻为桑"这个国策,农民怕自己的土地被兼并,所以对这个政策并不感兴趣。

后边的剧情也告知我们老百姓的担忧是没有错的,严党这些人想利用改稻为桑这件事,进行土地兼并,并且是低价进行土地的兼并,再高价租出去。举个例子,现在国家提倡乡村城镇化这个方针,那么一些开发商,通过各种手段,低价购买农民的土地,然后再将土地一升级(盖成高楼大厦),以高价卖或者租给农民。农民自然是不愿意。

《大明王朝1566》那些事儿-改稻为桑,为什么老百姓不买账?

水稻

政党的纷争

恕刚刚君想的比较"腹黑",还记得第二集中张居正他们在裕王府上商量着如何倒"严",张居正说过这么一句话:"要是这次能从浙江烧一把大火,严党倒台的日子就不远了"。这么说,"改稻为桑"的国策不被老百姓买账,似乎还掺杂着政党的纷争。

嘉靖希望通过这个政策来增加国家税收,以弥补自己的亏空;严党和司礼监希望通过这个政策从中获取暴利和巩固自己在江浙的地位;裕王一派则是希望从这个事件中绊倒严嵩一党。那么从现象看本质,只有裕王一派是想从"改稻为桑"中做文章,所以,刚刚君觉得农民对改稻为桑的国策这么激进其中也有裕王一党的"功劳"。

《大明王朝1566》那些事儿-改稻为桑,为什么老百姓不买账?

张居正剧照

桑农的捣乱

刚刚君对第二集中的齐大柱也是很感兴趣,刚开始觉得齐大柱很是仗义,为稻农伸张正义。不过现在用我的"黑"腹想一想,这中间也有蹊跷。

剧中讲到,齐大柱是个桑农,但是他看到官府踏苗,替百姓出头,可以说是这帮子稻农的"领袖",也是他带着稻农在和官府对抗。那么问题来了,按照"改稻为桑"的政策,应该桑农最能体会到其中的优惠政策,齐大柱应该劝稻农来改稻为桑啊,反而要带着头闹事呢?刚刚君觉得这是桑农害怕大家都在种桑了,那么桑的市场价格肯定会降低,比如我们村子有一年不知道刮的什么风,都在种胡萝卜,结果那一年的胡萝卜烂在地里都没有人要。所以,桑农也是不想让这个国策推行的。

《大明王朝1566》那些事儿-改稻为桑,为什么老百姓不买账?

齐大柱剧照

其实,这个"国策"是算是一个利好的项目,刚刚君用胡宗宪的一些观点来看,就是嘉靖太着急想利用"外汇"来填补国库的亏空,想让这个项目一年之内马上实行,导致后期的毁堤淹田事件。这个"锅"还得嘉靖自己来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