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第一个走出国门的剧种

从秦朝开始,大批的中原移民把中原的音乐文化带入广东。在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器物中,有3套共27件的青铜乐器,每件均刻“文帝九年乐府工造”铭文。可以想见,2000多年前一支相当规模的乐队已经在广东出现。五代十国时的广州是南汉国的国都,当时南汉宫廷的音乐歌舞水平已经很高,以致宋灭南汉后,还不忘把数十位宫廷内臣带回京城,编入宫廷乐舞队伍之中。清代的广州是“闽姬越女颜如花,蛮歌野曲声咿哑”,珠江江面“更有小艇梳织往来,笙歌弦索之声杂以长湖之沸,令人情为之移”,可见歌乐之盛。

粤剧,第一个走出国门的剧种

南宋末年,宋恭帝的南迁广东不仅带来了数以十万计的臣民,也将中国最早的戏剧——南戏带入广东。到元明时,广州“城市中多演戏为乐”。

明清时期的广州作为国内重要的贸易口岸,各地官宦商贾云集、商帮荟萃。“广州富庶天下闻”,城市经济繁荣景象比扬州有过之而无不及,“饮食之盛,歌舞之多,过于秦淮数倍”。经济的发达推动娱乐业的极度兴盛,吸引各地剧种悉数传入广东,外省戏班多达百余个,演戏为乐的盛举从宫宴承值到通衢僻巷,蔚然成风。粤剧,第一个走出国门的剧种

当时,城市是外江班的天下,广东本地人组织的戏班则“多在郡邑乡落演剧”,较具规模的戏班就雇下一艘大船,演员宿舍、器材布景等一应安置船上,在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区巡回演出。正是这些戏班拉开了粤剧发展史的序幕。

那时本地班所唱声腔是弋阳腔、昆腔、秦腔等的混合,“蛮音杂陈”“不广不昆”。高腔、昆腔逐渐衰落,“本地班”遂以梯子为主要唱腔。后微班影响日益扩大,又以“椰簧”作为基本唱调,并不断吸收广东音乐、民谣曲律,演唱由全用官话改为官话与方言并用。并且融入南派武术,“但工技击,以人为戏”,

使用大锣、大鼓、大笛,形成了声腔独特、武打新奇的风格。“鸣金吹角,目眩耳聋”,“凡演一出,必闹锣鼓良久,再为登场”。粤剧大量吸收本地的民间艺术营养和各种戏剧精华,逐渐形成自已的艺术特色,成为早期的古腔粤剧。粤剧,第一个走出国门的剧种

经过乾隆时期整整60年的戏曲黄金时代,本地班的组织日趋完善。出于商业资本的支持和竞争招揽的需要,广东戏班“服饰豪侈,每登台金翠迷离,如七宝鸿台,令人不可逼视,虽京师歌楼,无其华靡”,远远超过外省班。

咸丰初年,粤剧成为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戏种,到美洲及东南亚演出,还在当地成立行会组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