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典歷】三人成虎

【清風典歷】三人成虎


【譯文】

龐恭和魏太子將要去趙國的邯鄲做人質,龐恭對魏王說:“現在有一個人說在集市上有老虎出沒,大王您信嗎?”魏王答:“不信。”“那如果兩個人說集市上有虎呢?您信嗎?”魏王說:“還是不信。”“那三個人都說呢?您信嗎?”魏王說:“那我就相信了。”龐恭說:“集市上沒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然而三個人說有老虎就真的以為有老虎了。現在邯鄲離魏國比到集市遠多了,議論我的人也比三個人多,希望大王明察他們的話。”龐恭後來從邯鄲返回魏國,最終還是沒能見到魏王。

【品讀】

流言可畏

從古至今,流言是很有殺傷力的。以前又沒有專門的闢謠機構,有些話成為流言之後就特別難以辨明瞭。就連周公那麼聖哲偉大的人,在攝政成王時也遭受管叔、蔡叔所造流言的困擾,以至於要避居東國,這就是所謂的“周公畏懼流言日”。後來成王因天地異常而祭祀,開金縢之匱(用金絲帶緘封的匣子),看到了周公為武王祈禱,願意以身代死的冊文,才相信了周公的忠誠,親自迎回了他。

龐恭和魏太子去趙國做人質,臨行前給魏王講“三人成虎”的故事,其實是給魏王打一劑“預防針”,勸諫魏王警惕流言。但是從最後的結果來看,顯然這劑“預防針”白打了。據《戰國策》記載,魏王當時聽完龐恭講的故事後,滿口允諾說:“寡人自為知。”知道是知道,可等後來龐恭從趙國回來求見時,魏王卻是拒而不見了。這就是流言的厲害。北宋黃庭堅說:“三人成虎事常有,眾口鑠金君自寬。”看似豁達灑脫,更多恐怕是一種無奈之辭。

不僅是君臣、上下,就是骨肉至親之間,也不免流言的影響,“曾參殺人”的故事就是如此。《戰國策》載:

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

“三夫成市虎,慈母投杼趨”,賢如曾母,亦難免身陷流言的泥沼。

流言儘管虛浮無據,但是時間一長,傳聞日多,便足以聳動視聽、惑亂人心,所以,必須保持心明眼亮的狀態。“流言止於智者”,是因為智者有一雙明辨是非的慧眼。

當然,韓非對待流言的方法要更為簡單直接。在他看來,破除一切虛妄之辭,僅僅依靠智者的慧眼是不夠的,更重要的在於“循名責實”的考察,也就是“因參驗而審言辭”,通過實際的考核、驗證來審察言辭。一句話,實踐也是檢驗真偽的唯一標準。(阿陽)

【清風典歷】三人成虎

青礞石

青礞石:為鱗片狀或片狀集合體。呈不規則扁塊狀或長斜塊狀,無明顯稜角。褐黑色或綠黑色,具玻璃樣光澤,氣微,味淡。墜痰下氣,平肝鎮驚。治頑痰膠結,咳逆喘急,癲癇發狂,煩躁胸悶,驚風抽搐。主產於浙江淳安、湖南、湖北等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