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多麼漂亮的館閣體都不能學,就算是沈度的《敬齋箴冊》也別學

提起館閣體,或者說臺閣體,在科舉制度完結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書法圈幾乎是眾口一詞的鄙夷,批駁。但是,在大眾中間卻喜好用工楷的水平來衡量一個書法家的藝術水平。很難找到一個大家都認可的平衡點。主要有這幾個原因造成了,一是確實有很多掛名的書法家本身的楷書功底就差,濫竽充數,當南郭先生。二是大眾對書法藝術性的認知水平不夠,只能以工整與否來評斷水平高下。回到館閣體這個話題上,他沒有書法圈中崇尚個性和藝術性的書家說的那麼不堪,也沒有其推崇者所認定的是書法水平的唯一標尺。

無論多麼漂亮的館閣體都不能學,就算是沈度的《敬齋箴冊》也別學

在小編看來,館閣體的功能指向性很明確,那就是為了科舉。在如今各種書法資料極易取得地條件下,它不值得書友作為範本去臨習。要學小楷《宣示表》《樂毅論》《黃庭經》,甚至《汲黯傳》都比任何一本館閣體要好。今天給大家聊聊館閣體中最經典的作品,明朝書家沈度的《敬齋箴冊》。

《明史》記載: 沈度,字民則。弟粲,字民望。松江華亭人。兄弟皆善書,度以婉麗勝,粲以遒逸勝。度博涉經史,為文章絕去浮靡。成祖初即位,詔簡能書者入翰林,給廩祿,度與吳縣滕用亨、長樂陳登同與選。是時解縉、胡廣、梁潛、王璉皆工書,度最為帝所賞,名出朝士右。

無論多麼漂亮的館閣體都不能學,就算是沈度的《敬齋箴冊》也別學

沈度的書法為最高統治者所鍾愛,李紹的《皇朝世說新語》中記載: 太宗徵善書者試而官之,最喜雲間二沈學士,尤重度書,每稱曰:“我朝王羲之。” 被稱為我朝書聖,可謂至高無上的尊寵。明朝名臣楊士奇曾以“婉麗飄逸,雍容矩度”八字來概括沈度書法風格的特點。當然沈度的書法也並非是無源之水,憑空自創而來。沈度的書法風格是在吸收趙孟頫、宋克及陳璧書法傳統的基礎上,結合時代潮流而衍生出獨具特色的“臺閣體”的。流傳最為廣泛的當屬《敬齋箴冊》

《敬齋箴冊》是抄錄宋儒朱熹所寫的箴銘,在沈度現存楷書中,以書寫這類宋儒箴言的書跡最多,說明沈度所寫的這類書跡,在當時官場上有一定的需要量。實際上,沈度的這種新式書風,可能在更早的年代便發展成熟。沈度的楷書書風一旦確立,日後便很少改變,成為皇帝頒佈詔令時最常用的書風,也是被認為最足以代表大明盛世的典型書風。

無論多麼漂亮的館閣體都不能學,就算是沈度的《敬齋箴冊》也別學

從作品看,沈度是一個修煉到心氣十分沉穩平靜的書法家,這個年齡的他,筆下的火氣盡消,心平如水。沒有了火氣,也不求大氣,寫不出那種氣塞天地、波瀾壯闊的筆意。由於沈度在書寫時動作比較悠閒、輕鬆、和緩,點畫都運用得柔和、文雅。字雖少,形態卻大方舒展,即便是轉折處,也不是直截了當地流露圭角。這也使得《敬齋箴冊》有一種易於親近的美感,如近風雲月露、美人香草。這件作品一入目就讓人賞心悅目,可以追尋到晉書的清秀、小巧、雅緻、潔淨,是欣賞者沒有理由拒絕的美感。它要比森嚴、堅硬、突兀、散亂更有親和力、召喚力。

沈度書法為統治階層所賞識,成為朝廷官府公文書法的規範,正緣於這種美感。這種書體書寫時一筆不苟,法度謹嚴,點畫巧妙,轉折分明,提按清楚,線條輕重,粗細有變化,其收筆、落筆、撇捺、轉折勾挑處,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顯得十分自然。結構以方正為主,行列齊整,各部停勻。”

無論多麼漂亮的館閣體都不能學,就算是沈度的《敬齋箴冊》也別學


《敬齋箴冊》是柔中含骨之作。看起來秀美,品起來骨力充盈。這種骨力的存在不是顯露出來的,使外表氣骨森森,剛健峭拔的。它被勻稱筆墨包裹著,在柔軟的外表下,支撐著字的挺拔、舒展。沈度用墨非常均勻,似乎每個字都蘸了一次墨,以致墨色極為相近。沈度的主旨就是溫潤,多一分則暈,少一分則枯,總是力求掌握地恰當。骨力與他的腕力熟練是一起出現的,不是很強勁,而是小巧的彈性,充滿靈氣。

從《敬齋箴冊》中很難看出沈度的個性。他的書法屬於中和一類,中和、平正、整齊、大方,符合最基本的欣賞。這是一種偏重於功夫的書法。一個人肯下苦功,通過訓練使其技法趨於完善,就可以達到。

無論多麼漂亮的館閣體都不能學,就算是沈度的《敬齋箴冊》也別學

明人謝榛稱:“發言平易而循乎繩墨,法之正也,”這也是明代許多人效法沈度的原因。一個人寫了一手端正的字,符合規矩,如果不往審美深處探討,也能在社會上立足了。 由於作為“官楷”,沈度受到的制約也可以從《敬齋箴冊》顯示出來。端正美觀,大眾化是主要的,個性是次要的。這也形成用筆、用墨、結體、章法諸多的不敢大膽作為,只求符合朝廷要求,收斂自己的個性,即便有大膽的創新思想,也只好藏在心裡。這樣的書家終生服務於朝廷,不免落入模式、窠臼當中習以為常,導致“臺閣體”最終發展成一種對性靈束縛的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