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必讀:掌握藥性,信手拈來皆治病


初學必讀:掌握藥性,信手拈來皆治病


藥性有寒熱溫涼,有升降沉浮,不明白藥物的藥性,處方時只是按照藥物功效一味疊加,則難獲奇效。在前文病例中使用大蒜,就是取其引氣血下行的性能。氣血下行了,病也就好了。

現代藥學對藥物的研究,喜歡從藥物的成分入手進行研究,大蒜含有大蒜素,可以抗菌消炎,可以軟化血管,甚至可以抗癌,但卻無法研究出大蒜能引氣血下行這一條來,為什麼?這是藥物自身具有的偏性!

有一味中藥“井底泥”,又名“井底沙”,就是淤積在井底的灰黑色泥土,味甘而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治妊娠熱病,胎動不安;頭風熱窟,天泡瘡,熱癤。

小兒熱癤,井底泥敷其四圍(《千金方》),泥熱後再換鮮泥,幾次就好了。

我們將“井底泥”曬乾後再使用,還有效用嗎?沒有了!因為其寒性已經消散了!我們用它治病,用的就是其寒性。

不同井底的井底泥,可能成分各不一樣,但其大寒之性是相同的。正因為其具有大寒之性,所以對於熱性病效果好。如果按照現代的藥學研究方法,提取其有效成分,研究其中有什麼抗菌成分,我想很難有結果。

談了這麼多,是想說明一個問題,“藥性”遠遠比“藥物的成分”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古人非常重視中藥炮製的原因,因為炮製可以改變藥物的藥性。

通常酒炒性升,薑汁炒則散,醋炒能收斂,鹽水炒則下行。如黃柏原系清下焦溼熱之藥,經酒制後作用向上,兼能清上焦之熱。黃芩酒炒可增強上行清頭目之熱的作用。砂仁為行氣開胃、化溼醒脾之品,作用於中焦,經鹽炙後,可以下行溫腎,治小便頻數。萊菔子能升能降,生品以升為主,用於湧吐風痰;炒後則以降為主,長於降氣化痰,消食除脹。由此可見,藥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並非固定不變,可以通過炮製改變其作用趨向。

意識到藥性的重要性,我們再來學中藥,思路就會大大開闊,看病下藥,也會活潑很多!治療中只需按照中醫理論,辨證用藥,當升則用具有升發性的藥物,當降則用具有降氣、沉降性質的藥物;熱者寒之,寒者熱之;不會受現代研究思維的限制,不受其成分的侷限,只有這樣,才是真正走進了中醫用藥的大門,這才是“中醫用藥之秘”。

為了加深印象,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肝氣鬱結的病人,常常感到出氣有些費力,嚴重者會有心慌,甚至胸悶的症狀,為什麼呢?因為人體的陽氣需要肝氣來升發,肝氣鬱結,升發不了,就會氣短,就會胸悶!

通常運用柴胡等來升發鬱結的肝氣,症狀就能立時緩解。

有一次剛好柴胡沒貨了,病號又是老熟人,我告訴她用生麥芽泡茶喝。病人疑惑了,生麥芽不是消食、回奶用的嗎?也能治療胸悶?我費了很大勁才講明白這其中的道理,最後給她包了一兩生麥芽。第二天見面她就說,生麥芽用得好,胸不悶了。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生麥芽具有升發的作用。那麼患者因肝氣鬱結,肝氣不疏所致疾病,還有沒有其他的藥物可以使用?其實只要能夠疏理肝氣,升發肝氣的藥物都可以,比如薄荷

這就是藥性的運用,掌握了藥性,臨床上遣方用藥就輕鬆自如了。

現在的《中藥學》教材中,中藥是按照功能分類的,比如麻黃歸於辛溫解表藥,薄荷歸於辛涼解表藥,麥芽歸於消食藥……

這樣對不對呢?也對!對於初學中藥的人而言,很容易明白藥物的大體功效,也就是說按照這種模式學習後,你很快就知道

“什麼藥治療什麼病”

但這與“什麼病用什麼藥”不是一個概念。雖然只是顛倒順序,但卻是兩個方面的問題。

治病如同打仗,第一步你首先得明白每個士兵的特點,每種武器的特點,但僅僅知道這些並不一定會打仗。你只有在戰場中熟練運用你的士兵,利用現有的武器,針對目前的戰役,組織最適合的戰略戰術,才能取得勝利。

你知道了“什麼藥治療什麼病”,只能說明你書讀到位了,書上的東西你記住了,但這是不夠的,你還得更進一步明白,如何針對疾病來用藥。

本文摘自餘浩、鄭黎編著《醫間道》

初學必讀:掌握藥性,信手拈來皆治病


人體的氣機運行遵循著一定的規律,有升降浮沉之分。

初學必讀:掌握藥性,信手拈來皆治病

升與浮、沉與降功能相近,為您方便使用和掌握,中醫通常將“升浮”或“沉降”並稱,這就是中藥作用的兩大主趨向。

初學必讀:掌握藥性,信手拈來皆治病

升降、浮沉--升浮。升是上升,升提的意思,指藥物具有升提功能;浮指藥物具有輕浮、上行發散的功能。

初學必讀:掌握藥性,信手拈來皆治病

升降、浮沉--沉降。降指藥物具有下降、降逆的功能;沉指藥物具有沉重、下行洩利的功能。

初學必讀:掌握藥性,信手拈來皆治病

中藥的升降浮沉通常與藥物的性味、質地有關。

初學必讀:掌握藥性,信手拈來皆治病


中藥之行走步調:升降浮沉論藥性


光知道一個藥的作用和性質還不夠,


還得明白它的“行走步調”。

初學必讀:掌握藥性,信手拈來皆治病

初學必讀:掌握藥性,信手拈來皆治病

中藥很獨特,就像人一樣,有它自己的行走方式 。有的藥往上升,有的藥往下降;有的藥走五臟,有的藥走四肢;有的走上焦,有的走中焦,有的走下焦……都不同。到底它的行走方式對藥效有什麼影響,又有哪些不同的行走方式,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西方的物理學裡有一個概念叫“向量”,比如力,有大小、有方向。中藥也與此類似。大小就相當於藥物的性質,而方向則意味著這味藥物到人體後會怎麼走、到哪裡去。這就涉及升降浮沉和歸經的問題。

藥性,大家都很重視,但藥的走向大家都不是太重視,或是一到運用的時候就忘了,這大大影響了用藥的效果。

1

—— 升降浮沉 ——

初學必讀:掌握藥性,信手拈來皆治病


不同的藥走向不同。有的藥往上升,有的藥往下降;有的藥走五臟,有的藥走四肢;有的走上焦,有的走中焦,有的走下焦……都不同。所以你要根據病位,根據邪氣的出入來選擇用藥。

怎麼把握藥的升降浮沉呢?靠死記硬背當然不行。明白了它的道理,自然就記住了。

很多藥,藥名本身就體現了升降浮沉。比如升麻,肯定是往上升的;沉香它肯定是往下沉的。沉香就是沉香木,一般的木頭都浮於水,唯獨沉香木,扔到水裡會下沉,用於人體它也會往下沉,它能降氣。

我們必須非常注意中醫裡的藥名、方名、穴位名稱,其中都含有很多密碼,可以去破解。

植物類藥,我們可以看它長在植物哪個部位,以確定其性質和走向。

2

—— 花葉升散,凡子必降 ——

初學必讀:掌握藥性,信手拈來皆治病

花和葉是升散的,它們在植物的最表層。花散發出清香,它是散的;葉子上每天蒸發出大量的水分,這也是在散。用於人體也有升散的作用。抓過感冒藥的人應該都知道,經常是一個方子,藥味不多,藥量也不大,但是抓回來卻是一大包,以花和葉居多,質地都是非常輕的,因為要取它的升散之性,來發散掉我們體表的邪氣。花葉升散,但也有例外,比如旋覆花,它不升不散,而是降的。

凡子必降。

植物的種子,比如萊菔子、五味子、白芥子、車前子、川楝子等,種子在枝頭成熟了以後,都要掉到地上,才能生根發芽,這就是在往下降。作用於人體,它也有下降的作用。還有比如桃仁、杏仁、柏子仁、酸棗仁,他們不但是種子而且還有很明顯的油性,所以能潤下,潤腸通便。這些種子藥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偏溫。沒有溫熱,它哪有力量發芽呢?但也有例外的,比如蔓荊子就是往上升的,而且性涼,它質地輕,可以用於升散頭面之風。

3

—— 枝走四肢,梗通上下 ——

初學必讀:掌握藥性,信手拈來皆治病

植物的枝丫就會走人體的四肢。我們可以說,他們同氣相求。比如桂枝、桑枝、紫蘇旁枝,都是走四肢的。像胳膊痛,手指發麻,引經藥可用桑枝,如果因為受寒較深,也可以加桂枝;如果只是因為臨時受了一點寒,用紫蘇旁枝和桑枝就可以了。

梗,就是植物的中間的梗子,也叫主莖。養料要通過莖從根部往上輸送;葉子通過光合作用合成的能量,輸送到根部去儲藏,也要通過莖。所以說,莖是能升能降的。我們經常說的紫蘇梗、藿香梗,在人體內,能通氣、調氣,能升能降,調氣就在這升降之中完成。

4

—— 根分三部 ——

初學必讀:掌握藥性,信手拈來皆治病

根部入藥要複雜一點。靠上部的根,主要往上面的植株輸送養料,它偏往上走;靠下部的根鬚,是要往下扎的,它的性質偏往下走,治下焦的病;至於中間的那一截根,就是守中的,治中焦的病。比如當歸,按上中下的部位,可分為當歸頭、當歸身、當歸尾三部分,當歸頭上行而活血,當歸身守中而養血,當歸尾下行而破血。現在大家用根都不是太分明瞭,整個根都放在一塊用了。

當然,現在用蘆和用須還是有講究的。

蘆在根的最上方,是植物根和莖的交會處,比如說人參有一個參蘆。蘆是一心向上升的,因為根的養料在蘆這裡往整個植物上輸送,蘆也就具有了很強的上升的作用,甚至能夠引發嘔吐。我們在用根部的藥的時候,一般都把蘆去掉。像人參這樣比較珍貴的藥材,我們捨不得扔掉它的蘆,又因為它有很特殊的作用,所以我們就留下來,遇到體質比較虛的人,上焦有邪,你想讓他吐一下,又不敢用那些峻烈的催吐藥,就用參蘆。

根鬚在根的最下方,它使勁往下走,往土裡鑽,所以又有攻破作用。比如甘草,你要是用它來調和諸藥,又不想讓他過於固守中焦,就可以用甘草梢,他會往下走得快一點;再比如小便帶血,小便刺痛,一般也會用甘草梢。甘草梢能走陰莖,走尿道,有清利的作用。

5

—— 藥物走向的其它判定方法 ——

初學必讀:掌握藥性,信手拈來皆治病

此外,植物的節則走人體的關節,皮則走人體體表,心則入心,絡則通絡,藤則上行,刺則刺破……這都需要我們格物致知,觀察這個藥的本身。

金石、介類藥,即金屬、礦物、化石、貝殼之類。這些藥都很重,藥只要重就會往下走,這是它們的基本走向。

還有動物藥,被稱為“血肉有情之品”,它跟人體血肉同氣相求,對人體的作用就會非常明顯,它能峻補不足,搜剔頑邪。人體有虛,用它可以很峻猛地給你補一下。比如說鹿茸,是峻補真陽的;龜板,是大補真陰的。還有鹿筋,保健品店裡買的蛤蚧、鹿鞭等,都是用來峻補人體的。當你需要補的時候可以補,不需要補的時候用了反而會過猶不及。

人體有非常頑固的邪氣時,一般的藥攻不下來,可以用動物藥,尤其是蟲類藥來搜剔。一塊骨頭,啃完了,上面還剩一些碎肉,咱們怎麼啃也啃不下來,有的在縫隙裡,剔也剔不下來,扔在地上,很多螞蟻爬上去了,開始吃骨頭上面的肉,很快骨頭就被啃得光溜溜了,這就是蟲類的搜剔功能。蟲類的藥也會鑽到人體筋骨的縫隙裡,把一些頑固的風寒溼邪,像從骨頭上搜剔筋肉一樣剔除,從而達到很好的祛邪的效果。

但是,咱們不要輕易用蟲類的藥。醫者是救人的,是拯救眾生生命的,不能因為救一個人而殺害更多的眾生。當用則用,不必用時,就千萬別濫用。這是醫家必須具有的一種情懷。動不動就用蟲類藥,不算本事。中藥也稱本草,而不稱本蟲,其實也是在提示大家儘量用植物類的藥,蟲類的藥不要濫用。

6

—— 入氣入血解 ——


初學必讀:掌握藥性,信手拈來皆治病


蟲類藥也是有入氣分入血分之區別。葉天士比較善於用蟲類的藥,他總結說:“有血者入血,無血者入氣。”有的蟲子有血,有的蟲子沒有血。比如說一隻螞蟻,你把它拈死,就沒有紅色的血。當然從生物學意義上你可以說它有血,它的血可以是其它顏色,但是它沒有紅色,在中醫裡面就叫無血,這樣的蟲子入藥就往往走氣分。知了死了以後,你把它剝開,看不到紅色的,知了沒有血,蛇則肯定有血。所以蟬蛻就走氣分,蛇蛻就走血分。咱們自己就能看出來。

其它的藥也是如此。紅色的入血分,青色的以入氣分為主。紫蘇葉一面是紅的一面是綠色,還有的葉子春天夏天是綠的,到了秋天的時候成紅的了。這說明它一定能溝通氣血。或者說當它青的時候採就入氣分為主,紅的時候採就以入血分為主。但你不管什麼時候採,因為它在紅和綠之間的變化比較快,它肯定是能溝通氣血的。

7

—— 有規律就有例外 ——

初學必讀:掌握藥性,信手拈來皆治病

當然,有規矩就有特權,有規律就有例外,凡事沒有絕對。

比如紅花是紅色的,入血分,這是規律;金銀花不是紅的,所以入氣分,這也是規律;但金銀花也入血分,這又另當別論。

再比如,三七是一味活血化瘀的藥,它肯定要入血分。三七是什麼顏色?它外表是灰白色或是黃色的,裡面則是墨綠色的,而且很堅硬。沒聽說它是紅色的,但是依然走血分。

8

—— 藥的行走速度 ——

初學必讀:掌握藥性,信手拈來皆治病

藥的行走也有速度。有的藥走得快,有的藥走得慢;有的藥是走而不守,有的藥是守而不走。

比如大黃,它在人體內走得非常快,從來不停留,就像關公過五關斬六將那樣,那就叫做走而不守,從東嶺關到黃河渡口,他不會佔領了哪個關就守在那兒不走了,這味藥下肚會迅速從上往下通,奪關斬將而出。

有的藥則是守而不走,喝下去了以後走得特別慢,甚至會在在某個地方守一陣子。比如甘草。其實很多甘甜的藥都喜歡守;而很多苦藥,它都走得相對快一些。當然也有例外,比如黃連走得就慢。黃連、甘草都是守而不走的。尤其是小劑量的甘草,它走得尤其慢。

這些藥怎麼配伍呢?要相互牽引。就好比兩個人,如果他們都是急性子,會互相催促著趕緊走,大黃和芒硝在一起就是這樣,喝下去了馬上就要大便了。如果在此基礎上再加厚朴、枳實這兩個下行的藥,它們就走得更快了,這就是大承氣湯。有時候我們並不想讓他們走得那麼快,拉肚子拉的太厲害了,人會受不了。這時候可以配點甘草,它走得就慢了,走得慢了,它們就會在路上把滌盪汙濁的工作做得更細。這就是調胃承氣湯,用甘草來牽制大黃和芒硝。大黃和芒硝要走,甘草不走,怎麼辦?我等你一會兒,大黃和芒硝行走的速度就慢下來了。當然也不會太慢,甘草想守在這裡,大黃和芒硝說“我們走了,你怎麼不走啊?”甘草只好說:“你們走我也走吧,你們等我一會兒。”


降下藥之研究

以言乎降,則芒硝、大黃、巴豆、麻油、蓖麻子、葶藶、杏仁、枳、厚朴、陳皮、檳榔、沉香、茄楠、薏苡、澤瀉、車前、茯苓、射干、貝母、旋覆、木香、楂核、橘核、荔枝核等,或降而收散,或降而攻破,或降而滲利,或入血分,或入氣分,亦可議焉。

大抵降者皆得地之味,味者其降速,味薄者其降緩,而合之性質又有輕重之別。

芒硝味鹹,能軟堅,下氣分之熱,以其得水之陰味,而未得水中陽氣,故降而不升。

葶藶有油,味辛與巴豆相似,性苦又與大黃相似,是一物而寓二者之性,故大瀉肺中之痰飲膿血,性極速降。苦杏仁亦有油,但得苦味而無辛烈,則降而不急矣。

再觀所入臟腑,葶藶、杏仁色白入肺,枳殼、厚朴木質入脾。陳皮辛香,故能上達於肺。枳殼不辛香,則不走肺。厚朴辛香,而其氣太沉,則亦不走肺。

大黃苦寒,得地火之陰味,則能退火,專下血分之結,而與芒硝不同。

然巴豆辛熱,與大黃相反,亦主攻下,則油滑之用非辛熱之力。凡食麻油、蓖麻子,皆能滑利,下大便。但麻油不熱,則其行緩,不辛,則氣不走竄,故下大便緩;蓖麻子味辛氣溫,是有氣以行其油滑之性,故其行速。巴豆與麻油、蓖麻同一滑性,而大辛則烈,大熱則悍,以悍烈行其滑利,故剽劫不留。

沉香木能沉水,味又苦降,又有香氣行之,故性能降氣。茄楠香而味甘,則與沉香有別,故茄楠之氣能升散,而沉香之氣專下降,服茄楠則噫氣,服沉香則失氣,一甘一苦,升降又殊。

檳榔為木之子,其性多沉,故治小腹疝氣。

夫降而降者,味必苦,質必重;降而散者,味必辛,氣必香;降而滲利者,味必淡,氣必薄。故苡仁、澤瀉、車前、茯苓皆味淡氣薄,不能行在上之清竅,而行下竅以利小便矣。

至於降氣,更須分三焦。

蓋降藥雖沉,未有不由上焦而下者,故赭石能從上焦以墜鎮,檳榔能兼利胸膈。大抵氣味重且速者,直達下焦而不能兼利上焦;氣味輕且緩者,皆能降利上焦。葶藶瀉肺;杏仁利肺;射干微苦,利喉中痰;厚朴花性輕,利膈上氣;川貝母性平,利胸肺之痰氣;旋覆質輕,潤肺降痰;陳皮氣味,不重不輕,故可降上焦,可降中焦;唯木香氣浮味沉,上中下三焦皆理。

他如性之重者,如橘核、楂核、荔枝核,皆專治下焦之氣;性之速者,如大黃、巴豆、牛膝,則直走下焦。

升浮藥之研究

《內經》曰:積陽為天,積陰為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故藥之本於陽者以氣為主,而上行外達,升而氣浮,能走上焦,以發表;本於陰者以味為主,而內行下達,降而氣沉,能達下焦,以行裡。此升降浮沉之所由來也。

然薄荷、辛夷、麻黃、桂枝、生薑、柴胡、白頭翁、升麻、菊花、連翹、銀花、蒼耳子、青蒿、爐甘石、海浮石皆升浮之品,而其用各異,不可不辨。

薄荷、辛夷同一辛味,氣皆輕清而形態不同。薄荷、細辛叢生,不止一莖,故能四散,又能升散顛頂。辛夷生於樹梢,花朵尖銳向上,故專主上達,散腦與鼻孔之風寒。

桂枝辛味較厚,斯入血分,散血脈肌肉中之風寒。

麻黃雖一莖直上,而其草叢生,與薄荷相近,故能上升,又能外散。唯薄荷得天氣之輕揚而味辛,兼得地氣,故亦入血分。若麻黃則莖空,直連而上,且無火味,純得輕揚之氣,故專主氣分,透達周身上下之皮毛。

生薑土中之根,辛味獨勝,則兼能降氣,雖其氣升散,而與麻、桂之純升者不同。

升麻味甘,能升脾胃之氣,則因根中有孔道,引水氣上達於苗。然不似柴胡系苗葉,遂無四散之性。

柴胡、白頭翁皆一莖直上,花皆清香,故能升發鬱結。唯白頭翁無風獨搖,有風不動,採於秋月,得金木交合之氣,故從肺金以達風木之氣,功在升舉後重而止痢疾。柴胡一莖直上,採於夏月,得水木之氣味,故從中土以達木火之氣,功在透胸前之結。

若青蒿、蒼耳,皆不辛散而能主散者,則青蒿枝葉四散而味苦,遂能散火,蒼耳輕揚有芒,遂能散風。

銀花、連翹、甘菊味清而質輕,故能升清氣,清上焦頭目之熱然無辛散之氣,故不主散。

爐甘石、海浮石質皆輕浮,然究系實體,沉中之浮,故不能達表上顛,而只能散肺胃痰火之結。

凡此皆舉其淺顯者,苟能神而明之,—隅三反,進乎境矣!

此同而不同之點,全在體認。此類得之,最宜留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