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风港还是“去中国化”:认知与应对

三月初国内股市反弹,欧美股市下跌,于是不少人认为中国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因为A股估值水平处在历史低位,国内疫情又得到了较好控制,而欧美的疫情却失控了。如今,美国的新冠确诊人数仍在创新高,资本市场大幅震荡,但全球资金却大规模流向美国,到底谁是避风港呢?疫情之下,“去中国化”的思潮渐渐泛起,我们该如何应对?


是否成为避风港,先要了解吞吐量和流向

外资进入国内资本市场主要是两个渠道,一个是QFII渠道,2002年就建立了国际合格机构投资者通过外管局审批和,用外汇换人民币投资A股;到今年3月末,外管局审批累计审批QFII投资额度1131.59亿美元、RQFII投资额度7124.42亿元人民币;另一个渠道了陆港通渠道,即通过香港市场投资国内的股票和债券等金融产品。

据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在3月22日说,外资持股占A股流通市值4%不到,也即占总市值不超3%,这里面其实还包含了不少海外中资通过RQFII和陆港通进来的资金。但外资在日本股市的比重在30%左右、中国台湾25%左右,韩国16%左右,比例均远高于A股市场。

因此,我国资本市场的外资比重还是非常低的,尽管QFII开通至今已经18年了,额度管制也都取消,我国金融开放的政策力度越来越大,但毕竟我国汇率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这就决定了“金融国际港”的吞吐量不大。

如到2019年末,人民币外汇储备资产约合2027.9亿美元,占全球官方外汇储备资产的1.89%,美元则超过60%。而在国际支付市场中,人民币的占有比例大致也只有1.6-1.9%之间,相比我国GDP占全球16%的比重而言,我国金融的国际化程度确实不高。

据统计,3月份A股市场北向资金净流出678.73亿元,创下了自陆港通开通以来单月净流出的最高纪录,而且,第一季度净流出也达到179亿元,与去年外资大规模流入形成鲜明对照——这颇有戏剧性,在市场讨论A股市场“避风港”功能最热闹的一个月。

那么,流出的资金流向哪里呢?从美元指数走势看,3月份先抑后扬,成为避险货币。很显然,在流动性危机下,美联储在降息的同时,大规模扩表,释放流动性来购买国债,甚至低等级高息债,故全球资金还是流向美国,配置黄金、债券等品种。

从一、二月份看,新兴市场的股市表现不佳,欧洲、日本股市略有上升,因此,新兴市场资金流向欧洲、日本和美国,如今,全球性疫情爆发,其中美国确诊人数最多,但日欧资金反而流向美国,美国金融市场倒成了全球资金的聚集地,这实际上体现了美元霸权地位。

显然,美国金融市场的容量和吞吐量都非常巨大,超出了一般大众投资者的认知。我国3月份的外汇储备环比减少了461亿美元,降幅为2016年11月以来最大,什么原因呢?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