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出爾反爾”後的三步教育法,讓孩子理解父母,做情緒的主人

做父母的都想在孩子面前言出必行,做一個講誠信的好榜樣,但是在生活中,往往有不可抗力的因素,使得父母無法給孩子兌現承諾。

那麼當父母“出爾反爾”,孩子含著委屈的淚水,甚至聲嘶力竭來向父母討伐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處理呢?

我在好幾個媽媽群做調查,總結下來發現,大多父母會用兩種處理方法,但究竟哪種處理方法好,大家一起來看看這個典型案例。

家長“出爾反爾”後的三步教育法,讓孩子理解父母,做情緒的主人

說教派彤彤爸爸

彤彤爸爸早就答應孩子,週末開車去郊外玩。可週末的早上突然下起雨,一家人的出行被打斷了,只能待在家中。

彤彤很不高興,她衝誰都嚷嚷,玩玩具也弄出很大的聲音,弄得全家一天都不得安寧。

彤彤爸爸也被惹煩了,就厲聲呵斥:“下雨是誰都阻止不了的,這周不能去郊區,還有下一週。為什麼這點小事就不開心,影響全家人的心情呢?如果彤彤還這樣無理取鬧,下週也不會去郊區。”

沒想到彤彤爸爸的“說教”,並沒有讓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彤彤把玩具摔在地上,哇哇大哭,甚至堵起耳朵不聽爸爸的話。

家長“出爾反爾”後的三步教育法,讓孩子理解父母,做情緒的主人

共情派彤彤媽媽

彤彤媽媽把女兒摟在懷裡,等女兒哭聲小了,告訴她好不容易準備去郊區卻下雨,自己也感到很遺憾,好想把這些玩具再摔一遍啊!

彤彤搖著頭,告訴媽媽摔東西是不對的,那樣的話下次就不能玩了。彤彤媽媽告訴孩子:“對哦!因為自己不開心就把玩具摔壞,只會多做一件遺憾的事,不如一起把玩具擺放得整整齊齊吧!”

彤彤還是不開心,媽媽告訴她:“在家中也可以玩一些特別的遊戲,比如猜謎語、玩詞語接龍、講故事......媽媽有時間陪著你,等下週爸爸再帶你去郊區時,可別捨不得離開媽媽。”

彤彤破涕為笑,但還是有點擔心下週還會下雨。

媽媽告訴她,可以提前查好天氣預報,假如週末下雨,爸爸媽媽會帶給她別的小驚喜。

家長“出爾反爾”後的三步教育法,讓孩子理解父母,做情緒的主人

分析:

上面這一幕估計在很多家庭都出現過,同樣一件事兩種不同的處理方法,結果卻不一樣。

彤彤爸爸的處理方法讓孩子糟糕的心情雪上加霜,因為他沒有用理解做鋪墊,直接一針見血的方法指出孩子的問題。

如果你是彤彤的爸爸,你會關注孩子抱怨的行為,還是關注孩子抱怨背後的感受上呢?

還好彤彤媽媽做法是對的,她首先充分表達了對孩子的理解,尊重了孩子的情感,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孩子就能聽得進後面媽媽的建議了。

家長“出爾反爾”後的三步教育法,讓孩子理解父母,做情緒的主人

心理學博士趙捷曾在《孩子,有話你要對我說》一書中提到:良好的親子溝通是建立親子關係的基礎,要讓孩子主動開口給父母說心裡話,家長就得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人眼裡的小事,對於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孩子還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只能用抱怨、哭鬧等表現,來宣洩自己的不滿。結果卻激怒了父母,得到的是父母的責怪,可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作為父母,當孩子心情不好、當孩子在家裡抱怨、當孩子因為計劃受阻而難過時,你會對孩子做出何種反應呢?我們進行三步驟教育法,可以讓孩子理解父母,做情緒的主人。

1、對孩子的情緒表示接納

家長“出爾反爾”後的三步教育法,讓孩子理解父母,做情緒的主人

當孩子出現抱怨、情緒失控的時候,對於這種行為,有些父母會馬上制止,讓孩子把情緒都收起來,對孩子呵斥,並直接指出孩子的錯誤有哪些,進行很長時間的說教式教育。

父母沒有意識到,其實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孩子抱怨是為了獲得安慰和支持,是想得到父母的幫助。

就像案例中的彤彤,當她在媽媽懷裡情緒穩定了之後,還告訴媽媽摔玩具是不對的,那樣的話玩具就不能玩了。

所以家長要針對問題的源頭來處理,我們向孩子表示非常理解他的心情,因為當孩子的情緒還沒有平穩時,就算你給他的建議再好,他也聽不進去。

只有先把情緒處理好了,其他的事情便可迎刃而解。

2、和孩子一起抱怨,表達友善

家長“出爾反爾”後的三步教育法,讓孩子理解父母,做情緒的主人

和孩子站在同一條線上,不要急於批評孩子,幫助他宣洩不滿。

比如案例中的彤彤媽媽就是先把孩子摟在懷裡,等她哭完再表示媽媽也很遺憾,想摔玩具了。而不是批評孩子摔玩具不對的行為,讓孩子自己說出那樣做是不對的,玩具就不能玩了。

要知道,只有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情緒不失控,我們的教育才不會跑偏。等安撫好情緒後我們再慢慢引導,結果就會事半功倍。

父母放下架子,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父母不經意間共情的這一步,就能讓孩子知道自己被理解、不孤單。

3、孩子情緒認知管理類繪本

家長“出爾反爾”後的三步教育法,讓孩子理解父母,做情緒的主人

有時候,道理說太多次了就變成嘮叨,還不如給他講個故事有效果,故事的情節更吸引孩子,故事結果常常能使孩子反省。

家長可以入手一些適合年齡段的繪本,和孩子一起閱讀,這樣不僅可以更好引導孩子,還可以在故事中讓他緩解情緒,掌握疏導自己壞情緒的辦法。

不亂髮脾氣,不吼不叫,有話就要好好說,家長就會看到孩子令人欣喜的進步和成長。

總而言之,作為明智的家長,如果真的想幫助孩子,就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的感受,要先對孩子表示理解,置身於他的情緒當中,然後再提出建議,孩子就會聽得進去。

只有正確的引導,孩子才能學會處理情緒的方法,做情緒的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