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之三国时期的人物故事——黄巾起义

历史朝代趣事

中国历史之三国时期的人物故事——黄巾起义

本期主要讲述三国的人物故事——黄巾起义、官军镇压、义军反击

黄巾起义

中国历史之三国时期的人物故事——黄巾起义。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是一次农民的起义,也是一次由宗教发动的起义运动。

起义是以张角为核心领导,以张宝、张梁等重要人物为主体的反汉运动。

整个起义酝酿了足足有十几年之久,但起义从爆发到结束却仅仅维持了9个多月就失败了。

起义的规模非常庞大,有高达几十万的以头戴黄巾,信奉太平道的信徒在全国各个州开始起义。

中国历史之三国时期的人物故事——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

东汉中后期连续经历了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政权更替,导致朝纲紊乱,百姓流离失所。

尤其是到了东汉末期的汉桓帝与汉灵帝,更是任由宦官把控朝廷,皇帝自己则整日沉迷于酒色歌舞之中。

终于,在公元184年,太平道创建者张角相约全国各地信众在3月5日发动了反汉统治的武力抗争。

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兴兵,一时间天下响应,朝廷震动。

在黄巾军的进攻下,全国很多地方的城池都纷纷被他们占领,汉廷一时危急。

中国历史之三国时期的人物故事——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

官军镇压

中国历史之三国时期的人物故事——官军镇压。汉灵帝见全国都乱了,知道事情非常严重,于是急忙招见外戚何进入宫商议。

商议过后,灵帝最终以何进为大将军,然后统领宫中左右羽林军于都亭驻军,以防守京城。

其次,在京城周边的各个隘口节点,都派军队严密死守,防止黄巾军党徒混入京城。

中国历史之三国时期的人物故事——黄巾起义

官军镇压

做好京城的防守工作之后。北地太守皇甫嵩则建议灵帝解除“党禁”,释放党锢之乱中,被囚禁起来的人,让他们镇压起义以赎罪。

另一面,他又建议灵帝让卢植与副将宗员率领朝廷大军直接与张角的主力进行决战。

而皇甫嵩自己则与朱儁两人领军4万征伐颍川一带的黄巾军。

就在汉军出发没几日,另一支黄巾起义军张曼成攻进南阳,郡守褚贡被杀,汉军显得更加被动。

中国历史之三国时期的人物故事——黄巾起义

官军镇压

4月,当朱儁带领大军与黄巾军正面遭遇时,双方展开激烈战斗,朱儁被打得大败。

皇甫嵩无奈,只得令余下的部队与朱儁共同进驻长社防守,却被波才的黄巾大军围困,汉军一时陷入困境。

就在皇甫嵩这头作战不利时。另一头,汝南黄巾军在邵陵打败太守赵谦,广阳黄巾军杀死幽州刺史郭勋及太守刘卫。

一时间,汉军噩耗不断,而黄巾起义军捷报频频。

中国历史之三国时期的人物故事——黄巾起义

官军镇压

义军反击

中国历史之三国时期的人物故事——义军反击。朝廷见黄巾军势大,担心皇甫嵩大军会被他们吞掉,于是就派曹操前去救援他们。

可是,就在曹操的援军还未到达时,皇甫嵩自己就已经计上心头准备反攻了。

皇甫嵩见波才的黄巾军把营帐都驻扎在杂草之中,于是在晚上趁着夜黑风高,命令士兵手拿火把偷偷摸到了黄巾军营帐外围。

见黄巾军此时防备正弱,然后他一声令下,所有持火把的将士就都把手中的火把扔向了靠近黄巾军营帐一侧的杂草。

中国历史之三国时期的人物故事——黄巾起义

义军反击

此时的风力正好也大,周边的杂草迅速被点燃,不一会就烧到了波才的军营,黄巾军大乱。

皇甫嵩见状,立马指挥所有的将士以及城中的士兵一齐杀出,黄巾军被这一招搞得那是毫无还手之力,只得率领其余士兵向另一方逃去。

却没想到在路上又遇到了前来增援的曹操军队,双方又是一番大战。

就在这两军战斗正酣时,皇甫嵩与朱儁的大军又追了上来,在三路大军夹击下,黄巾军被尽数歼灭。

中国历史之三国时期的人物故事——黄巾起义

义军反击

此时,在南阳的汉军也同样传来了捷报,南阳的黄巾军首领张曼成又被太守秦颉所杀。

这一带的黄巾军又重新推以赵弘为帅,并且以十万之重占据着宛城。

随后,汉军又在汝南、豫州打败黄巾军,张角被迫带领残部逃到广宗。

到了8月,朱儁又打败赵弘军队,并斩杀了他,黄巾军又推举韩忠为首领。接着,黄巾军相继作战不利,韩忠投降被杀。黄巾军又以孙夏为首领。

中国历史之三国时期的人物故事——黄巾起义

义军反击

9月,在广宗的张角病逝,此地的起义领导权又落入张梁手里。

皇甫嵩见黄巾军权利移交之际,率领大军采用“车轮”战术,不停的疲惫敌军,终于在10月成功打败张梁的大军。

11月,汉军又相继打败孙夏以及曲阳的张宝,从此,整个黄巾军大部均被消灭,黄巾之乱平息。

中国历史之三国时期的人物故事——黄巾起义

义军反击

中国历史之三国时期的人物故事——黄巾起义。好啦,这就是本期讲的黄巾起义、官军镇压以及义军反击的故事。

下期为你讲解——三国时期的人物故事之魏国。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点击我的上方进行关注,也可以随时与朋友一起分享。


【 相关阅读(点击即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