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马对于湾|将军故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大冶马对于湾|将军故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这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距离镇上10多里的山路让它少了一些繁华和热闹;这是一个有着深厚革命历史村庄,它是红八军的诞生地,村子里一座数百年历史的祠堂是红八军建军旧址。这是一个红色基因流淌的村庄,著名的马龙将军从这里出生,并投身革命,村里的数十人先后参加工农红军,浴血奋战。


大冶马对于湾|将军故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行驶在前往大冶市殷祖镇洪口村马对于湾的路上,远处是延绵起伏的青山,绿色的田野,间或夹杂着黄色的油菜花田,令人赏心悦目。
  湾子的入口,一座高达上十米的石雕门楼高高耸立,巍峨肃穆,上书“将军故里”几个红色的大字。“马龙将军就出生在我们湾子。”56岁的村民马哲江对湾里的历史如数家珍。


大冶马对于湾|将军故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据介绍,马龙,原名马国平,别名马兴隆,1912年出生于马对于湾一个贫苦家庭。1929年,年仅17岁的他在当地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入党,他先后参加过百团大战和石家庄、太原、平津等战役。建国后,任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7年3月27日,马龙将军因公出差,途经浙江慈溪泗门镇时,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享年66岁。


大冶马对于湾|将军故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马哲江回忆,解放后,担任高官的马龙将军曾多次回到家乡。1970年左右,当地修建董家口水库,马龙将军回到家乡视察调研,当时马哲江十多岁,记得马龙身穿一身绿色的军装,头戴军帽,显得十分精神魁梧。看到一户村民生活困苦,马龙还特意嘱咐警卫员掏出20元钱,塞到村民手中。


大冶马对于湾|将军故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当时20元钱是一笔数目不小的钱,我记得当时猪肉才几毛钱一斤。”马哲江说,马龙将军回乡对家乡人十分亲和,没有什么架子。
  湾子的前面,一条不知名的小河静静流淌,十多米宽的河面曲曲折折蜿蜒而下。而这条河,被当地人称为“将军河”。小河从董家口水库流出,流经殷祖当地洪口村、七冲村、花犹树村等村庄,下游一直流到阳新县三溪镇等地,而这些地方先后走出了马龙、余立金、王平三位将军,所以当地人都说“一河孕育了三位将军”。
  白墙黑瓦,造型精致的屋檐,引人入胜,在蓝天的映衬下,像是一幅疏朗清明的水墨画。高大的马头墙耸立在屋脊,显示出这里的庄重和肃穆,脚底下,历经岁月打磨变得圆润古朴的青砖,让历史时光在这里留下痕迹。湾子里的祠堂是红八军的“诞生地”,见证了那一段火热的革命历史。1930年6月,彭德怀带领工农红军经阳新县来到殷祖镇洪口村马对于湾,在此留宿三天三夜,并召开军事会议,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李灿任军长。
  站在红八军建军旧址纪念馆的入口,抬头看到挂有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红八军建军旧址”牌匾,这里已是省文物保护单位,早在1984年,纪念馆就被列入挂牌保护。环绕其中,正屋的横梁、廊檐、屋脊等主要构件上的各式各样的图案,龙凤花鸟图画一幅连着一幅,花纹繁复,活灵活现,将这里装扮得更加古朴和厚重。大厅右侧的陈列馆,鲜红的五角星悬挂在正中央,红色的党旗鲜艳如血。桌子上,几盏马灯历经岁月的剥蚀,已经锈迹斑斑。墙壁四周展示着曾经在红八军战斗过的将军画像,将士们使用过的武器、生活用品(原件或复制品),以及红八军建军等历史资料。

大冶马对于湾|将军故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据村子里的老人们回忆,当时,祠堂里驻扎在不少红军,他们手持大刀,就在祠堂的空地上进行操练。据介绍,当地有数十名村民参加了革命红军,马龙将军也是其中的一员。回想当年,成百上千的红军战士在这里生活、战斗,播撒下一粒粒革命的火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