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個民族,雲南獨佔26支花,細數雲南的5大民俗文化

正所謂:“一方水土,一方人文”。雲南,作為金庸老先生筆下的大理段氏的故國和隋唐時期的南詔國,由於地域遼闊,自然環境條件各異,民族眾多,是一個民俗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地方。五十六個民族,雲南獨佔26支花,細數雲南的5大民俗文化。

五十六个民族,云南独占26支花,细数云南的5大民俗文化

1、羅平彝族服飾

走進羅平縣白臘山麓的彝家山寨,彝家婦女的服飾,又有著它鮮明的特色,格外引入注目。那色彩,紅豔奪目,它把勤勞、樸實的彝家婦女,打扮得更加婀娜多姿。

據清康熙《羅平州志》載:“……男衣兩截,衣纏大頭,跣足佩刀,婦女頭戴箍,手牙圈,桶裙長衣;幹彝,自稱戈僕當男人們幾乎被

戈僕彝服飾分4部分組成,即按土司宮中傳統,有龍裙、虎褲、鳳冠、霞被。龍裙為藍青底,紅、黑、黃、白花紋,繡龍風圖案於上,下系紅線結成的須墜;虎褲,為青藍灰底紅黑花邊寬腰褲,膝以下鑲繡各色花邊;鳳冠為頭飾,用布殼製成套箍,繡花紋圖案,前沿嵌若干銀器首飾點綴,頂部及後繫有紅線泡花。霞帔則繫於鳳冠後,上平於肩,下垂於臀。腳穿的繡花“板尖鞋”,形似龍舟,做工精巧。

為了掌握全套織繡工藝,彝家婦女不知流了多少汗水和淚水,才練就了這套好手藝。當你走進彝家山寨,就可以看到色彩紛呈的彝族服飾。這些特色明顯的彝族服飾描龍繡鳳,巧奪天工。一套完整的結婚禮服,要耗廢姑娘的大量心血,少則一年半載,多則數年才能做好。這樣做工精細,圖案鮮美的服飾,彝家少女只有在她們結婚時和重大節日才穿用。在彝家的結婚場上,新娘、伴娘及參加婚禮的姑娘們,身著盛裝,爭奇鬥豔,紛紛展示自己手藝的奇巧和天然的美麗,使整個場面絢麗多彩,熱鬧非凡。

五十六个民族,云南独占26支花,细数云南的5大民俗文化

2、會澤洞經音樂

會澤洞經音樂流傳於會澤縣城及金鐘、者海、娜姑等地。具有數百年曆史的堂琅古樂,原是從中原傳入會澤的道教音樂,是一種唱誦1的音樂譜。隨著會澤銅商文化和廟館文化的發展,它逐漸演變為兼容儒、釋、道音律且具地方韻味的古樂,形成了獨特的音樂體系。會澤洞經音樂具有雅、幽、清的特點,目前保存下來的曲目有經腔開經贊、老卦腔、新卦腔、禮誥、贊腔、大乘贊及曲牌將軍令、小鷓鴣、倒拖船、鎖道龕等10多首。演奏樂器有小胡、中胡、二胡、竹笛、大阮、月琴、揚琴、琵琶、古箏、嗩吶及打擊樂器大鼓、雲鑼、大鑔、小鑼等。

2000年12月,會澤縣堂琅古樂團成立,重新發掘、整理出一批古樂曲目,使這一藝術種類免於失傳。堂琅古樂團演出的曲目(按順序)主要有:三通鼓、將軍令、小鷓鴣、開經贊、倒拖船、鎖道龕、新卦腔、擬告、贊腔、老卦腔、大成贊等。這些曲目風味特色不同,或如白雲行空,或如落花飄落水面,似龍泉出水緩緩而流,若月白風清竹影搖風,令聽者悠閒神往,俗慮俱消。現在,堂琅古樂團已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有固定活動場所、一定活動經費、設施基本齊備和演奏水平穩定的隊伍,現有團員40人,平均年齡約60歲,對洞經音樂的繼承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滇東北地區有較大影響力。

五十六个民族,云南独占26支花,细数云南的5大民俗文化

3、陸良大三絃舞

弦舞時人數不限。男女兩排對舞,男的撥絃引笛,女的擊掌拍迎,隊形變化複雜,以圓圈和方隊為主。速度有快有慢,蹬腳有韌勁,收腳有彈力,蹬腳快,收腳慢,乾淨穩健,一進一退,起落有致,節拍鮮明,節奏感強。舞者隨著音樂快慢和哨音的長短,可變化不同的舞步。主要套路有“彈跳步”、“跑跳步”、“轉自跳”、“十字檔”、“彈腳轉身跳”、“擺臂轉圈”等。舞蹈的主要特點是沉、穩、顫、頓、樸實、矯健、豪放。

彝族大三絃舞在當地流傳廣,不拘形式,不限時間,不分民族,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該舞民族特點濃郁,有一定的藝術性觀賞性,適合廣場大型文娛活動,也適合舞臺演出。目前,打鼓村的男女老少大都會吹竹笛和彈月琴、大三絃、四絃琴,敲羊皮鼓等樂器,都會跳大三絃舞。主要傳承方式是父母的口傳身授和村中眾多的歌舞活動。全村97戶365人擁有4支文藝宣傳隊共160個青年隊員,長期在本村內外活動,多次受邀參加省、市、縣舉辦的文藝活動並榮獲各種獎項。

五十六个民族,云南独占26支花,细数云南的5大民俗文化

4、斑銅製作技藝

斑銅製作技藝是流傳於雲南省曲靖市的傳統金屬加工工藝,已有300餘年的歷史,以天然斑銅為原料,經傳統工藝加工而成,成品主要有香爐、蠟臺、火鍋、鼎、盒、瓶以及各種工藝品,現已是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斑銅,因天然銅礦中含有各種金屬,經冶煉熔鑄後形成橘紅色的斑紋而得名。斑銅製作工藝複雜,技術要求極高,一般均要經過鍛打、成型、燒斑、顯斑、露斑等二三十道工序,歷時兩三個月才能完成。選料是斑銅製作技藝的關鍵,斑銅對原材料的要求非常高,精選會澤、東川一帶出產的天然銅(含銅量100%)為原料。用粟炭溫火冶煉生斑,待純銅原料燒紅略顯白色時取出,進行手工鍛打,然後對初成品手工打磨、拋光,最後進行精加工。

斑銅製作技藝在300餘年的發展過程中,憑藉口傳心授傳承,造型美觀典雅,色彩美侖美奐。斑銅製品曾在1914年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銀獎;產品還遠銷產品遠銷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和東南亞國家,在國際上享有一定聲譽。

五十六个民族,云南独占26支花,细数云南的5大民俗文化

5、魯布革鄉臘者村布依族傳統文化

臘者村位於曲靖市羅平縣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為布依族聚居村,始建於清代。全村共108戶,495人。人均耕地面積0.2畝,人均收入300元(2003年)。村寨地處亞熱帶河谷地區,四周高山環繞,海拔800~980米,森林植被覆蓋率達96%以上。中間是阡陌縱橫的稻田和耕地,整個村寨散落在青山綠水之間,體現了布依族崇尚自然的理念。

布依族女性從十一二歲開始就學習織布、繡花,幾乎每家都有自制的織布機,主要用於紡織具有布依特色的土布、床單。以植物為染料,染出的布為-色。

寨中保存“老人房”等祭祖用房及吊腳樓式的民居建築,具有濃郁的布依村寨特色。“老人房”為布依族傳統幹欄式建築,是全村最重要的祭祀活動場所。每年農曆二月的第一個屬兔日,全村的男人在此舉行隆重的祭“老人房”活動。布依族信奉自然神,平時要祭山、祭水。由麼公主持祭祀活動。

老年婦女一般穿傳統服飾,頭纏藍黑包布,身著青色無領對襟短衣,身大袖寬,沿衣領縫處鑲一道花邊,衣角處還鑲繡各式彩色滾邊,內外衣袖口處繡織的花紋圖案鮮豔美觀,袖口外露的花色層次重疊和諧;下身或為深青、藍色的寬腳褲,或為百褶裙,多用白底藍色的蠟染花布縫製。如今成年婦女的包頭已經用白毛巾代替,上衣也改穿有領或矮領大襟衣,在左衽前下方處鑲嵌兩三道帶色的花邊,領前用銀泡紐扣作裝飾,袖口仍保留傳統風格,只穿長褲。未婚女子服飾基本與中年婦女相似,但衣服花口比已婚女子的圖案更多更鮮豔。女子一般都會織布繡花。

除了這些民俗文化,雲南還有很多有很多趣的少數民族民俗,儘管漢化是現今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那些只屬於少數民族的神秘文化註定會停在歷史中不再跟隨人類前進。但是一但走近了他們,就必定難以忘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