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德佈教舉仁風


關鍵詞:孔門十哲 冉子墓祠 重德立善 居敬行荀

地處魯西平原的山東冠縣,是一片多姿多彩的古老土地,數千年來,在這裡湧現出了無數叱吒風雲的人物,發生過許多驚天動地的事件。先賢冉子、亞聖孟子、文宗元好問、名儒段幹木、乞聖武訓等眾多聖賢,或留下了深深的足跡,或長眠於此,都為這塊厚重的土地增添上歷史的光輝。

對於這座魯西邊界的城池早已熟知,虞舜時的鯀堤、晉國的冠氏邑、黃河故道、運河之鄉、遼國蕭城、國家非遺查拳、柳林花鼓、郎莊麵塑等等,已經深深地鐫刻在我的靈臺之上。但是,雖然心儀已久,卻從未踏上這裡半步,想來甚是遺憾。西年的新春之際,閒來無事,無意中翻閱一本叫作《四大歷史文化名人與冠縣》的書,而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我關注已久的孔子四大德行弟子之一、齊國稷下學官之長荀子最為推崇的先賢冉雍。從有關史料看來,並沒有看到他與齊國有過多少密切的聯繫,作為孔門十哲來說,在以往所追尋過的那些孔門高足,幾乎沒有一個能夠逃脫了與齊國的干係,我篤信,在孔子齊國聽音召、狄水陷車的過程中,一定少不了冉雍這位曾被荀子推重為與孔子並列的大儒。因之,待不得萬物復甦、春風盪漾,心急的我在新春的鞭炮聲中,便踏上了西去的列車,欲去冉雍講學和長眠之地的冠縣拜謁一番,以表達自己仰慕已久的崇敬之情。


傳德佈教舉仁風

凌晨四點,凜冽的寒風中我便前往聊城的列車。冠縣是聊城的下屬縣,到聊城換乘是必須的環節。昨晚已經和此地的文友聯繫好,道君兄將在我到達之際,安排車輛並陪同我一道前往。車上的人都在東倒西歪,昏昏欲睡,受其感染,早起的我也免不了有些頭沉,頭歪在靠背上不一會兒就進入了一種似睡非睡的迷糊狀態。幻覺中好像有人在說話,雖是夢境聽得卻十分清晰。一個陌生的聲音:“冉雍這個人有仁德,但卻沒有口才,不善談吐。”我多次見到過的孔子見有人這樣評論他的弟子,似乎有點護犢子的意味:“何必要有口才呢?快嘴利舌地同別人爭辯,常常會使人討厭。追求仁德的人,不一定非要有口才不可。”迷迷糊糊的待了一會,又隱約聽到了至聖老師的說話聲:“冉雍這個人,可以讓他去治理國家。”是對別人說,還是自言自語,反正我的意識有點模糊。只聽得冉雍在問老師:“桑伯子這個人怎麼樣呀?”孔子回答說:“還可以吧,做事也還簡的。”冉雍說:“做事嚴肅認真而行為簡約,這樣來治理民眾,不也是可以的嗎?如果只圖簡單而行事又粗疏,那不就太簡了嗎?”孔子肯定的說:“你講的話是正確的。”恍然間,似乎是轉換了一個場境:只聽得冉雍在向孔子諮詢該如何處理政事,孔子對他說:“出門做事一定要像接待貴賓那樣謙恭有禮,使用百姓如同承辦隆重的祭典一樣虔誠謹慎。這樣,在諸侯的封國裡任職,就沒有人怨恨你,在卿大夫的家裡任職也不會有人怨恨你。”接著,好像是孔子在對別人講:“冉雍啊,可以讓他去做個卿大夫一樣的大官。”大概是孔老夫子知道我瞭解冉雍的父親是個身份地位卑微的人,他老人家便打比方說:“雜色牛出生的小牛,兩角長得周正,即使你不想用它作祭品,山川的神靈難道會捨棄它嗎?”意識模糊了,我緩緩地進入了夢鄉。

伴隨著一陣有節奏的制動聲,把我從似睡睡非睡的夢境中搖醒。惺忪的眼睛朝窗外看去,站臺上熙熙攘攘,人來人往,站臺上醒目的標牌告訴我,“濟南站”到了。對於我來說,這裡是再熟知不過了,每年到此或經過不下數十次,閒來無事的時候,也總喜歡在這塊齊國西部的地片上,來尋找歷史的遺蹟。故而,在華不注山回味過齊晉鞍之戰;在鵲山懷抱拜謁過神醫扁鵲;在千佛山上搜尋過黔婁身影;在鮑山東麓感懷過鮑叔牙高風。還有那濼水之源、閔子墓園、終軍故里、譚國故址等都流下了我的汗水和足跡。至於那些來泉城走親訪友或辦事,就更無計其數了。十分鐘的停車時間,足足能叫我粗枝大葉的,對我所關注的周朝那些人和事,作一次簡短的浮光掠影。列車又緩緩啟動,無所事事的我,不由自主地微微合上了眼皮。


傳德佈教舉仁風

滿腦子盡是冉雍的音容笑貌,這都是從《論語》、《史記》、《孔子家語》、《論衡》、《舊唐書》、《太平寰宇記》等大量史書中整合而成的。形成了冉雍他本人的自然面目:冉雍,字仲弓,生於公元前522年,卒年不詳,春秋末年魯國人。他出身卑微,世居“菏澤之陽”茶固坡。仲弓拜孔子為師後,學習刻苦,做人誠實,德行出眾,義舉仁風,在政治、思想上都取得很大的成就,成為了孔門“十哲”之一。孔子對這個門生頗為喜愛,有“雍也,可使南面”及“賢哉雍也,過人遠也”之讚語。其為政“居敬行簡”,主張“以德化民”。《論語》中記其大名與字號有11次之多,被尊奉為孔子四大德行之弟子。孔子去世後,冉雍唯恐聖道失傳,遂與閔子騫等人集編孔子及弟子言行,共編《論語》20篇,並獨著6篇,稱之為《敬簡集》。而後,遊學列國,傳經佈道。晚年,他來到冠氏,這裡的老百姓像過年一樣,來歡迎和招待這位德高望眾的大儒,請他講授為人之道。他不辭辛勞,日夜奔波於冠地北部鄉村,施教於貧民之間。他因人施教,循循善誘,把“以德化民,以禮齊之”的道理灌輸到民眾之中,使該地逐漸形成了重學興教、除惡揚善、忠厚待人、盡忠盡孝的優良風氣。長期的奔波與勞累,致使積勞成疾,終因病情過重,撒手人寰。歷朝歷代念其不朽功德,屢加追封。漢高祖祀奉仲弓為“陶子”,元帝加封為“陶侯”,宋追封為“下邳公”,南宋又贈“薛公”,明朝嘉靖又改稱“先賢冉子”。

似乎對於這些你抄我,我抄你的相關史料,我並不是多麼感興趣。這不,剛剛想到數次見諸書刊、報端的冉雍生平,瞌睡蟲便又襲上了心頭。大概是對今天能夠見到冉子太迫切的緣故,縈繞在心頭的冉雍故事怎麼也沒法抹去。暈暈沉沉的迷濛中,去年到菏澤孫臏故里採風時,聽到的一則有關冉雍求學的傳說浮現腦海。


傳德佈教舉仁風

有一天,有個姓冉的六歲男童向孔子求學。這個孩子誠懇穩重、落落大方,很有能成為大人物的氣度。孔子以為這個孩子的身世一定很好,誰知一詢問才知道,他並非出自名門望族,他的家裡窮得很,既沒有房屋也沒有田地,父親什麼也不會做,而是以盜竊為生。母親已經去世,繼母公西氏聽說孔子廣收弟子,並且不收任何費用,就讓他到孔子門下求學。孔子的弟子們聽說冉雍是個小偷的兒子,都瞧不起他,阻撓孔子收其為徒。但是孔子毫不理會門徒們的這一套,毅然決然地收下了冉雍。之後,弟子們會有意無意的找茬,懷疑冉雍也會偷別人的東西。孔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中,默不作聲,一直想瞅個機會教育這些弟子。有一回,孔子帶領門生去郊遊,走著走著,看到前邊有一頭小牛,牛的毛色純赤,頭角又端莊,非常漂亮。有個學生說:“我記得老師說過,祭祀山川神靈,就需要這樣的牛。”孔子故意搖搖頭,有些惋惜的說:“這頭牛是不行的,它的血統不好,不適合用於祭祀。”這個學生說:“血統不好有什麼關係,又不是用它的父母來祭祀。”孔子故作不知的問:“哦,是嗎?那人呢?人的血統重要嗎?出身卑微,行動不端的人,也可能有行事光明、心地善良的兒子啊,大家為何用父親的品行來否定他兒子的一切呢?”學生們聽罷孔子的一席話,一個個都低下了頭,知道老師說的是關於冉雍的事。孔子見弟子們已經聽明白他說的意思,就讚美冉雍說:“冉雍年齡小,氣度不一般,我看他是個當領導的好材料,大家不可輕視他。”從此,弟子們都改變了對冉雍的看法。

......

列車正點到達了聊城車站,道君兄早已和同事等候在車站口。一謀面,道君兄便提出先安排食宿,迫不急待的謊稱車上已經早餐過,他們順從我的意願,車子出城向西,朝著冠縣的萬善鄉飛馳而去。在路上,道君兄如數家珍的告訴我:“冉子祠、冉子墓位於縣城西北9公里的高王段村東,據說附近就是冉子生前設壇講學、傳經佈教的地方,許多地名都與冉雍有關。元坊村相傳是冉雍冠地講學,有人問他從何而來,冉雍回答說:遠方。故而人們將村名定為“遠方”,後來演變為元坊。馬寨是冉雍講學途中停馬歇息的地方,故名“馬站”,後以諧音改為馬寨村。西範莊的來歷是冉雍曾在此吃過飯,初名“飯莊”,後以姓氏演變為範莊,因與煙莊街道辦的範莊重名,前些年以方位更名為西範莊。現在前馬固、後馬固村本來是一個村子,初始是因為冉雍講學到此病重,全身麻木,後來以諧音變化為馬固,村子一大,有劉姓從馬固分出,形成了兩個村落。”正當道君兄向我喋喋不休地解說時,忽然路邊的一塊藍底白字村名牌撞開眼簾:“孝子哭”,這是一個多麼別異的名字呀。道君兄見我對這個村名有點兒吒異,便對我說:“這個村名也與冉雍有關,當年冉子染疾病故後,人們念其德行,悲痛不已,服孝者至此皆號啕大哭,故而將此地稱作‘孝子哭’。”“哦——”我似乎有點兒恍然大悟。說話間,車子一拐向了南,按照導航儀的引領,車子來到了據說也與冉雍去世有關的“亡斷”(王段)村,下車一問冉子祠,村民們熱情的告訴我們,就在我們路過的村頭路西邊。王道君唯恐再去問路麻煩,一個電話打給了自己的才同學張建中,現任萬善鄉冉子小學的校長。當我們原路返回,在路邊見到了2014年10月21日由聊城市人民政府所立的文物保護單位“冉子祠遺址”標誌牌,一見到這塊證明“冉雍身世”的物件,我尤似見到了久違的好友,恨不得擁抱了再擁抱。尤其是它背面的那則簡知的碑文,幾乎是一口吞嚥了下去。讓我的心裡完全明瞭“冉子祠遺址”是“位於冠縣萬善鄉王段村,為明清時期遺址。冉子,名雍,字仲弓,春秋魯國人,為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冉子祠始建年代無考,清代重修後,規模宏大,佔地10餘畝,分冉子祠堂、冉子墓和東跨院三部分,主題建築、碑碣等已廢圮,現僅存一片高地及碑刻五通,碑刻保存在萬善二中內。”


傳德佈教舉仁風

村民們見我們在觀看冉子祠遺址,便看熱鬧似的圍攏了上來。村民講,這是一所廢棄的小學校。我看在一塊明顯高於路基的土地上,破門鎖仍舊堅守著自己的職責。跨過殘牆斷壁,沒有門窗的老屋苟延殘喘著最後的時光。年屆古稀的村民王貴信指著院子裡兩棵粗大的絨花樹告訴我們,冉子墓就座落在離樹不遠的旁邊。前些年的封土也是蠻高大的,周圍松柏環繞,蒼翠挺拔,既莊嚴又肅穆。墓頂上有個圓形的深洞,直通地下,投入磚石可聽到有嗡嗡的回聲。據說該祠是冉子關心人世,洞察民情的望孔。這個洞很是有些神秘感,沒有知道它生成於任時。歷代都有不少好奇的人想用土把它鎮住,然而當你填蓋後,過不了多久這個洞口又被打開了。人們說,冉子對老百姓的深情厚誼是什麼時候也割不斷的,而曾經堵塞過洞口的人,看到洞口又被打開了,心中十分愧疚,也很害怕,以為是神仙顯靈了,都主動帶著祭品到墓前燒香磕頭,謝罪認錯。王貴信對我說,文革前墓頂的圓洞還在,他和小朋友經常爬到墓頂上玩耍,也曾向洞裡扔石頭聽響聲。說話間,王道君的老同學張建中來了,寒喧之餘,他說自己曾在這裡念過書,當時校園內還生長著一些粗大的松柏,後來不知道何時被人伐掉了。冉子墓、祠被破壞後,鄉人恐怕這一古蹟被淹沒,便將過去散亂在這裡的碑石運到萬善鄉聯合校院內保護了起來。毫無疑問,只有這些劫後餘生的冉子墓、祠碑刻,才是仲弓祠興盛敗落的見證者。

當我們在張校長的帶領下,在校園內見到這些絕經滄桑的斑駁石刻時,不由地為它們多舛命運而感嘆不止。歲月的無情雖然讓它們面目全非,從《重修冉薛公祠記》、《冉子仲弓墓碑記》、《重修薛公冉子仲弓墓祠記》中,感知到了冉子祠由宋、元、明、清坎坷,冉子墓歲久圮廢屢有修葺的民本情懷,怎麼能不叫姚本、談自省、張恪、孫星衍等文人騷客生髮出諸多感慨呢?咀嚼著“尚論不須興感慨,願將敬簡勒心裁”(談自省)、“特喜階前存古木,新枝重待茂陰來”(姚本)、“採樵既禁,崇祠在茲;祀典有舉,神無不之”(孫星衍)、“信疑兩地憑誰問,仰止儀型永不刊”(張恪)詩句,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我知道,冉子祠沒有了,冉子墓沒有了,敬荀堂沒有了,崇文書院沒有了。“上溯師承指杏壇,如何北里偏自安”的過去,風景不再。惟有明朝崇禎戍寅孟春由縣令浮光胡題寫並刻石的“先賢薛公冉雍之墓”,在瑟瑟的寒風中,在璀燦的陽光下,嗅著春天的氣息,翹首著萬物的復甦。待我撫摸著碑面脫落的老臉時,栩栩如生的冉仲弓文質彬彬的從牆壁上了下來,似乎挾帶著千年風雲。


傳德佈教舉仁風

冉雍,字仲弓,春秋末年魯國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後,生於公元前522年,世居菏澤之陽。早年師事孔子,講仁學義,篤學不厭,系孔子著名“十哲”弟子之首,終生重德教,敬事賢,立仁為政,執事為民,志向遠大。其德政觀念,深受後人尊崇,歷代帝王加封諡號。晚年,為傳播文明之道,德政主張,遊學於魯晉之域,冠縣北部村莊,施教於鄉民之中,積勞成疾,卒葬於王段村,仲弓思想譽滿魯西大地,聖賢美德,代代尊崇,萬古流芳。魯西大地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冠縣萬善鄉冉子廟,及我縣寶貴的古代文化明珠,期待著遠見卓見的一代名人志士,開拓發展。一、冉雍其人:千古聖賢,姓冉,名雍,字仲弓,乃春秋末年魯國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後,公元前522年二月二日生,世居菏澤之陽,家貧以牧為業,人稱犁牛氏,系孔子高徒之一。孔門弟子按級位分“四配”、“十哲”、“七十二賢”又弟子三千,冉雍屬“十哲”之列,在孔門弟子總排名榜上位居第四名。十哲弟子又分四科:“德行、政事、文學、語言”,仲弓位四科之首的“德行科”,是因其平生得德行善,以德行著稱之故。早年,仲弓追隨孔聖門下,修德立善,繼承了儒家思想,孔子卒,冉雍恐失聖道之傳,與閔子發展了儒家以德化民處世敬人,執事簡樸求實的道德學說理論,其影響源遠流長,人人效之。晚年,為傳播儒家思想,遊學於魯晉之域,冠縣北部村莊,遊學佈德,傳道揚善,奔走於鄉村之間,施教於貧民之中,積勞成疾,卒於段王村。千古流芳,世人念其德,效其行,周邊村落為此更名,以表世代懷念之情。二、仲弓思想:志向高遠。早年仲弓拜見孔子時,有愉愉之色,孔子問曰“子何志乎”對曰:“堯舜既沒,聖道茫茫,我願為繼起。”孔子曰:“我道傳也”,遂師孔子,講仁學,朝夕不厭。仲弓年輕時,既志向遠大,要繼承發揚先帝之明,傳播文明聖人之道,造福於民間。‚德才兼備。仲弓終生重德立善,地方治理,主張以德化民,以政導民,“對化之弗變,導之弗之,傷義敗俗者於是用刑乎”。即國家主宰或地方執事,應用較好的道教化民眾,以政策去引導人民,以那些教化不改,引導不從的傷義敗俗的人,可以用刑律禁止他們,孔子在臨死時在眾弟子面前誇獎仲弓說:”賢哉,雍也,過人遠也“。稱讚他是德才兼備的非凡人物。ƒ處世為人。仲弓問仁問政,邦家為怨,為人不遷怒,不復怨,不錄舊罪,寬容大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眾多的弟子中,他從不搖唇鼓舌,巧言花語,講究以誠待人,團結友善,眾弟子稱他是”仁而不侒“,胸懷寬廣,孔子以仲弓有德行曰:”雍也,可使南面“,稱其有臨民之度,堪為一國之君。④為政“居敬行簡”。仲弓執事認真,辦事求實,他在和孔子討論執事官員為政的情況時說:“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樂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仲弓認為,執政官員,要是立足認真細緻地研究政策,以簡略的表現形式來治理百姓,是可行的,辦事要是存心草率行事,簡單應付,對人、對事太草率了,是不可行的,可見仲弓是位有頭有腦的政治家。冉雍仲弓,在孔門弟子中不但以德行著稱,孔子對其又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譽,孔子在臨死時,在弟子們面前誇獎冉雍“......聖哉雍也,過人遠也”,這是孔子對其他弟子沒有過的最高評價,後世對仲弓的評價更為不凡,如》《荀子·儒效》中就把仲弓和孔子相提並論,說“通則一天下,窮則獨立貴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蹠之世不能汙,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稱讚仲弓德行與天地長存,永世不可磨滅。三、後世推崇:仲弓在政治思想上主張的德政觀念,其以德化民,以禮齊之,以政導民,以刑禁之的政治主張,對後世產生著深遠積極的影響,深受後人的尊崇,歷代帝王非常重視其作用,並加追諡號。漢高祖,祀奉仲弓為“陶子”,元帝加封“陶侯”,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封“魯侯”,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封“薛侯”,宋真宗祥符二年封“下邳公”,度宗鹹淳三年封“薛公”,明嘉靖九年改封“先賢冉子”。清代後世襲奉祀,有仁人志士,社會賢達,官府衙門的要員,每年定時奠祀先賢,歷代官員至此,文官下轎,武將下馬,往來客商,瞻仰不絕,歷代官府投資重修祠廟,當地百姓也多次捐款修葺,“義舉仁風”代代延傳,冠縣古境,聖賢美德,譽滿魯西平原。四、修祠倡學,義舉仁風:先賢冉子仲弓,早年隨孔子周遊列國傳德、佈教(當時冉雍41歲),回魯還鄉後出任季氏宰,晚年,史傳晚年遊學至晉地冠縣萬善鄉王段村,卒葬於此。宋代立祠紀念,明朝天順,正德年間及清光緒三十一年,幾次重修,總佔地十餘畝,清末列為冠縣“八景”之一,名曰“冉子賢祠”,規模宏大,氣勢莊嚴。冉子廟,由冉子祠堂、冉子墓和跨院三部分構成,院內南面祠堂,北面墓地,兩道南北紅牆,把祠堂和墓地圈成整體,祠堂坐北南,面闊三間,翹角飛簷,灰瓦紅牆,雅緻壯觀。堂內寬敞明亮,堂中供奉冉子像,妙手巧繪,栩栩如生,上懸“重訓千古”巨幅橫匾,祠堂正對南大門,曰:“朝陽門”,門上懸掛“冉公祠巨幅,進朝陽門則是長二丈”,高丈餘的影壁,影壁兩端,對稱生長合抱粗的杜仲樹,枝繁葉茂,絨花絢麗,狀如仙女仰臥,欲起之勢,祠堂正門,神道兩側,有歷代碑碣,刻字,楷行隸篆,字體遒勁,風格各異,明朝崇禎歲次冠縣縣令胡之彬,重修刻石奉立“先賢薛公冉雍之墓”,此碑已列入全國名碑,清朝嘉慶十年,山東督糧道孫星衍和名坤等贈刻墓碑六塊,仍完好無損,祠後北隔一堵東西圍牆,牆內即是墓地,陵墓高丈餘,古柏環繞,蒼翠挺拔,穿過祠堂東牆便門即是東跨院,院內正房六間,高脊灰瓦,精巧雅緻,古色古香,門上高懸“義舉仁風”橫幅巨匾,該院是歷代官員祭奠時的休息場所。每年的二、三月間,縣知事如期到祭禮先賢。聖賢巨冢和前面冉公祠相峙對映,松柏、翅簷、碑碣掩映幽雅,香菸繚繞,肅穆莊嚴,歷代官員至此,文官下橋,武官下馬,往來客商,瞻仰祭祀不絕,冉公聖賢,深受後人崇敬。悠悠歲月,戰亂紛呈,聖境之地,歷經風火,滿目蒼涼,面目全非,主體建築已經廢棄,後人痛心疾首,為發揚先賢思想,周邊村莊仁人志士在其跨院辦起私塾學堂,旨在傳播先賢之道,培養後世人才,造福鄉里。千百年來先賢仲弓在冠北大地遊學佈德之事,代代傳頌。其文風,禮法,世傳繼承,有關仲弓的傳說永遠傳於民間。


傳德佈教舉仁風

正當聚精會神地默讀與冉子的史料和事物時,一陣狂燥的犬吠打斷了我的注意力。回頭看去,陪同前來的朋友們走向了旁邊的空閒地,是觀察那些尚抽芽的果木,還是在希翼那些稍有冒頭的草芽兒成為新綠,或許是借物寄情,期盼先賢薛公的思想重放光彩,像春風那樣刮遍冠北大地。抬頭看看太陽已經時近正午,也該抓緊返至聊城了,文軒兄及一干文朋詩友在運河之畔的酒樓等候呢,時間容不得我在此過多的耗費,於是把目光又投放到牆壁的文字上。

傳說一:冉子廟周邊村莊的命名。相傳冉子仲弓在萬善南部幾個村莊遊學期間,傳道、佈德,勸邪從善,無不受人敬仰,奔走於鄉村之間,施教於貧民之中,因不辭勞苦,積勞成疾,在馬固村講學期間,因感身體麻木不適,僱馬回程,該村命名馬固,途經幾個田平村時,又添新病,故名,田平,終因病情過重,卒於王段村(亡斷),孝子哭村的人為失去聖賢無比悲痛,故名孝子哭。先賢死後,周邊村民感恩載德,往來祭奠之人甚多,故有宋店(送天)、元坊(遠方)、賈村(家村),皆因追思先賢,懷念殷切之意命名。傳說二:先賢觀世,南蠻盜寶。相傳,冉子仲弓葬後,其冢頂出現一圓形深洞,直通地下,投石可聽到金玉之聲,傳說該洞是先賢關心世人,洞察人間望孔。先賢祠“朝陽門”內影壁牆,鑲有一塊透龍碑,先賢冉子在大殿內透過透龍碑,可看到縣太爺臨堂公務之事,也可觀察民間秋毫,人們也可透過龍碑看到池塘中游戲蝦魚。後來,影壁牆上透龍碑被江南蠻子盜走,奇景不再重現,一時間官責民,民怨官,無不為失去稀世珍寶而痛心疾首。千古聖賢祠,萬善冉子廟,飽經滄桑歲月,蒼涼滿目,歷經過亂,主體建築在“文革”期間被毀於一旦,世人無不為之感嘆。五、世人的呼喚:悠悠千古,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寶貴的文化遺產丞待拯救,先賢的思想理應發揚光大,這已成為人們強烈的呼喚。傳承傳統文化,發展冉中教育:弘揚傳統文化,光大先賢興學思想,培養後世良才,乃英明之舉。曾幾代官府及仁人志士,在冉子廟附近,舉辦義學,成立私塾,尊師重教傳統日益發揚光大。1939年冠縣抗日政府,在此成立冉子廟抗日民主小學,向學生進行抗日救國宣傳教育,培養了一大批愛國志士。1950年,此校改為“冠縣七高冉子廟分校”;1969年,改為“王段聯合中學”;1988年,改為“冉子廟聯合小學”;1992年,萬善人民政府擴大中學教育,冉子廟周圍七個行政村村民,自願捐地35畝,建立萬善鄉第二中學;1997年,鄉政府領導高瞻遠矚,放遠發展,把第二中學更名為“萬善鄉冉子中學”;2002年,整合教育資源,中學合併,此處更名為“萬善鄉中心小學”;2015年,為紀念先賢,弘揚民族文化,學校更名為“萬善鄉冉子小學”。多年來,萬善教育在各級政府關心支持下,發展迅猛,萬善教育全體員工不負重任,立足發展,頑強拼博,以德治教,兢兢業業,精心育人,教育教學工作取得了輝煌業績。為拯救瀕臨絕跡的先賢遺蹟,一九九七年,萬善鄉聯合校經研究確定,在冉子中學建立冉子紀念園,並向萬善鄉在外工作的一些仁人志士發出募捐書,一時間,一些國家之棟樑,社會之賢達,他們心繫故里教育,慷慨解囊相助,他們的義舉仁風,蔭及後代,譽滿鄉里。


傳德佈教舉仁風

當密密麻麻的一牆文字裝進肚裡的時候,既有餐桌上享受別異佳餚的味道,也有吞食了蒼蠅的感覺。諸多史書上沒有的“薛公”信息,不管官方還是民間,都給我一種新鮮感。可是,從牆壁上所獲取知識和情況來看,這牆旨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倡議書”,顯然是這裡的教育所為,細心的我發現,在這三千字的文稿內,竟然有七、八次不應有的錯誤。比如儒家成了孺家、魯侯成了魯候、跨院成了垮院、翹角成了翅角、巨冢成了巨家等等,更為可笑的是在介紹冉子廟時,竟然將一句話重複兩遍,致使無法讀通。像這些不應有的錯誤別說是教育部門,就是在一般單位也講不過去呀。我不知道,當這裡的學生學習了這些知識後,會造成後果,在先賢冉雍傳教佈德之地出現這種情況,不知那些口口聲聲不負重任的教育者,能不能心安理得,也許,重視教育,只是一句口頭禪罷了,這在冉子校院裡,該是個莫大的諷刺吧。

走出冉子小學,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冉子祠遺址:山東省冠縣萬善鄉高王段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