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切勿忽視個人在線聲譽管理

人民網-輿情頻道

據媒體報道,日前在北京房山某小區門口,因為出入證問題,女子宋某華先是與小區防疫人員發生言語和肢體衝突,之後再次來到檢查點爭吵並撕毀出入證挑釁工作人員。在警方趕到後,她不僅橫躺在警車後座,還踢踹民警。3月9日,房山公安分局通報稱,宋某因涉嫌妨害公務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事實上,近兩個月來,類似曝光和通報事件不斷髮生。比如,近日,就職於一家知名公司的澳籍華人梁某,因拒不配合當地防控行動,導致簽證被取消,被所在公司開除,為她的任意妄為付出了代價。這些人平時在單位、在居住地,有的還是人們眼中的好員工、好鄰居。但在關鍵時刻,卻暴露出自己的自私、刁蠻和任性,將自己的行徑曝光在大眾的視線中,個人聲譽受到嚴重的損害,亦或將影響個人的職場、前途、社交和生活。

當前,許多人對個人聲譽風險還沒有足夠清醒的認識,並不認為自己有足夠的互聯網影響力,也不清楚網絡輿情對自身聲譽的損害有多麼嚴重。一旦遇到問題,往往措手不及。

隨著互聯網的高度普及,網絡輿論的影響力、殺傷力也在逐漸加強。即使是普通民眾,因為自身行為觸動群體敏感心理,又或者因為別人的惡作劇抹黑,帶來的網絡攻擊可以通過快速高效的傳播呈幾何倍數吸附和影響更多人,形成由網絡引發的輿論討論聲潮,繼而影響和改變當事人的生活軌跡,或導致個人聲譽受損。

近兩年,網絡爆料裡多了一類高鐵“霸座”新聞,當事人除了被制度和法律處罰,還被憤怒的網民“人肉”,高居熱點話題。還有一類因各種原因欠債欠薪被法院判決網絡曝光的“老賴”,有的因名譽受到嚴重影響,一些生意圈裡的朋友甚至表示要斷絕與之發生經濟往來。因為網絡的傳播,他們成了人人厭惡的公然藐視社會規則與秩序的人。這些人的失誤在於,一是低估了自己行為的嚴重性對民眾心理感受的衝擊,二是輕視了互聯網的影響力量與網絡推波助瀾的蠱惑性,讓個人聲譽受損,也讓個人形象在社會、單位、朋友圈和親友中大打折扣。

如何管理個人聲譽風險

在全民皆記者的時代,“自己的生活,別人的話題”已經不是名人們的專屬困擾。普通公民雖無帶來直接效益的品牌效應,但一旦與負面信息掛鉤,卻能導致個人聲譽的嚴重受損,對個人出行、社交和社會生活帶來極大不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新媒體時代的個人在線聲譽管理同樣重要。

首先,在公共場所要管理好自己的言行。孔子曰:“行己有恥。”意思是說,一個人行事,凡自己認為可恥的就不去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裡,“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也絕不是口號與空談,是對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要求,只有將之與自己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才不會因言行的表裡不一導致輿論的圍觀,帶來惡劣的影響。

其次,要有起碼的是非對錯判斷和規則意識。今年疫情防控中曝光了一些人目無規矩、法紀等問題,這些人多非大惡大非之人,只有當這些負面言行給自己帶來懲戒和輿論聲討時,他們才意識到自身的錯誤,以及無視規則對於自身聲譽的長遠損害。在互聯網傳播迅猛的當下,面對“吃瓜群眾”的吐槽與攻擊,任何過去的獎狀、信譽與口碑都是脆弱的,個人形象可能瞬間坍塌。

再次,每個人都要有一些媒介素養。在這樣一個“萬物皆媒體”的時代,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公民,每一個人都應該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要懂得時代發生急劇變化的當前,人們固然擁有了更多展示和傳播自己的機會,但與此同時輿論風潮也有了一個更簡便的宣洩口。網絡輿論在鞭笞假醜惡的同時,也可能造成暴力傷害。應重視網絡的影響力,審視自己的行為,才能在網絡時代管理好個人聲譽。

(作者:人民網新媒體智庫高級研究員 劉星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