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不能說“節日快樂”?探究清明節的前世今生,祝你快樂!

馬上就是清明節了,你收到“祝你清明節快樂”的祝福嗎?你的反應怎麼樣?是不是比較惱火?據說,清明節不是不能說“節日快樂”嗎?

清明節不能說“節日快樂”?探究清明節的前世今生,祝你快樂!


近年來網上一直流傳著這樣的“禁忌”:清明節不能相互祝福。理由是:人們過清明節,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是掃墓祭奠,緬懷先人,寄託哀思。在這樣一個嚴肅的節日,祝福別人“節日快樂”,會讓人覺得不快。

對此說法,也有網友表示並不介意,“這是一種節日祝福,初衷是好的,也沒有惡意,可以理解。”

那麼,問題來了,清明節到底能不能祝福節日快樂?

筆者認為:清明節不能祝福節日快樂的看法,是不對的。清明節除了前述祭祖掃墓這項莊重肅穆的活動與“快樂”不搭邊外,清明節的內涵還有很多,絕不止這一項。相反,清明節的活動有的很快樂。

下面,讓我們我們對清明節的內涵及歷史瞭解一下吧。

清明節在古代具有浪漫而久遠的歷史。

清明節不能說“節日快樂”?探究清明節的前世今生,祝你快樂!


清明節起源於古代的寒食節和上巳節,原是迎春之節。上古時,先無清明節之稱。古俗在夏曆三月八日(巳日)舉行上巳節。近代所謂清明節,蓋起源於古老的上巳節和寒食節。清明節的名稱,一說與新春天氣物侯有關。明代的《曆書》稱:“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在上古華夏,上巳節,是迎接春天到來,迎接新生命復甦的歡樂節日。人們在此節日祭祀高媒神,舉行踏青、祓禊(臨河洗浴)、野合等迎春活動,其俗由來甚為久遠。

寒食節也在農曆三月。寒食節前後綿延2000餘年,曾是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周朝時,寒食節期間舉國禁火。禁火,正是為了祭祀雨神——請求雷雨之神的降臨。周代封國,各國最重要的宗教場所是神社。周代天子國都有大社,各個封國中也都建立有國社。神社中立有長年不滅之火壇,此即本義的“社火”。為了祈雨,要熄滅神社祭壇上已經燃燒經年的舊火。直到寒食節的祭祀完成後,才能添加薪柴,重新點燃新火。在改火和禁火期間,舉國不能火食,只能吃事前備好的熟食(即寒食),所以這段停火期間也叫寒食節。

古代的寒食節與清明節氣本來時間只差一天。三日禁火完畢,到清明這一天就要換新火,以柳條或榆木乞取新火。這樣清明節與寒食節自然相接而融為一體。明清後,寒食節一名乃為清明節所替代。

若按時間先後排序,古代迎春的三個節日是: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

唐宋以後,上巳節廢,明清以後寒食節廢,只有清明節集三節於一身,成為中國人迎接春天到來的代表性節日。

寒食節及上巳節本來都不包括掃墓的風俗。上巳節的歡樂以及寒食節的禁忌演變為以掃墓祭祖為主要內容的宗教性活動?準確時間,典籍中並未見到明確記載。我們所知道的是,寒食掃墓習俗在隋唐時代已經廣泛流行起來。

據北宋學者王溥所撰《唐會要》記,唐初民間流行寒食節掃墓並郊遊的風氣。

中唐以後,寒食節的祭祖掃墓成為了重要的社會禮制。故唐人王冷然的《寒食》詩說:“秋貴重陽冬貴蠟,不如寒食在春前。”寒食節祭祖的重要性,已經超過了重陽節和年終的蜡祭。

有人認為,寒食節祭拜亡者的風俗,最早的起源,可能與春秋晚期晉文公重耳於寒食日為其功臣、隱士介子推掃墓祭拜的紀念活動有關。此傳說我們一會再談。

自南北朝起,寒食節就出現了從禁火寒食,向娛樂化活動演變的趨勢。這些娛樂活動的起源,則可能與上巳節的狂歡遺俗有關。

至隋唐以後,傳統的上巳節遊戲遂轉變為寒食期間的娛樂活動而蔚為大觀,包括踏青、插柳,鬥雞,鏤雞子,鬥雞子、打毬、鞦韆、施鉤之戲。

唐宋以來流行寒食節的踏青。孟郊《濟源寒食》詩曰:“一日踏春一百回,朝朝沒腳走芳埃”。

此外還有放風箏 。古人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有專家指出,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上巳節在魏晉以後消失而娛樂活動融入了寒食節的遊春活動。

唐宋時期的“寒食節”,在明清被清明節取代。據《唐會要》,唐大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朝廷曾經頒佈一道敕令:“自今以後,寒食同清明”。

隋唐宋時代寒食節的傳統習俗主要有三項:禁火、掃墓、郊遊。到明清時期,寒食節的風俗漸漸淡漠,寒食節的掃墓活動被清明節掃墓活動所取代。

因為清明前的寒食節還是禁火的。因此只有在清明日改火後,才允許啟用新火,人們才能到墓地上燒紙上供。所以祭墓之日就集中在了清明這一天。

元明以後,寒食節禁火食冷之俗漸衰。“寒食節”的名稱自然越來越少被人提及,而本來是節氣名稱的“清明”則突顯出來。上巳節戲水娛樂踏青的風俗,也被整合到後來的清明節遊春習俗之中。清明節逐漸成為一個融合了上巳節、寒食節傳統習俗的重要民俗節日。

清明節不能說“節日快樂”?探究清明節的前世今生,祝你快樂!


由此可以知道,古代的清明節除了祭祀外,還有浪漫的娛樂意味,初春踏青、娛樂狂歡都是最原始最本真的意涵,清明節快樂!

我們再說說那個廣為流傳的介子推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19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執掌晉國大國後,勵精圖治,成為春秋五霸始祖、一代名君”晉文公”後,介子推不求功名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

晉文公為了感恩,迫其出山相見,最後迫不得已下令放火燒山。

可是,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

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用今天的話說,這“寒食節”相當於“忠誠節”。

還有,晉文公在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此後的第2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我們可以認為,這個傳說中的“清明”二字在這裡代表著老百姓的普遍願望:政治清明。

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大家之所以相信這個傳說並廣為傳播,也表示著人們對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讚許和渴盼,並且,這種讚許和渴盼,也融入了清明節,千年如一、沒有改變。

由此:清明節作為春天最重要節日,其內容十分豐富,既將寒食節、上巳節等節日糅合在一起,又貼合春天萬物復甦、生氣勃勃的節氣特徵,清明節的主題不僅是掃墓,祭奠先祖,還有踏青與浪漫;不僅表達對先人的哀思,更有期盼政治清明、忠誠真誠的樸素盼望。

從這個意義上說,清明節當我們送去祝福快樂時,恰恰也代表著我們有戰勝悲傷、困難的勇氣,期盼政治清明廉潔的願望,這樣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同時,清明節踏青節和掃墓祭祀並列的重要活動。而通過踏青,讓人們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春天的生機勃勃,希望人和社會如春天一樣,給人美好,給人力量。

這樣的清明節,能不互祝快樂嗎?

祝你清明節快樂!

更祝幹部清明、政府清明、政治清明,人民幸福,國家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