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比起湯唯的美,更打動人心的是她的才華和少於世故

蕭紅:比起湯唯的美,更打動人心的是她的才華和少於世故

蕭紅:比起湯唯的美,更打動人心的是她的才華和少於世故

湯唯在《黃金時代》扮演的蕭紅讓人驚豔。然而,真實的蕭紅,打動人的更多是她的才華。

蕭紅並不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女作家,令她成名於文壇馳譽於文壇的是三部小說《生死場》,《呼蘭河傳》,《馬伯樂》。相對於小說來講,散文並沒有為蕭紅帶來多大的榮譽。但我卻認為正是散文成就了蕭紅獨特的藝術魅力。蕭紅是個極有思想的才女,她沒有在文章中使用任何引導讀者情緒的筆感來完成創作和交流。她只是很真實的反映生活,忠於自己的直覺感受,用很簡單流暢的文字來到達語言不能盡訴的隱秘深處。

蕭紅:比起湯唯的美,更打動人心的是她的才華和少於世故

蕭紅:比起湯唯的美,更打動人心的是她的才華和少於世故

在她的散文中,生活的窘迫,思想的流動佔了主題的大多數。也許有人認為這只是在流水般的記敘那個年代所有貧苦人失意人的生活,其實不然。什麼是生活?輕車裘馬,燈紅酒綠?是“對著這一塊木棒,又愛它,又可惜它,又恨它”的矛盾心理;是“到家把剩下的一點米煮成稀飯,暖一暖肚子”的無奈,是“這不是給愛人買瓜子的時候,是吃飯比瓜子更要緊;餓比愛人更要緊”的喟嘆。真實的生活往往是殘酷,讓人不忍正視的。有位詩人曾經說“這個世界,用感情去面對是悲劇,用理智去面對是喜劇。”而作家的偉大就在於把這無情的悲劇揭露展示。蕭紅亦如此。她站在一個女人的立場,以女人獨有的敏銳和直覺去感知片斷,蕭紅的感知方式是感性和個性的統一,正是這種基於現實的感知,奠定了蕭紅散文的高度。《破落之街》的汙穢和雜亂由此引發的“我們也是一條狗,和別的狗一樣沒有心肝。我們從水泥中自己向外爬,忘記自己,忘記別人”的唏噓。《度日》中的“這一切給我一個印象,這不是孩子時候了是在過日子,開始過日子了”的生之不易;是《飛雪》中“行人在曠野白色的大樹裡,一排一排地僵直著,還有一些把四肢都凍丟了”的體驗,這些形象的細節不僅寫出了蕭紅生活的困境更清晰的醞釀出了思想境界和感情線索。這些細微的感觸是平凡的,普通的,甚至每個讀者閱讀這些由生活連串的風景線時會驀然發覺生活,這些微黃的用鉛字橫排的站在歲月那邊寫作的女子的筆下的生活,就在我們昨天作國的街道上,今天吃過的麵包和白鹽中,明天將要穿的新做起來的棉袍裡,感同身受。文學究竟應該反映什麼?抑或是什麼樣的東西才值得被文學青睞?“別人是吃著玩的,我是吃著充飢!所以一個跟著一個嚥下他,毫沒有留在舌頭上嘗一嘗滋味的時間”(《牽牛房》)。這樣真實的,每個人都在體驗的細節是否也是文學應該反映的東西呢?我想,是的,“這些諸如飢餓,寒冷,寂寞,孤獨,絕望等等,都具有極深的心理體驗的內容和感人至深的藝術效果”(季紅真《叛逆者的不歸路》)蕭紅這個出生在北國的女子用身體經歷,用情感磨練。身體成就了思考,情感成就了蕭紅。

蕭紅:比起湯唯的美,更打動人心的是她的才華和少於世故

蕭紅散文創作的藝術特色另一點是低於生活。這一點也深刻地反映在蕭紅的小說裡。綜觀整個文學史蕭紅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她甘願在生活之下,受情感的驅使,任意為問。我不認為這是蕭紅創作的敗筆,相反正是因為這一點閃亮構築了蕭紅獨特的協作體系。在《搬家》中,開篇“搬家,什麼叫搬家?移了一個窩就是罷!”這是凌駕於生活之上的自嘲,是遊離在生活之內的囈語,然而在“我手寫我心”的任意為文後,“尤其在蠟燭光裡,假若有鏡子讓我照下,我一定慘敗得比三十歲更老”,是蕭索的心態,是對自身命運的無言掙扎,是“今年我的命運比那青杏酸”的潸然。罷了,罷了,只得在結尾用“完全是少女風度,長身材,細腰,閃出門去”的對少女時代自己曼妙身材的回想來追憶流離生活在這位命運多舛的作家身上烙下的印記。也許蕭紅無意識這種獨特的方式在文中流淌,但她深刻且明白地認識到這一點,懂得這一情感激流的力量,不知將思緒衝往何方,無法清晰直覺對手中筆的束縛。正是這一種不知將要到達哪裡的激流中的小舟帶著讀者去領略生活讀懂社會用蕭紅式的眼光審視過去將來。

作為一名女性作家,蕭紅在輾轉流離中,深受磨難。蕭紅是勇敢的,在不斷得到又失去中做最決然的掙扎。生活在不斷地和她開玩笑捉迷藏,在絕望中希望,在希望中失望的蕭紅固執且盡力的追尋,註定了她對紅塵的難以割捨,註定了她無法跳出是非圈以冷靜的的字眼來描述,只能用飽含淚光的刺痛的瑣碎誠實地展示,除此之外,別無選擇,以致往往被生活憐憫,被筆下的人物所可惜,油然而發出“所以我就向著溫暖和愛的方面,懷著永久的憧憬和追求”的感嘆,因為不可實現,所以只能是“永久”。於是,在她生命的最後的一段時期內寫下的散文,再次溫馨回憶了童年,呼蘭河鎮,帶給她噩夢的父親,永遠不能忘卻但已逝去的愛情,在曾經的快樂痛苦中麻醉自己,縱容自己,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完全忘記客死他鄉的飄零而終魂歸故里。

蕭紅的小說是建築在散文上的。不管是《呼蘭河傳》還是《生死場》都是在散文化的風格上翻新變化,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只有《馬伯樂》是完全的小說。但蕭紅的前兩部小說聲名遠揚是有目共睹的。可是小說並沒有在長篇形散神聚的散文化描述中失色,反而因為在這些烘托下渲染出民族的頑強在荒涼的傳統盡情的燃燒,在黑沉沉的黎明前感受壓抑期盼絲點的光明然後在掩卷沉思這個女子身上所承受的不能再承受的喜樂哀傷。那些在黑暗裡跳過牆哭著喊著看跳神的愚昧的村民,那些在水坑旁用力拉馬的淳樸的村民,那些胸藏刀的醒悟後的村民,那麼真實在我們面前揮舞,只因為有了細緻的描寫所有一切才栩栩如生。蕭紅的前兩部小說隨便從哪裡都可以截出獨立成篇的文章,不需要藉助上下文進行理解。

蕭紅是細緻的女子,事無鉅細地感受壁爐裡跳起的第一簇火花,觀察海船前進時濺起的第一朵浪花,體驗孤身國外的沉鬱孤獨,最後扼腕悵然。蕭紅是真實的女子,寫自己的人生訴自己的情感,字字都是夜裡細胞澎湃的聲音,從不失去淳樸,忠於思想,在文字中微許跳躍的調皮和幻想。

一枝荼蘼之於春天是微不足道的,一個作家之於整個文壇是渺小的。而正是有了蕭紅,現代文壇才有了一抹淡淡的哀愁和少於世故。我想散文正是蕭紅嘔心瀝血渾然天成的一枝荼蘼,微香,細小,過目難忘。

詩詞文論,歷史古風;青梅煮酒,圍爐夜話......

我們等你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