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秋風吹落葉,一夜別南朝(下)韋力撰

順治十五年,屈大均去東北尋找函可的時候,路過滄州,他在此見到了王士禛,王對他的詩作特別誇讚,把屈比喻為李太白,王富鵬認為這個比喻顯然“譽之太過”,但王同時說:“但就風格言之,不能不說王士禛的把握是準確的。”漁洋山人的這個比喻顯然讓屈大均頗感得意,他在《屢得朋友書札感賦》之三中稱:“最早知者是阮亭,青蓮不得擅仙靈。九天咳唾紛珠玉,亂作飛泉下杳冥。”聞聽王將自己比喻為太白,讓屈頓生知己之感。


餘外,屈大均還跟很多名詩人有著密切交往,而這之間的趣聞則是他向龔賢求畫而被拒的故事。龔賢是清初的詩人,而在社會上的名氣,他更是一位著名畫家。康熙四年,龔賢從揚州返回金陵,在清涼山上建起了半畝園,此處舊居今日仍在,兩年前我還到清涼山上參觀了他的舊居。康熙八年,屈大均見到了龔賢,並且他在龔家住了挺長一段時間,屈對龔所建的半畝園頗為喜愛,他寫過兩首《題龔柴丈園》,其第二首為:“人傳《高士頌》,地接遠公廬。遲我為沮溺,相將此荷鋤。”看來屈對半畝園心生豔羨的同時,也產生了歸隱的想法。


屈大均:秋風吹落葉,一夜別南朝(下)韋力撰

一邊是菜地,另一邊是雞舍


根據以上的情況,可以知道屈龔兩人關係較為密切,可能也正因為如此,屈回到廣東後,寫信給龔賢,向他索畫,但不知什麼原因,龔給他回了封信,婉拒了他的要求:“足下素無知畫之名……僕知足下辭家二十年,出遊五萬裡,一至九邊,再登五嶽,生身南海,問渡江漢,凡世間之雅泉片石,古塚遺碑,無不考之於圖,縱橫於心目。僕將乞畫下於足下,足下反欲丐餘之餘瀋耶。此僕之所以寧負罪戾而不敢奉教也。”


屈大均:秋風吹落葉,一夜別南朝(下)韋力撰

窄窄的小路


龔賢說,您屈先生遍遊天下二十年,閱人無數,也閱古物無數,我的畫拿給你有汙你的法眼,所以我決定還是不給你。屈接到此信後的心情可想而知。龔究竟因為什麼原因不給朋友一張畫,這還真不好探究,按說,那個時代的畫家,沒有今天這麼牛,不太可能像如今這樣論平尺算,給人畫就等於送人money。


屈大均:秋風吹落葉,一夜別南朝(下)韋力撰

新立的石牌坊


由上可知,屈大均交往之人絕對算得上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其眼界如此之高,其詩作也當然有著高格調,但王富鵬認為,社會上普遍認定屈大均是效仿李白的詩風,也有人說是效仿杜甫的詩風,王認為都不對,他覺得屈大均真正推崇者是屈原。這個說法在此之前也有人提及,原因是屈大均認為自己是屈原的後裔,但王認為這不是主要原因,因為屈大均更多是從精神層面上效仿屈原的忠君報國。從屈所作的《自作衣冠冢志銘》中即可印證這種說法:“予於南京城南雨花臺之北,木末亭之南,作一冢,以藏衣冠。自書曰‘南海屈大均衣冠之冢’,不曰處士,不曰遺民,蓋欲俟時而出,以行稱聖人之道,不欲終其身於草野,為天下之所不幸也……衣冠之身,與天地而成塵;衣冠之心,與日月而長新。”


屈大均:秋風吹落葉,一夜別南朝(下)韋力撰

文保牌等


屈大均的詩以五律最受後世誇讚,嚴迪昌在《清詩史》中稱:“五言律詩四十字向來視為難以靈動,易致板滯,翁山何以獨此能佳?其關鍵正在於‘氣’的雄勁,騰越變化之而特見其佳。”嚴先生認為,五律最難者是要有連通的氣脈,而屈詩正具備這一點。該書中舉出瞭如下一首屈作《自白下到槜李與諸子約遊山陰》:


最恨秦淮柳,長條復短條。

秋風吹落葉,一夜別南朝。

范蠡湖邊客,相將蕩畫橈。

言尋大禹穴,直渡浙江潮。


屈大均:秋風吹落葉,一夜別南朝(下)韋力撰

屈氏家族墓


對於這首五律,嚴迪昌評價道:“所謂‘氣’和‘神’,即指情感沛然噴薄而發,自‘最恨’句起首,盤旋而下,詞為情遣,格隨意轉,全不像通常作五律者那樣雕詞琢句,儷紅配白。”而屈大均也寫過一些詞,他的詞也同樣如他的詩一樣有著豪邁之氣。我舉一首《浪淘沙慢·綏德秋望》為例:“塞門近,西風乍卷,片片沙起。吹作龍鱗萬里,河吞倒入地底。欲飲馬、榆溪無滴水。更無定、凍解全未。向公子扶蘇墓傍坐,天寒苦難已。 遙指望,潰城半壁凝紫。與寸寸長蛇,常山勢,斷續無首尾。……”


屈大均:秋風吹落葉,一夜別南朝(下)韋力撰

這裡也有一塊文保牌


朱孝臧對屈大均所作之詞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而陳永正在《嶺南歷代詞選》中認為“屈大均詞當為有明一代殿軍”,近人歐初、王貴忱在《屈大均全集》前言中對屈之詞給予了這樣的評語:“格律高秀,氣韻豪邁,多憂時感事之作……近代詞學大家朱祖謀,推大均詞為清初之冠。”


屈大均:秋風吹落葉,一夜別南朝(下)韋力撰

屈大均的墓在旁邊


屈大均墓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新造鎮思賢村寶珠崗,也許是因為屈大均的名氣大,找到此墓並沒費太多周折。墓在一座小山的半坡上,前往此墓的碎石路上,右邊是一個養雞場,左邊是菜地,顯然這是個較為環保的組合,雞的排瀉物會令花圃裡的植物綻放得更加豔麗。雖然如此,我卻覺得缺乏一種能夠吸引異味的植物,因為沿此穿行,如果肺活量不大的話,很難一口氣憋到底。


而墓正對面的路上則是一個木材加工廠,沿小路前行百米,即來到了一個新建的石牌坊前,上面並沒寫明這是屈大均墓所在,僅題“一炬南天”四字。石牌坊的內柱上還刻著一幅對聯“信國貞心紫桑亮節,高陽苗裔正則騷風”,我覺得這下句應當是說屈大均是屈原的後人,因為屈原在《離騷》中曾自我介紹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這個石牌坊的出典本自《離騷》,看來屈大均認定自己就是屈原的後代,而他的鄉賢們也認為這是個歷史事實,可惜我未做過相應的考證,那我就把他當作屈原的後代來崇敬吧。


屈大均:秋風吹落葉,一夜別南朝(下)韋力撰

屈大均像


穿過石牌坊,上行到小丘的中段即是屈大均墓所在,墓前擺著三塊文保牌,其中兩個並列大小者,乃是廣東省政府所頒的文保牌和番禺市政府頒發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兩個牌子的右側還有番禺區所頒佈的“屈門四碩人墓”,另外地上還立著金屬牌,是番禺區新造鎮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既然此地已經是番禺市的基地了,那它下屬的鎮何必還要單立,我不太能明白。


屈大均:秋風吹落葉,一夜別南朝(下)韋力撰

思賢亭

屈大均:秋風吹落葉,一夜別南朝(下)韋力撰

這裡有一塊介紹牌


整個墓區佔地面積約一畝地大小,在墓區內有四五座墓葬,資料記載此墓區內除屈大均外還有其父母及子媳之墓,一家人死後葬在一起,這就是中國的古老傳統。在墓區的左下方即是屈大均之墓,墓碑上寫著“明屈翁山先生墓”,在整個墓區的左下方還新建了一個仿古小亭,名曰“思賢亭”,亭中立有新刻碑石一塊,正面介紹著屈大均的生平,背面以線描方式刻著屈大均的官服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