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古鑑今之魏徵:找對定位,助你在職場所向披靡

縱觀古代官場,有名的良臣、忠臣多,聞名青史的諫臣卻少。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有名的諫臣魏徵,看看他如何通過找準定位成為“一代名相”,又因何觸怒唐太宗導致墓碑被毀,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找準自己的職場定位。

《舊唐書》魏徵傳有云:魏徵,字玄成,鉅鹿曲城人也。父長賢,北齊屯留令。徵少孤貧,落拓有大志,不事生業,出家為道士。好讀書,多所通涉,見天下漸亂,尤屬意縱橫之說。

職場古鑑今之魏徵:找對定位,助你在職場所向披靡

魏徵出身貧寒,年少喪父,出家為道士,後因天下大亂,便於隋朝出仕,想要用縱橫之法治理天下。魏徵一生一共跟過6個主公,其中前4任主公對魏徵並不是很重用,他們更看重魏徵的文采,而不是他的謀略。

魏徵的第5任主公則是隱太子李建成。彼時魏徵在他的第4任主公李密手下,後李密戰敗,魏徵便隨著李密投奔唐高祖李淵。李建成聽說過魏徵的大名,就將他招攬到自己麾下,請他出任太子洗馬。

在李建成手下時,魏徵受到了較高的禮遇。他見李世民逐漸勢大,便勸誡李建成儘早除掉李世民,然而善良的李建成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

後來的玄武門之變,李建成被殺,魏徵被俘。李世民和魏徵,這對史上聞名的“明君”、“良臣”便這樣相聚了。

有人說像房玄齡這樣的人,如果換到別的朝代,也完全可以做到功成名就、高官厚祿,但是魏徵不行,只有碰上李世民,魏徴才是魏徵。

職場古鑑今之魏徵:找對定位,助你在職場所向披靡

一、開篇定調,心照不宣

其實李世民和魏徵第一次作為君臣相見的場景,便奠定了他們日後的相處模式。

及敗,太宗使召之,謂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素器之,引為詹事主簿。(《舊唐書》魏徵傳)

玄武門之變後,魏徵被俘,李世民召見他,問他為何要離間他和李建成兄弟倆。

李世民此問,背後隱喻明顯,“離間兄弟”四字,幾乎明示。

魏徵從善如流,將王權之爭輕描淡寫的化解為兄弟鬩牆,勝敗只在於誰先下手。他甚至透露出隱太子這一方也有過動手之意,若李世民再不動手,或許失敗的,便會是他。

可以說,魏徵圓滿完成了李世民交給他的“任務”,破除了阻礙李世民上位的最後一絲不安定因素——道義。

太宗謂長孫無忌曰:“魏徵、王珪,昔在東宮,盡心所事,當時誠亦可惡。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為無愧古人。”(《舊唐書》魏徵傳)

李世民當然也覺得當時的魏徵可惡,但或許是魏徵的識時務令他看到了背後巨大的“商機”。他不但不殺魏徵,反而委以重任,也藉此機會向天下人昭示他的大度、用人不疑。之後更是通過魏徵立下的“諫臣”人設,不斷鞏固自己的“明君”形象。

職場古鑑今之魏徵:找對定位,助你在職場所向披靡

二、明君良臣,定位清晰

基本上,我們已經可以判斷出,我們的唐太宗想要做一個被天下人承認的“明君”。

徵再拜曰:“願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帝曰:“忠、良有異乎?”徵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龍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忠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並喪,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遠矣。”(《舊唐書》魏徵傳)

魏徵最聰明的一點,就是找對了自己“良臣”的定位,使得自己成為了太宗賢明的“標籤”,從而得到了重用。

當然這並不是說魏徵沒有才幹。大臣們不會允許一個徒有其表的“花瓶”位居高位,李世民也不會昏庸到一次次聽從“花瓶”的建議。

職場古鑑今之魏徵:找對定位,助你在職場所向披靡

就比如說李世民聽從封德彝的話,想要將未滿十八歲的中男徵召入伍,就被魏徵反對了。魏徵前後四次拒絕連署赦令,惹怒了李世民。李世民就召他過來指責他,結果被魏徵用“誠信”說服。

再比如說,李世民打算聽從文武百官的建議舉行封禪大禮,又被魏徵以“勞民傷財”為由說服。

又比如說,李世民打算治直言上諫的皇甫德參誹謗之罪。結果魏徵勸他說,自古以來上書,唯有言辭激切方能動君心,可以有所採擇去聽。李世民聽了,但僅僅賞賜皇甫德參二十匹絹布。於是魏徵又上奏規勸他。結果是太宗重賞了皇甫德參,並且任命他為監察御史。

嘗謁告上冢還,言於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嚴裝已畢,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實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輟耳。”上嘗得佳鷂,自臂之,望見徵來,匿懷中,徵奏事固久不已,鷂竟死懷中。

《資治通鑑》中的這段描述雖然寫的是李世民對魏徵的畏懼,然而君臣有別,李世民又怎麼會真的畏懼魏徵?不過是魏徵上諫佔理,李世民不敢駁斥罷了。

另外,魏徵“兼聽則明,偏信則闇”等語錄也廣為流傳。這充分說明了打鐵還需自身硬,沒點能耐,也甭想坐上唐太宗門下“首席良臣”之位。

職場古鑑今之魏徵:找對定位,助你在職場所向披靡

三、功虧一簣,觸怒龍顏

魏徵死後,李世民卻親手毀了他的碑,又取消了衡山公主和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事。

這其中有兩點原因,首先,魏徵舉薦的兩個官員,涉及太子李承乾謀反事件,這使得李世民開始懷疑魏徵的政治傾向。

如果舉薦官員失誤是因為魏徵識人不清,那麼魏徵最大的錯誤,便是洩露了他與李世民的談話內容。

《舊唐書》裡面有兩個有意思的故事,第一個是在魏徵傳裡面。

徵又自錄前後諫諍言辭往復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悅。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魏徵將自己勸誡李世民的言辭記錄下來,私下交給了史官褚遂良。那麼這個記錄詳細到什麼程度呢?所謂的言辭往復,也就是說,他與李世民之間一些反覆的討論、辯論、爭論,都有記錄。

看,多有意思,一個“良臣”,會將他與君主之間的爭辯都記錄下來,甚至交給史官。可見魏徵勸諫君主目的不純,甚至動了想要讓自己“流芳百世”的念頭。

那麼作為皇帝,李世民當然也在第一時間看出了他的小心思。偏偏李世民一向主張“以史為鑑”,你魏徵目的不純也就算了,這後世的人看到我這個皇帝跟一介臣子爭辯,關鍵是還辯不過,還有點怕,我不要面子的啊?當然就惱羞成怒了。

職場古鑑今之魏徵:找對定位,助你在職場所向披靡

很多古代大臣,雖然他們也有犯顏直諫的時候,但多數情況下,他們都不會對外透露勸誡內容。

《舊唐書》中的第二個故事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

據馬周傳記載:周臨終,索所陳事表草一帙,手自焚之,慨然曰:"管、晏彰君之過,求身後名,吾弗為也。"

馬周臨終的時候呢,將他寫過的所有的奏章,包括草稿全部焚燒殆盡。

他在說的話中援引了管仲、晏嬰的行為,直指他們為求身後名而揭露帝王過錯的過失,明確表示自己不會與他們一樣。

作為與魏徵同期的大臣。他引用管仲、晏嬰的行為,又何嘗不是在影射魏徵呢。

可見魏徵“自錄前後諫諍言辭往復”的行為與當時的主流觀點並不相合。或許這也是歷史上以“犯顏直諫”聞名的臣子不多的原因吧。

職場古鑑今之魏徵:找對定位,助你在職場所向披靡

魏徵這一錯誤行為直接導致他花了大半輩子立下的“良臣”人設被破,也難怪李世民惱怒致此。

當然了,隨著李世民親征高麗,損失慘重,他感念“魏徵若在,吾有此行邪?”,又以此為契機,重立了紀念碑。

但李世民究竟是為了在勞民傷財後保住“明君”人設,還是真的感念魏徵,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職場古鑑今之魏徵:找對定位,助你在職場所向披靡

四、以古鑑今,慮而後行

古代的官場是嚴酷的,稍有行差踏錯便有可能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如魏徵這般直至死後才“東窗事發”,並且沒有累及家人(雖然兒子的婚約沒了),其實已經是很大的幸運了。

現代職場當然沒有這麼殘酷,但我們依舊可以通過魏徵的故事,體會到在職場中找準定位的重要性。

那麼我們該如何找準自己的定位呢?鑑於美國營銷大師阿爾·里斯和傑克·特勞特的定位理論在2001年被美國營銷學會評選為有史以來對美國營銷影響最大的觀念,我們便從他倆的《定位》和《人生定位》這兩本書入手,來談一談他們的看法。

1. 分析外部環境

我們不能在真空中確立間隔,一切的定位都要從外部環境入手。通過分析確定企業內部需要哪種類型的人才,更重要的是確認競爭對手及其價值。

2. 明確優勢位置

避開競爭對手的強勢方面,或是利用其強勢中蘊含的弱點 ,以此明確自己的優勢位置,並與企業內部運營的各方面相結合。“與競爭對手相比我會什麼,我能為企業帶來什麼”而不是單純的“我會什麼,我能做什麼”。

尋找優勢位置,便是尋找我們的定位點。

3. 尋找支撐要素

簡而言之便是我們要符合定位。通過不斷內化提升,尋找定位點的有力支撐,以便在關鍵時刻展現。

4. 保持團隊角色

試圖挑戰企業制度的人,通常被認為是不好的團隊角色,即便沒有被企業開除,他們通往高層的路也已經被永遠阻斷。

我們應當具有多面性。從外表看,我們必須是團隊的一員;而在內心深處,必須是一個頑固的個人主義者。我們必須掩飾自己的競爭本能,不斷展示自己的忠誠而非才智。

5. 找準傳播方向

要想辦法讓人們尤其是老闆對我們印象深刻。在適當的場合展示自己的優勢位置,利用人脈合理宣傳自己的品牌。

職場古鑑今之魏徵:找對定位,助你在職場所向披靡

魏徴這一生歷經六主,終於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賞識,這其中不乏李世民想要樹立“明君”形象的私心

;更重要的是魏徵自身實力足夠,並且從善如流,在李世民的暗示下找準了自己的定位,一次次的幫助李世民鞏固形象。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他將自己與李世民的爭辯記錄下來告知史官的行為,直接打破了自己的定位,惹惱了李世民,致使李世民毀掉了他親手書寫的碑文。儘管李世民又找機會重新立了碑文,但他究竟作何想法,端看我們如何理解。

如今的職場不如古代官場嚴酷,但我們若是想要有所建樹,也需找準自己的定位。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外部環境、明確優勢位置、尋找支撐要素、保持團隊角色、找準傳播方向,來明確自己的職場定位。

以古鑑今,慮而後行,方能在職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月薪萬元-新作者扶植計劃開啟#


我是誒阿勇啊,歷史愛好者,職場研究者。關注我,教你以古鑑今,內化提升,提高職場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