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朱自清《背影》,看“中國式親情”的愛與痛

✦喜歡你來,開心✦

從朱自清《背影》,看“中國式親情”的愛與痛


週末無事,陪兒子讀朱自清。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起篇一句,已讓人如鯁在喉,淚盈滿眶了。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1925年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寫的是1917年他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車站,照料他上車,並替他買橘子的情形。

質樸的文字,深沉的情感,讀來令人動容,淚不能禁。

而那些沉甸甸的生活、沉甸甸的親情,就在這淡淡的字裡行間,越是經歷了生活,越能明白其中的愛與痛。

文章於1925年11月22日刊登在民國著名刊物《文學週報上》,隨後引發強烈反響,並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耐人尋味的是,文章中父子情深的背後,是朱自清和父親也曾有過不少矛盾和衝突,甚至一度決裂,但最終兩人還是和解。

讀懂了《背影》,也就讀懂了中國式親情。

從朱自清《背影》,看“中國式親情”的愛與痛

從朱自清《背影》,看“中國式親情”的愛與痛

1、愛與痛交織,付出與掌控並存

朱自清的父親名叫朱鴻鈞。

朱家是書香門第,朱自清又是長子,因此父親對他給予了很多厚望。

為了讓朱自清接受更好的教育,父親白天送他去新式學堂上學,晚上去夜塾接受傳統教育。

在學業方面,父親要求很嚴格,每天放學回來,他都要親自檢查朱自清的作業。文章寫得好會有獎勵,寫的不好會嚴厲批評,甚至有時發起脾氣來,會把寫得不好的文章直接扔進火爐燒掉。

可以說,朱自清後來學有所成、成為一代大家,和小時候父親對他進行的系統教育和嚴格要求密不可分。

從朱自清《背影》,看“中國式親情”的愛與痛

但是隨著朱自清慢慢長大,父子倆之間的衝突也漸漸增多。

朱自清接受新式教育,注重自由民主;朱鴻鈞則是典型就是大家長的作風,事事都想控制。

1920年,朱自清北大畢業,到杭州第一師範任教。

朱鴻鈞很不滿意。他覺得兒子是名校畢業,應該更有前途,而不是做清貧的教師。

與此同時,朱自清上班後把自己每月的一半工資寄給父親,剩下的一半用來養活自己的小家庭。朱鴻鈞卻認為,兒子的工資應該全部交給他這個父親,在他看來,父親花兒子的錢天經地義。

這樣一來,朱自清對自己的收入就沒了任何支配權,自己的小家也沒有經濟來源了。

就這樣,父子倆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

後來又加上朱鴻鈞丟官失業、脾氣暴躁,和兒媳婦武仲謙之間也頗有矛盾,引起了朱自清的不滿,父子倆最終走向決裂。

從朱自清《背影》,看“中國式親情”的愛與痛

2、時光的水漫過生活的沙,露出親情的底色

決裂這這兩三年,朱鴻鈞開始反思自己和兒子的關係。同時,因為身體漸漸不如以前,對兒子的思念也越來越深,但又不好意思直接讓步,就以想念小孫子的名義給朱自清寫信。

1925年,他在給朱自清的信中寫到:

“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所謂大去之期,就是死亡。

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寫到:

“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間的一道簾子,把你擋了一下。”

“等到你的父母過世了,你才會直面這些東西。”

朱自清也一樣,當他讀到這封信,如同當頭一棒,繼而淚如泉湧。

這些年,他和父親積怨甚多,但到底是血濃於水,那些埋在深處的骨肉親情從來不曾離開。

1916年,朱家已經家道中落,父親仍然盡了最大努力,為他籌辦了體面的婚禮,並送他到北大讀書。

1917年,父親已經丟官、囊空如洗,就連祖母的喪事都是借錢辦的,但即便如此,父親還是掛念著兒子,怕他在北京太冷,特意給他定做了一件較為豪華的“紫毛大衣”,而自己卻是穿著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父親送他到車站,還細心地給他交代好一切,而他卻自作聰明,嫌他嘮叨。

從朱自清《背影》,看“中國式親情”的愛與痛

時間的水漫過思念的沙,露出親情的底色。

那一刻,以前的種種不愉快全都淡去,朱自清想起的全是父親的好。

心潮澎湃之際,他提筆寫下了這篇《背影》。

1928年,朱自清的三弟朱國華接到了開明書店寄贈的《背影》散文集,立刻拿著書直奔父親的臥室。

“父親已行動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鏡,一字一句誦讀著兒子的文章《背影》,只見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珠,好象猛然放射出光彩。 ——朱國華:《朱自清寫的背景》”

兒子看到了父親的情,父親也看到了兒子的心。

自此,這對父子算是徹底和解。

而父親在看到《背影》的幾年後,便去世了。我想,他是釋然的。

愛與痛交織,付出與掌控並存。最終互相理解,只剩下溫情與感恩。

這,也許就是典型的中國式親情。

從朱自清《背影》,看“中國式親情”的愛與痛

3、有時,他們只是不懂如何去愛

前段時間,電視劇《小歡喜》中宋倩和喬英子這對母女刺痛了無數觀眾的心。

宋倩原本是重點中學的優秀教師,卻毅然辭職,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即將高考的女兒身上。

學習上,給女兒定了作息表,時間精確到每天每分鐘;挑選大量試卷,全程輔導;

生活上,嚴格制定食譜,每天早起給女兒做豐盛早餐;買來昂貴的的海參,自己卻不捨得吃一口。

為了讓女兒安心學習、不受干擾,甚至在家裡裝了隔音牆。

從朱自清《背影》,看“中國式親情”的愛與痛

宋倩為女兒付出了太多,但對英子來說,媽媽的愛卻成了一種禁錮和壓力,讓她窒息。

在英子看來,我是個活生生的人,不是考試機器。我已經長大,很多事有自己的想法,我的人生為什麼不能由自己做主?可不可以給我一點信任,可不可以給我一點空間?

後來英子得了抑鬱症,整夜整夜的失眠,甚至衝動之下要去跳海。

宋倩魂飛魄散,上前去攔,英子卻大聲哭喊: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從朱自清《背影》,看“中國式親情”的愛與痛

那一刻,宋倩驚呆了。

震驚、憤怒、失望、委屈,種種複雜的心態湧上心頭。

她不明白,自己這麼愛女兒,為了女兒付出一切,竟然換回來女兒的討厭?

那一刻看得人太揪心了。為英子,也為宋倩。

後來,宋倩嘗試著放下,試圖去信任和欣賞女兒,而英子也開始理解母親,她只是不知道如何去愛,母女倆最終和解。

每一種成長,都會伴隨著痛。

這痛,有時是時代的原因,兩代人所受教育不同,導致觀念的碰撞;有時是方法的問題,他們只是不懂得如何去愛。

但是隻要有愛,一切都會過去,雲霧散去依然是陽光。

讓人欣慰的是,孩子們在不斷成長,父母們也在逐漸變得智慧與開明,甚至很多父母主動學習心理學和教育知識,以期讓親子關係更和諧,這是時代的進步。

4、理解——化解隔閡,讓兩顆心靠得更近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背影》”

朱自清與父親的和解,是雙方互相體諒、互相讓步的結果。

講真,有些對於父母的情感,真的要到了中年才能深刻懂得。

作家王小波曾說:

“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

人到中年,上有年邁的父母,下有未成年的子女。而自己,既要面臨職場危機,又不得不接受身體已經開始走下坡路、精力體力大不如前的事實,似乎還沒有年輕過,就開始老了。

可是再難再累,只要想到孩子,就又渾身充滿了力量。孩子是溫柔的牽絆,更是前行的動力。

從朱自清《背影》,看“中國式親情”的愛與痛

養兒方知父母恩,自己人到中年,才知當年父母的難。

而當年那個山一樣偉岸的父親,也在一天天老去。脊背不再那麼挺拔,頭上滿是白髮。曾經意氣風發,是孩子心中的靠山;如今變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成為孩子的拖累。

是什麼讓父母變得脆弱,時光,衰老,還是別的?

有一天,我們是不是也會像他們一樣,老來寂寞,想讓孩子回家又不敢說?

好好地愛我們的父母吧,趁著他們還在,不要將來空留遺憾。

好好地疼我們的孩子吧,給他們充沛的愛,讓他們在人生路上無懼前行,永遠充滿力量。

從朱自清《背影》,看“中國式親情”的愛與痛

4、表達——如何讓你知道,你對我很重要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背影》

中國人對待感情的方式一向是含蓄的,有時甚至羞於流露。

作家畢飛宇在一期《朗讀者》節目中,曾講過自己和父親之間的故事。

父親是個沉默寡言的人,也不太會表達,很長一段時間父子倆之間是疏離的,以至於偶爾親密一下,竟然很不習慣。

從朱自清《背影》,看“中國式親情”的愛與痛

有一次畢飛宇帶父親去看病,需要檢查,父親有些緊張,畢飛宇就把自己的手給了他。對於畢飛宇來說,那五六分鐘時間如此煎熬,自己的手竟然和爸爸握在一塊兒了,這樣的體驗太少,以至於讓他緊張得身上都要冒汗了。

而此時,畢飛宇已經是四十多歲的人了。

畢飛宇對父親說,你從來不懂愛,也不懂得怎麼關心孩子。董卿表示理解,同時也溫柔地反駁他:那麼你就知道了嗎,你連他攢著你的手都想逃開。畢飛宇忍不住感嘆,有可能二十年後,自己的兒子也會這樣說自己呢。

好在後來,畢飛宇慢慢學會了向父親表達愛意,父親也慢慢習慣了接受。

畢飛宇說:

“愛的習慣,需要好幾代人一點點建立。”

從朱自清《背影》,看“中國式親情”的愛與痛

建立愛的習慣,一個重要途徑是表達。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創作過一本書,叫做《愛的五種語言》。這本書是探討婚姻關係的,但其理念在親情中同樣適用。那就是:愛,一定要表達。

套用威廉.詹姆斯這個理論,我們不妨在親人之間也借鑑這五種愛的語言:

肯定的言辭:多說鼓勵與支持的話;認可並感謝家人的付出。

精心的時刻:比如溫馨的晚餐,有儀式感的慶祝。

禮物的給予:愉快地贈送或者接受禮物。

服務的行動:實實在在地為家人做一些事情。

身體的接觸:握手、擁抱,肢體語言可以表達強烈的情感。

總之,讓親人知道,我很愛你,你對我很重要。

從朱自清《背影》,看“中國式親情”的愛與痛

【後記】

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也多次想起了自己的父親。

年輕時,我也曾喜歡和父親拌嘴,但他從來不生我的氣。從小到大我的每一件事情他都記得清清楚楚,並且為我驕傲。

後來父親常年患病。一犯病神智就不太清楚,時而清醒,時而昏睡。

有次我回老家看他,期間出去辦事,回來晚了點。其實才七八點,但父親很擔心,在犯病神志不清的間隙裡,還記得他的小女兒天黑了還沒回來,叫著她的乳名,心急火燎地滿院子亂跑,要去找她。

如今,我不見父親已經七年了。

他在大地長眠,而我在每一個冬天到來的時候,無聲地想念。

作家曹文軒說:“文學寫了百年千年,寫的也就生死離別。想明白了,死去的讓他們安息,活著的就好好活著,你心安,亡者也心安。

好好地活著,就是對親人最好的紀念。

而畢飛宇也說:

“我給我父親讀這個片段,對他的意義並不大,但對我的意義非常大。

因為我是他的兒子,因為我還是我兒子的父親,這個是人類最重要的一個主題――生生不息。

愛,就是生生不息。

最後,祝願天下每一位父母幸福安康。

也祝福每一個子女,愛父母要趁早,別讓親情留下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