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背影》背後的真故事(二):中庸之道與剛柔並濟。

導讀:


朱自清散文《背影》背後的真故事(二):中庸之道與剛柔並濟。

我與父親


當下社會和上世紀的社會對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上個世紀儘管是戰亂年代,但它是靜態的,當下社會盡管美好富有,卻屬於動態。科技越發達,人文東西就會丟失很多,文明有可能退步。當下環境,一切講究快餐化,人們的生活變得浮躁,沒有過硬的質量。導致的原因是:西方文化的“滲透”,科技的驅使,使得人們的生活加快了節奏。


  • 因此,在思想上,朱鴻鈞沒能打敗朱自清,朱自清也不願意退讓,畢竟社會在發展,沒有誰願意加入保守派,或者懷舊派。父親看不慣兒子與兒子看不慣父親持常態,在人格上,兩者是平等的,這無疑是社會的進步。得出:朱鴻鈞不願意學習新事物而被社會淘汰,難怪朱自清先生在文中提說:父親比較迂。


不能任由美國綁架世界。


——出自暢銷書《中國不高興》。


這期主題:從朱自清短篇散文《背影》中可以看出:凡事不可以太過,得保持中庸之道,做人得剛柔並濟。


朱自清散文《背影》背後的真故事(二):中庸之道與剛柔並濟。

大目標從哪裡誕生?


壹 、凡事只能剛柔並濟,剛上加剛無疑害了自己。


  • 朱鴻鈞很是理直氣壯地剋扣了朱自清教學而得來的月薪,朱自清實在是受夠了朱鴻鈞的魯莽行為與傳統糟粕,遂辭職了揚州中學的教務主任職位,帶著妻子輾轉於寧波、溫州。朱鴻鈞的行為很不尊重人,在他的傳統觀念裡,有權力支配朱自清的所有,因為他是他的兒子。


  • 為此,朱鴻鈞與朱自清的情感徹底崩裂。朱鴻鈞覺得自己沒有錯,把朱自清養大,拿他的薪水是理所當然的事;朱自清覺得自己沒有錯,按照血緣人倫,應該照顧父親,並願意奉上贍養費。但是,朱鴻鈞的這種態度實在不敢苟同,因為是父親,不能剛上加上,不能與之撕破臉……所以,朱自清只能逃離。


  • 朱鴻鈞得知朱自清去其他地方教學後,勃然大怒,覺得兒子實在是不孝之子,從而不肯原諒。因此,長達五年的時間,父子是不相見的。得出:任何一個人都是個體,當一個人降臨到這個世界到離開這個世界,全盤過程是獨立的,任何血緣關係都是附帶品。任何父母得尊重自己的子女,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生命,你強迫別人的意願是違背大自然規律的。


  • 這種案例的父子情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當兒子成家立業後,就會越來越成熟,走向年邁的父親卻越來越迂腐,越沒用,因為時代在進步,社會需要淘汰舊派事物,迎接新事物。但是,普通父親永遠都不覺得自己的話語權形同“聖旨”,即使兒女們不願意聽,也得聽,因為老子就是老子!所以,在思維方面,兒女們敢怒不敢言,源於血緣關係,源於對父親的尊重。可是,時至今日,還是有很多父親像“孔聖人”,不允許子女們反駁,好在子女們和朱自清一樣,採取了中庸之道:不惹父親,也不能聽命於父親


朱自清散文《背影》背後的真故事(二):中庸之道與剛柔並濟。

原文第四段。


  • 從第四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朱自清描寫事物的筆法非常細膩,一連串動詞:過、進、買、照看、行、講、送、撿、囑、警醒、受、照應、料理。
    好在朱自清只是調侃他的父親。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子女在人群聚多的地方是嫌棄自己的父母的,下意識裡,深怕父母給自己丟人,從而臉面上掛不住,脖子都紅了。比如:某某的父親一下大巴車就很幸運地撿了10元錢,當女兒的肯定臉上無光,也會說兩句:你看看你,沒有見過錢嗎?不義之財不能要,哪怕幾塊錢都不能要。父親也明知自己的行為不好,但就是撿了,心裡是僥倖而高興的;女兒儘管責備父親,但虛榮心的背後是竊喜或者憎恨;咱們從來都是正正派派的人,偏偏今天就出醜了,讓路人以為,就是貪圖小便宜的人,道德與修養猛的跌入谷底。


  • 通常,當兒女的能力超過父親之後,才會發覺父親並不高明,像朱自清前輩一樣,只能暗笑父親的多此一舉,而不敢大聲斥責。一旦大聲斥責,性質就變了。那麼,兒女們該如何做呢?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能哭笑不得,只能欲哭無淚地看著父親表演。當父親有了“不妥當”的行為時,兒女們才會明白,才至於大哭一場,這種行為恰恰證明了父母已漸漸老去。


  • 幾年後,或者若干年後,當兒女們回想起與父母生活的點滴事時,才會後悔自己當初該有多麼傻,父母之情是偉大的。父母的嘮叨或者囉嗦亦恰恰證明親情的可貴,兒女們卻顯得很不耐煩。人的生老病死屬於自然現象,假如有一天,當父母離開兒女時,兒女們才會明白父母活著比什麼都重要,但天下沒有後悔的事,我們得珍惜當下。


朱自清散文《背影》背後的真故事(二):中庸之道與剛柔並濟。

原文第五段


.生活是極不愉快的玩笑,不過要使它美好卻也不很難。

——(俄)契訶夫


  • 朱自清的剛體現在自己的想法沒有錯,卻又不能奈何他固執的父親,柔體現在用時間去證明一切,並沒有像脾氣暴躁的人那樣,遇事則怒火攻心,必得大鬧一場方可安寧。


  • 第五段是最經典的一段,從原文裡我們可以看出:朱自清真的不很需要父親送他,也實在沒有必要。雖說局勢動盪,但同在一屋簷,颳風下雨、經雪遇霜已沒什麼大不了的。於是,朱鴻鈞望了望車外,說去外面買幾個橘子。


朱自清散文《背影》背後的真故事(二):中庸之道與剛柔並濟。

跳下月臺,穿過鐵道,再爬上去。


  • 全文最為感人的情節是:朱鴻鈞買橘子的過程。人胖體重,跳下站臺穿過鐵道,再爬上去。朱自清就那麼靜靜的望著他的父親很是艱難地把橘子買回來。從朱鴻鈞的行為動作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一個人臨近老年的狀態,雖說買了幾個橘子,但親情的力量沒有人能阻擋。為人父母都一樣,朱自清的父親類同於你我的父親。


  • 買橘子的過程一氣呵成,當朱鴻鈞把買來的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朱自清的皮大衣上,然後撲撲身上的泥土,心裡很輕鬆似的,過了一會兒才說,他走了,到那邊來信。從朱鴻鈞所說的話裡,就能感覺到當時社會的某種氣氛。尤其走的時候說了一句,“進去吧,裡面沒人!”這句話說明車廂裡面極不安全,人群混雜,三教九流的人物都有,小偷是少不了的。


  • 在當下浮躁的社會中,儘管很多家長很愛自己的子女,但不知道用什麼方式表達,朱鴻鈞亦如此。而子女們就不一樣了,尤其不明事理的子女被父母慣得不成樣子,對待父母很不厭其煩。動輒就會甩一句:“知道了,知道了,你們煩不煩,你們到底想幹啥?”但若干年後,子女們就會覺得父母的嘮叨是一種幸福。


  • 如果你是駛往大海深處的巨船,父母則是擁你入懷的港灣。一個人的脾氣或者生存之道決不可剛之又剛,父母說什麼,你非但不聽,卻偏偏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這不叫個性而叫無知。有一天,你的能耐大了,有智慧了,才能懂得父母對你的用心良苦。朱自清的性子是剛的,但處事是柔的,凡事有緩和的餘地。而我們的日常中,有人一句話說不對,有人就不愛聽了,當場翻臉,不允許別人批評自己半句,只喜歡聽好的,不喜歡聽良言,典型的玻璃心。




朱自清散文《背影》背後的真故事(二):中庸之道與剛柔並濟。

原文最後一段。


貳 、我們每個人面對自己的父親,該轉換怎樣的態度?


  • 朱自清對待自己父親的態度是恨鐵不成鋼,避而遠之,也只有避而遠之,才能讓時間去慢慢淡化彼此間的矛盾。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解決問題是急功近利的,從不考慮以後還會再相見。當場懟,懟結束各走各路,但殊不知,社會本就是人構成的,人和人打交道,沒有不颳著、蹭著的,老祖宗有句話叫:自出洞來無敵手,能饒人處且饒人。我們犯不著和別人計較什麼,把計較變成不計較。


  • 如何才能做到不計較,那就是某些方面不如你的人,你不能說教,更不能歧視,只需默默幫助就好,更沒有必要爭高下。《老梁講故事》欄目中,老梁說過一句話:人和豬摔跤半個小時,分不清誰是人誰是豬。因此,社會形同林子,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清者自清,濁者自濁。遇事只求解決,不求爭辯。


  • 對待父母亦如此,沒有必要與之較勁。子女可以保持中庸之道,父母所說的話先聽進去,至於可行不可行是次要,重點在於先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人誰能不老?然後覺得可行的就照做,不可行的就想個辦法棄掉。這樣做的好處是讓父母高興,也是盡孝的一種表現。不孝順的表現是:子女和父母爭個不休,到最後都受傷,除了浪費時間,半點意義都沒有。


朱自清散文《背影》背後的真故事(二):中庸之道與剛柔並濟。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 這篇散文采用了回憶的寫作手法,也採用了借景抒情與借人抒情的寫作手法,作者於1925年10月寫於北京。當朱鴻鈞看到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文章時,不禁老淚縱橫,這才明白是他錯怪了自己的兒子,於是,父子和好。朱鴻鈞想念兒子時,則用問候孫子的方式與兒子通信。


  • 更為重要的是,朱鴻鈞的“望子成龍”實現了,朱自清能成為知名人物也算是光宗耀祖了。當然,光宗耀祖四個字是個偽命題,何為光宗耀祖,尤其戰亂年代的情況下?晚年的朱自清得了胃癌,就在去世前一月,還遊行拒絕領取美國派發的“救濟糧”。


抗日戰爭結束後,美國政府支持蔣介石發動國共內戰,中國受到了威脅。當時社會物價奇高,物品飛漲,很多人在死亡線上掙扎。人們對美國的行為十分不滿,反抗聲越來越高。美國為了支持蔣介石,為了拿下中國,不得不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就運來一些麵粉,說要“救濟”中國人。


朱自清看透了美國的用心,認為美國的救濟是對中國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學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莊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堅決拒絕美國的“援助”,不領美國的麵粉。當時,朱自清正患嚴重的胃病,身體非常瘦弱,體重還不到40公斤,經常嘔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領救濟粉意味著每月生活費要減少600萬法幣,生活更加困難。可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尊嚴,他堅決拒絕那些別有用心的“賞賜”。他在日記中寫道:“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因為反對美國武裝日本的政策,要採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逃避自己的責任。”


  • 朱自清寧肯餓死,也不願吃美國的麵粉,這種民族氣節被毛主席毛爺爺高度評價: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散文《背影》背後的真故事(二):中庸之道與剛柔並濟。

人去房空。


  • 因此,如此英雄何嘗不是“光宗耀祖”了?經過時間的證明,朱鴻鈞的思想終於被社會打敗了,而朱自清的思想算是徹底的解放了。得出:時間能證明很多事與物
    。當我們面對父母的嘮叨或者責備時,千萬不能和父母頂嘴,或者不厭其煩。父母把你我拉扯大實屬不易,當父母沒有了能力需要子女照顧的時候,需要溫暖的時候,子女們敬不到孝心,父母會非常心寒的。


子女和父母“溝通”有很多種方式:

  1. 父母態度強硬,子女得順從,這叫明智的選擇。
  2. 父母軟弱,子女得強硬,這叫堅實的後盾。
  3. 父母無能,子女必得強大而不是抱怨,這叫強者的勝利。
  4. 父母盡心盡力了,子女得感恩,這叫養育之恩必得湧泉相報。
  5. 父母不明事理,子女得明辨是非,這叫振興家風。
  6. ……


總結:通過朱自清短篇散文《背影》一文,讓我們明白了兩個道理:


① 、父母的不容易與子女的不容易。父母的不容易代表著舊派思想,子女的不容易代表了新派思想。我們體諒舊派思想足以證明我們越來越理智,越來越強大,同時也將證明父母日漸老去的事實。

②、凡事得剛柔並濟。我們能動腦子的時候就不要意氣用事,在做人方面,學習中庸之道,凡事幹到不好不壞的程度,吃飯不能吃多也不能吃少,度的把握得適中,尤其做人不能太好,太好則被認為是懦弱;太壞則有違倫理之綱常,社會畢竟是由人構成的。


【全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