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村干部陈伦常

我记忆中的村干部陈伦常

[村干部陈伦常]

回忆我当乡镇计划生育干部的那些年,有一个记忆深刻的村干部就是陈伦常。2000年,与共和国同岁的镇安县回龙镇回龙村陈伦常被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和国家计生委授予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志愿者、全国基层优秀计划生育工作者、全国优秀计划生育中心户长等光荣称号,受到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和国家计生委的表彰奖励。

当年,村干部陈伦常经常陪同我们进村入户搞计划生育工作。

那时的陈伦常从1973年开始在回龙村干计划生育工作已经整整31个春秋了。31年来,他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一、儿女多了拖累大

1969年的一天,陈伦常的一位亲戚来到县城,找到当时还在城关粮站工作的陈伦常,要他帮忙弄些粮食接济村里人。同时,告诉他村里近乎一半的人家都缺粮食,已经有几十户人家开始出门要饭,占了全村人口的40%左右。陈伦常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震惊。

陈伦常怎么也弄不明白,新中国成立已经20年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老百姓饿肚子要饭呢?他毅然辞去了粮站的工作,回到村里。他要为乡亲们找一条生存之路。1971年,他被推选当上了回龙村村长(当时称回龙大队的大队长)。经过调查和亲身体验,他发现当时的土地经营方式存在着严重问题,是导致群众讨饭的直接原因。

于是,经过一番准备,1972年冬,他悄然召开了一个群众会。会上,他宣布允许各户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种瓜种豆种蔬菜,允许农户养鸡养猪养羊养鸭养牛。他把集体的土地暗中承包给各户,按土地面积估算产量上交集体,由集体分配,超产部门归承包者个人。他同时告诫群众,这种做法不符合当时政策,要求大家保守秘密。就这样,陈伦常在回龙村搞了一个“暗中包产到户”,最终缓解了村民的吃饭问题,受到了村民的爱戴和拥护。

至今,人们还清楚地记得,暗中包产到户后,全村的人均口粮一下子由110斤提高到了320斤,人均工日值也由每天每劳8分钱提高到了每天每劳2角8分钱。

陈伦常搞了一个暗中“包产到户”,基本上消除了村民乞讨要饭的现象。然而,善于留心的陈伦常在进一步分析村里讨饭现象中发现:大凡讨饭户都是儿女多的户。像讨饭户王友坤、陈远英夫妇就有3男3女6个孩子。讨饭户詹绪英有3男4女7个孩子,讨饭户张林富有5个儿子……。然而,让他感受最深最直接的还是他自己的家庭。父母共生了14个孩子,由于生活贫困,缺医少药,8个孩子都在养育的过程中夭折了。陈伦常亲眼见到8个弟妹相继离开人世,他的心如同刀绞。他对父母说:“儿女多了拖累大,如果村里每家都生五六个孩子,全村就会遭'儿女荒’的”。

由此,他率先在回龙村搞起了计划生育。首先是他的母亲在1973年8月做了结扎绝育手术。受他母亲的影响,有一批深受子女拖累之苦的妇女相继做了结扎绝育手术。就这样,回龙村在全县最早搞起了计划生育工作。

我记忆中的村干部陈伦常

[计划生育宣传图片]

二、媳妇带头结扎

如果说在贫穷和疾病的双重威胁下,陈伦常很容易做通像他母亲一样多孩的育龄妇女思想工作,让他们自觉去做绝育手术的话,那么,要求仅有两个孩子的母亲去做扎管手术就不那么容易了。1978年初,回龙村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陈伦常任组长。他打算凭借当时搞计划生育突击活动的有利形势,在回龙村大搞一场计划生育节育手术落实活动。

经过宣传动员和排查摸底,全村当时共有23名育龄妇女已有两个以上子女,都应该做绝育手术。陈伦常的妻子沈秉凤,就在“应该手术”之列。陈伦常首先叫自己的爱人去卫生院接受手术,不巧的是卫生院诊断他爱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不能实施扎管手术,因此,他暂时丢下了自己的爱人去做其他22位手术对象的工作。

他走东家、串西家,“跑短了腿,磨破了嘴”,就是没有人去结扎。有的软磨,有的硬顶,多数对象干脆赌他说:“只要你的女人结扎了,我们都会不请自来的”。眼看到了8月,阴雨连绵,还是没有一个手术对象率先去医院接受手术。陈伦常心急如焚,他一不做二不休,决定第一个向自己的爱人“开刀”。8月12日,他把爱人送到县医院,要求医生做扎管手术。县医院医生劝说陈伦常不能冒这个险,但他却执意要求,县医院医生只能冒险为他爱人做了扎管手术。陈伦常的这一举动几乎震惊了全村,余下的22名手术对象深感愧疚,三天之内都先后去医院做了结扎绝育手术。

三、说服村支书

陈伦常搞计划生育工作能够率先垂范是一个方面,但他更多的是投入了爱心。1978年9月,一组储春龙的爱人朱高玲扎管后伤口破裂,情况紧急。储春龙不是立即抢救妻子,而是找到陈伦常破口大骂,责怪陈伦常当初不该叫他爱人去扎管。陈伦常没有与他计较,只说了句“救人要紧”,便立即组织劳力把宋高玲送进了医院进行抢救,之后,他又用自己的钱为宋高玲买了营养品。这件事深深感动了储春龙,储春龙逢人就说:“陈伦常是好人”。

1979年,回龙乡卫生院一次接纳了6个村的手术对象,人员住不下,陈伦常就腾出自己的屋子让手术对象住,并经常照料住在自己家里的手术对象。4月的一天,万寿村二组手术对象高昌莲不小心掉进陈伦常家的猪圈里,陈伦常将高昌莲救出后,叫自己的母亲为其擦洗身子,并关照高昌莲与自己的妻子住在一起,自己却住进了又黑又脏又窄的小土楼里。

1979年冬,回龙乡党委书记谢显忠突然找到陈伦常,要陈伦常给当时任村支书的田祥顺做工作,动员其妻子刘少荣做结扎手术。刘少荣已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但就是不愿做结扎绝育手术。书记谢显忠,组织干部徐明,妇联主任张月琴等乡上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都没有结果,还遭到刘少荣的无理谩骂。无奈之下,谢书记只好把这副担子压在了陈伦常肩上。

陈伦常接到任务后,利用到田祥顺家串门子的机会,与田祥顺交心拉家常,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原来,田祥顺是怕冬天作手术媳妇身体吃不消。陈伦常知道后,很快为田祥顺家买来木炭、食用油等,并当即表态要发给刘少荣手术期间补助费30元。陈伦常的这些举动深深打动了田祥顺一家,田祥顺很快就让妻子去医院做了结扎手术。

这一年,由于村支书带了头,全村共做手术31例,其中结扎8例,上环21例,人工流产两例。这一年,在全县召开的计划生育工作会上,回龙村被评为先进集体,县政府奖给了锦旗一面。

四、群众现场会

1995年8月23日 晚上,一个汉子突然冲进陈伦常的家,一脚将陈伦常的房门踢成两半,一把尖刀直刺陈伦常的胸膛。陈伦常眼疾手快,身子一偏,用手一挡,左手被刺伤。原来,陈伦常多次去二组王玉升家,动员已有3个女孩的王玉升妻子曹珍秀去做结扎手术。但王玉升一直企盼着妻子能给他再生一个男孩续接“祖上烟火”,他认为陈伦常叫他妻子结扎就是叫他断子绝孙,于是,他便身藏尖刀来与陈伦常拼命。这样的事,陈伦常在搞计划生育工作中虽很少碰到,但他把问题看成是对群众的教育不够。

我记忆中的村干部陈伦常

[计划生育宣传图片]

1995年,陈伦常第一个在全县为回龙村办起了人口学校。他经常请县乡计划生育干部或计划生育方面的专家(教授)来人口学校上课,给群众讲解人口理论、计划生育政策、避孕节育知识、生殖健康常识。陈伦常带头参加人口学校培训学习,每年都要记上厚厚一本计划生育学习笔记。他说:“计划生育工作是群众工作,群众工作的关键是思想教育,思想通了,什么事都好办。”

为此,凡是村上醒目的地方,他都写下了计划生育宣传标语。在村办公室墙上,他办起了计划生育宣传板报。他每年都要向县乡计生部门争取计划生育宣传品近万份(册),发放到各户。他动员各户办起了家庭计划生育宣传专栏。他把计划生育知识政策编成顺口溜印发给群众,要求群众掌握1-2种避孕节育方法,学会1-2种农村致富技术。他每年都要搜集一定数量的身边事,现场说法,教育群众。

1996年6月,回龙村同时有两位老人去世。先是二组陈尚文的母亲去世,由于他母亲只有他一个儿子,所以丧事由他一人承担,办得很体面。接着是一组李正金老人去世。李正金老人有3女4男7个儿女,老人去世后,4个儿子却因争房产吵起架来,安葬老人的事被抛在了一边,场面冷清而凄凉……。陈伦常一方面组织群众安埋李正金老人,一方面召开群众现场会。他用现场发生的两家事例做对比,教育说服群众,让群众明白,儿女多了不是福,还是计划生育好。

我记忆中的村干部陈伦常

[计划生育宣传图片]

五、帮助计生户

陈伦常清楚地记得,当初,是他把回龙村的要饭户都请了回来,并向他们保证,只要跟着他安心生产,就一定会有饭吃。担任村长后,陈伦常一刻也没有忘记带领群众致富。他说:“搞经济建设也好,搞计划生育也好,最终目的都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一组要饭户刘继飞、阮班娥夫妇当时没房住,陈伦常就把自己的房腾出一间来让他们住,并在生活上千方百计地照顾他们。1981年,他把村办综合厂承包给刘继飞,后来又帮他扩大规模。到1986年,刘继飞家终于从贫困中走了出来,当年实现钱粮“双过万”(即家庭经济收入超万元,粮食生产超万斤)。现在刘继飞已成为村里拥有固定资产150多万元,年收入5万余元,上交国税超万元的富裕户了。

与此同时,陈伦常更关心计生户的家庭生活状况。一组计生户陈高顺、方庆香夫妇原住了一间石板房,日子过得很艰辛。陈伦常组织劳力为他“拉跟子”挑土打墙,共投入680多个劳动日为他盖起了三间大瓦房。后来,又为他捐献黄豆600余斤,帮助他做起了“黄豆换大米”的生意,最终使其摆脱了贫困。像这样,由陈伦常直接帮助脱贫的计生户在回龙村还有好多家。

为了从根本上帮助计生户脱贫致富。陈伦常还积极争取扶贫贷款向计生户倾斜,帮助计生户发展项目生产,种植、养殖、加工、运输等项目达40多个。到2000年,回龙村计生户中搞运输的达到38户,搞加工的达到5户,办厂的两户,搞个体工商的6户,办理发店的3户,办食堂的4户,搞劳务的12户,养猪大户5户,种菜大户两户……。全村计生户人均纯收入比普通人家高出了200多元。。

我记忆中的村干部陈伦常

[计生户养牛羊]

有人说:“越穷越生,越生越穷”,反过来,在渐渐富起来的回龙村,人们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比生娃比致富悄然兴起,蔚然成风。从70年代开始,回龙村的计划生育率就不断上升,现已连续三年达到100%,全村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

六、拉计生车不松套

陈伦常自1971年担任回龙村村长(当时叫大队长)以来,1979年12月任村支书,1998年任村文书。他的行政职务虽然发生了三次变化,但他负责计划生育工作的职务却始终没有变。他一直担任着回龙村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组长,同时兼任回龙村计划生育村长、副村长、村专干。

进入新世纪,计划生育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多新变化,在村级开展村民自治是一项重大的举措。陈伦常说:“计划生育工作叫群众自己选班子,自己订《章程》,自己签合同,自己管自己,实行自治是个好办法。”陈伦常在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中加强了计生法规的宣传与培训,引导群众依法实行计划生育。全村计划生育工作主要依靠章程规范和合同管理,使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进入2000年,陈伦常的家庭也发生了一些变故。首先是他父亲病情加重,瘫痪卧床。其次是2002年11月,陈伦常的弟弟不幸在矿上身亡。遭受打击后,回龙镇镇政府从关心陈伦常的角度出发,叫他从村干部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陈伦常人退心不退,他跑“三查”,找流动人口,收集计划生育情报,搞双女户养老保险等等,每天仍像过去一样忙。

2002年,他把回龙村的“三查”对象挨家挨户走访了一遍。有的户,他第一次去人不在家,就跑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找到对象为止。一组“三查”对象代义惠长年在外打工,陈伦常连续去她家5次都见不上她。第6次见到她后,不仅说服她接受了“三查”,还得到了她打工的地址和联系电话,为后来与她联系创造了条件。像这样,陈伦常已收集全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86条,为村里有效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便利。

2003年,他帮助双女户搞起了“绿色养老保险”,使全村双女户投保达到了14户。陈伦常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眷恋和赤诚,深深打动了回龙村的全体村民,在2004年5月村计生班子的选届选举中,他又一次以全票当选为村计生副主任。就职会上,他激动地说:“按现在的干部标准,我的年龄明显偏老。但大家不嫌弃我,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厚望,一定要把回龙村的计划生育工作搞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