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憶中的村幹部陳倫常

我記憶中的村幹部陳倫常

[村幹部陳倫常]

回憶我當鄉鎮計劃生育幹部的那些年,有一個記憶深刻的村幹部就是陳倫常。2000年,與共和國同歲的鎮安縣回龍鎮回龍村陳倫常被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和國家計生委授予全國計劃生育協會先進志願者、全國基層優秀計劃生育工作者、全國優秀計劃生育中心戶長等光榮稱號,受到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和國家計生委的表彰獎勵。

當年,村幹部陳倫常經常陪同我們進村入戶搞計劃生育工作。

那時的陳倫常從1973年開始在回龍村幹計劃生育工作已經整整31個春秋了。31年來,他留下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一、兒女多了拖累大

1969年的一天,陳倫常的一位親戚來到縣城,找到當時還在城關糧站工作的陳倫常,要他幫忙弄些糧食接濟村裡人。同時,告訴他村裡近乎一半的人家都缺糧食,已經有幾十戶人家開始出門要飯,佔了全村人口的40%左右。陳倫常聽到這個消息十分震驚。

陳倫常怎麼也弄不明白,新中國成立已經20年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老百姓餓肚子要飯呢?他毅然辭去了糧站的工作,回到村裡。他要為鄉親們找一條生存之路。1971年,他被推選當上了回龍村村長(當時稱回龍大隊的大隊長)。經過調查和親身體驗,他發現當時的土地經營方式存在著嚴重問題,是導致群眾討飯的直接原因。

於是,經過一番準備,1972年冬,他悄然召開了一個群眾會。會上,他宣佈允許各戶在自己的房前屋後種瓜種豆種蔬菜,允許農戶養雞養豬養羊養鴨養牛。他把集體的土地暗中承包給各戶,按土地面積估算產量上交集體,由集體分配,超產部門歸承包者個人。他同時告誡群眾,這種做法不符合當時政策,要求大家保守秘密。就這樣,陳倫常在回龍村搞了一個“暗中包產到戶”,最終緩解了村民的吃飯問題,受到了村民的愛戴和擁護。

至今,人們還清楚地記得,暗中包產到戶後,全村的人均口糧一下子由110斤提高到了320斤,人均工日值也由每天每勞8分錢提高到了每天每勞2角8分錢。

陳倫常搞了一個暗中“包產到戶”,基本上消除了村民乞討要飯的現象。然而,善於留心的陳倫常在進一步分析村裡討飯現象中發現:大凡討飯戶都是兒女多的戶。像討飯戶王友坤、陳遠英夫婦就有3男3女6個孩子。討飯戶詹緒英有3男4女7個孩子,討飯戶張林富有5個兒子……。然而,讓他感受最深最直接的還是他自己的家庭。父母共生了14個孩子,由於生活貧困,缺醫少藥,8個孩子都在養育的過程中夭折了。陳倫常親眼見到8個弟妹相繼離開人世,他的心如同刀絞。他對父母說:“兒女多了拖累大,如果村裡每家都生五六個孩子,全村就會遭'兒女荒’的”。

由此,他率先在回龍村搞起了計劃生育。首先是他的母親在1973年8月做了結紮絕育手術。受他母親的影響,有一批深受子女拖累之苦的婦女相繼做了結紮絕育手術。就這樣,回龍村在全縣最早搞起了計劃生育工作。

我記憶中的村幹部陳倫常

[計劃生育宣傳圖片]

二、媳婦帶頭結紮

如果說在貧窮和疾病的雙重威脅下,陳倫常很容易做通像他母親一樣多孩的育齡婦女思想工作,讓他們自覺去做絕育手術的話,那麼,要求僅有兩個孩子的母親去做扎管手術就不那麼容易了。1978年初,回龍村成立了計劃生育領導小組,陳倫常任組長。他打算憑藉當時搞計劃生育突擊活動的有利形勢,在回龍村大搞一場計劃生育節育手術落實活動。

經過宣傳動員和排查摸底,全村當時共有23名育齡婦女已有兩個以上子女,都應該做絕育手術。陳倫常的妻子沈秉鳳,就在“應該手術”之列。陳倫常首先叫自己的愛人去衛生院接受手術,不巧的是衛生院診斷他愛人患有嚴重的心臟病,不能實施扎管手術,因此,他暫時丟下了自己的愛人去做其他22位手術對象的工作。

他走東家、串西家,“跑短了腿,磨破了嘴”,就是沒有人去結紮。有的軟磨,有的硬頂,多數對象乾脆賭他說:“只要你的女人結紮了,我們都會不請自來的”。眼看到了8月,陰雨連綿,還是沒有一個手術對象率先去醫院接受手術。陳倫常心急如焚,他一不做二不休,決定第一個向自己的愛人“開刀”。8月12日,他把愛人送到縣醫院,要求醫生做扎管手術。縣醫院醫生勸說陳倫常不能冒這個險,但他卻執意要求,縣醫院醫生只能冒險為他愛人做了扎管手術。陳倫常的這一舉動幾乎震驚了全村,餘下的22名手術對象深感愧疚,三天之內都先後去醫院做了結紮絕育手術。

三、說服村支書

陳倫常搞計劃生育工作能夠率先垂範是一個方面,但他更多的是投入了愛心。1978年9月,一組儲春龍的愛人朱高玲扎管後傷口破裂,情況緊急。儲春龍不是立即搶救妻子,而是找到陳倫常破口大罵,責怪陳倫常當初不該叫他愛人去扎管。陳倫常沒有與他計較,只說了句“救人要緊”,便立即組織勞力把宋高玲送進了醫院進行搶救,之後,他又用自己的錢為宋高玲買了營養品。這件事深深感動了儲春龍,儲春龍逢人就說:“陳倫常是好人”。

1979年,回龍鄉衛生院一次接納了6個村的手術對象,人員住不下,陳倫常就騰出自己的屋子讓手術對象住,並經常照料住在自己家裡的手術對象。4月的一天,萬壽村二組手術對象高昌蓮不小心掉進陳倫常家的豬圈裡,陳倫常將高昌蓮救出後,叫自己的母親為其擦洗身子,並關照高昌蓮與自己的妻子住在一起,自己卻住進了又黑又髒又窄的小土樓裡。

1979年冬,回龍鄉黨委書記謝顯忠突然找到陳倫常,要陳倫常給當時任村支書的田祥順做工作,動員其妻子劉少榮做結紮手術。劉少榮已有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但就是不願做結紮絕育手術。書記謝顯忠,組織幹部徐明,婦聯主任張月琴等鄉上幹部多次上門做工作都沒有結果,還遭到劉少榮的無理謾罵。無奈之下,謝書記只好把這副擔子壓在了陳倫常肩上。

陳倫常接到任務後,利用到田祥順家串門子的機會,與田祥順交心拉家常,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原來,田祥順是怕冬天作手術媳婦身體吃不消。陳倫常知道後,很快為田祥順家買來木炭、食用油等,並當即表態要發給劉少榮手術期間補助費30元。陳倫常的這些舉動深深打動了田祥順一家,田祥順很快就讓妻子去醫院做了結紮手術。

這一年,由於村支書帶了頭,全村共做手術31例,其中結紮8例,上環21例,人工流產兩例。這一年,在全縣召開的計劃生育工作會上,回龍村被評為先進集體,縣政府獎給了錦旗一面。

四、群眾現場會

1995年8月23日 晚上,一個漢子突然衝進陳倫常的家,一腳將陳倫常的房門踢成兩半,一把尖刀直刺陳倫常的胸膛。陳倫常眼疾手快,身子一偏,用手一擋,左手被刺傷。原來,陳倫常多次去二組王玉升家,動員已有3個女孩的王玉升妻子曹珍秀去做結紮手術。但王玉升一直企盼著妻子能給他再生一個男孩續接“祖上煙火”,他認為陳倫常叫他妻子結紮就是叫他斷子絕孫,於是,他便身藏尖刀來與陳倫常拼命。這樣的事,陳倫常在搞計劃生育工作中雖很少碰到,但他把問題看成是對群眾的教育不夠。

我記憶中的村幹部陳倫常

[計劃生育宣傳圖片]

1995年,陳倫常第一個在全縣為回龍村辦起了人口學校。他經常請縣鄉計劃生育幹部或計劃生育方面的專家(教授)來人口學校上課,給群眾講解人口理論、計劃生育政策、避孕節育知識、生殖健康常識。陳倫常帶頭參加人口學校培訓學習,每年都要記上厚厚一本計劃生育學習筆記。他說:“計劃生育工作是群眾工作,群眾工作的關鍵是思想教育,思想通了,什麼事都好辦。”

為此,凡是村上醒目的地方,他都寫下了計劃生育宣傳標語。在村辦公室牆上,他辦起了計劃生育宣傳板報。他每年都要向縣鄉計生部門爭取計劃生育宣傳品近萬份(冊),發放到各戶。他動員各戶辦起了家庭計劃生育宣傳專欄。他把計劃生育知識政策編成順口溜印發給群眾,要求群眾掌握1-2種避孕節育方法,學會1-2種農村致富技術。他每年都要蒐集一定數量的身邊事,現場說法,教育群眾。

1996年6月,回龍村同時有兩位老人去世。先是二組陳尚文的母親去世,由於他母親只有他一個兒子,所以喪事由他一人承擔,辦得很體面。接著是一組李正金老人去世。李正金老人有3女4男7個兒女,老人去世後,4個兒子卻因爭房產吵起架來,安葬老人的事被拋在了一邊,場面冷清而淒涼……。陳倫常一方面組織群眾安埋李正金老人,一方面召開群眾現場會。他用現場發生的兩家事例做對比,教育說服群眾,讓群眾明白,兒女多了不是福,還是計劃生育好。

我記憶中的村幹部陳倫常

[計劃生育宣傳圖片]

五、幫助計生戶

陳倫常清楚地記得,當初,是他把回龍村的要飯戶都請了回來,並向他們保證,只要跟著他安心生產,就一定會有飯吃。擔任村長後,陳倫常一刻也沒有忘記帶領群眾致富。他說:“搞經濟建設也好,搞計劃生育也好,最終目的都是要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一組要飯戶劉繼飛、阮班娥夫婦當時沒房住,陳倫常就把自己的房騰出一間來讓他們住,並在生活上千方百計地照顧他們。1981年,他把村辦綜合廠承包給劉繼飛,後來又幫他擴大規模。到1986年,劉繼飛家終於從貧困中走了出來,當年實現錢糧“雙過萬”(即家庭經濟收入超萬元,糧食生產超萬斤)。現在劉繼飛已成為村裡擁有固定資產150多萬元,年收入5萬餘元,上交國稅超萬元的富裕戶了。

與此同時,陳倫常更關心計生戶的家庭生活狀況。一組計生戶陳高順、方慶香夫婦原住了一間石板房,日子過得很艱辛。陳倫常組織勞力為他“拉跟子”挑土打牆,共投入680多個勞動日為他蓋起了三間大瓦房。後來,又為他捐獻黃豆600餘斤,幫助他做起了“黃豆換大米”的生意,最終使其擺脫了貧困。像這樣,由陳倫常直接幫助脫貧的計生戶在回龍村還有好多家。

為了從根本上幫助計生戶脫貧致富。陳倫常還積極爭取扶貧貸款向計生戶傾斜,幫助計生戶發展項目生產,種植、養殖、加工、運輸等項目達40多個。到2000年,回龍村計生戶中搞運輸的達到38戶,搞加工的達到5戶,辦廠的兩戶,搞個體工商的6戶,辦理髮店的3戶,辦食堂的4戶,搞勞務的12戶,養豬大戶5戶,種菜大戶兩戶……。全村計生戶人均純收入比普通人家高出了200多元。。

我記憶中的村幹部陳倫常

[計生戶養牛羊]

有人說:“越窮越生,越生越窮”,反過來,在漸漸富起來的回龍村,人們的生育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不比生娃比致富悄然興起,蔚然成風。從70年代開始,回龍村的計劃生育率就不斷上升,現已連續三年達到100%,全村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

六、拉計生車不松套

陳倫常自1971年擔任回龍村村長(當時叫大隊長)以來,1979年12月任村支書,1998年任村文書。他的行政職務雖然發生了三次變化,但他負責計劃生育工作的職務卻始終沒有變。他一直擔任著回龍村計劃生育領導小組的組長,同時兼任回龍村計劃生育村長、副村長、村專幹。

進入新世紀,計劃生育工作內容發生了很多新變化,在村級開展村民自治是一項重大的舉措。陳倫常說:“計劃生育工作叫群眾自己選班子,自己訂《章程》,自己籤合同,自己管自己,實行自治是個好辦法。”陳倫常在計劃生育村民自治工作中加強了計生法規的宣傳與培訓,引導群眾依法實行計劃生育。全村計劃生育工作主要依靠章程規範和合同管理,使計劃生育工作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

進入2000年,陳倫常的家庭也發生了一些變故。首先是他父親病情加重,癱瘓臥床。其次是2002年11月,陳倫常的弟弟不幸在礦上身亡。遭受打擊後,回龍鎮鎮政府從關心陳倫常的角度出發,叫他從村幹部的崗位上退了下來。但陳倫常人退心不退,他跑“三查”,找流動人口,收集計劃生育情報,搞雙女戶養老保險等等,每天仍像過去一樣忙。

2002年,他把回龍村的“三查”對象挨家挨戶走訪了一遍。有的戶,他第一次去人不在家,就跑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找到對象為止。一組“三查”對象代義惠長年在外打工,陳倫常連續去她家5次都見不上她。第6次見到她後,不僅說服她接受了“三查”,還得到了她打工的地址和聯繫電話,為後來與她聯繫創造了條件。像這樣,陳倫常已收集全村流動人口計劃生育信息86條,為村裡有效管理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提供了便利。

2003年,他幫助雙女戶搞起了“綠色養老保險”,使全村雙女戶投保達到了14戶。陳倫常對計劃生育工作的眷戀和赤誠,深深打動了回龍村的全體村民,在2004年5月村計生班子的選屆選舉中,他又一次以全票當選為村計生副主任。就職會上,他激動地說:“按現在的幹部標準,我的年齡明顯偏老。但大家不嫌棄我,我一定不辜負大家的厚望,一定要把回龍村的計劃生育工作搞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