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英雄浮沉:洪秀全(一)

半世英雄映浮沉

開天鬥爭第一人

--說起洪秀全,很多專家都褒貶不一。

太平天國英雄浮沉:洪秀全(一)

一,屢試不第

洪秀全,廣東花縣人,於清嘉慶十八年癸酉十二月初十日(一八一四年一月一日),在花縣芙蓉幛附近的福源水山谷一間陋屋裡出生。地道的農民人家,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在屢試未中大病後改名:秀全,後來,為了宣傳需要,就說是上天時上帝給他取的名,以取"人中之王"的意思。不久,洪氏及邑人搬遷到官祿村,正是這次的搬家,註定了他的人生。村子離廣州大約50公里,據說天氣晴好的時候可以看到白雲山。

書上有云:廣州城是當時中國與外國通商唯一的口岸。在鴉片戰爭前,廣州城附近一帶是中國最早受到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地區,而在鴉片戰爭中,又正是中國反抗外國侵略最激烈的地區。這個農民的兒子洪秀全便是生長在這個受著封建剝削深重而又處在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前哨的鄉村裡。

前邊是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後邊是貧窮生活的驅使,官祿村的貧窮也不是一般的窮,當地有民謠稱“官祿,官祿食粥送薯芋。蒼蠅咬粒飯,追到新街渡”,雖然有些誇張,但是也反映出村子的土地貧瘠,收成不好,洪秀全從小就聰穎,也深得族人的厚望,可是從十五六歲開始的差不多十年裡,院試逢考必落孫山,屢試不第的現實,破滅了他走仕途光宗耀祖的幻想,前途渺茫,終於他崩潰了,回到家後得了一場大病。據說睡死去兩日方才復甦過來。得了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間歇性精神病,手舞足蹈,喜怒無常。

據云,在得病之前,洪秀全的性情是活潑的,喜歡用詼諧的話來調笑人家。自經這次大病後,完全改變了,性如烈火,態度端莊嚴肅,寡言鮮笑。坐時體直容莊,雙手置膝上,兩腳稍為分列平放,而從不交股,輒正襟危坐,不俯不仰,亦不斜顧左右

這次的病帶來的性格轉變,也為日後天國的覆滅埋下了禍根,但是那個時候卻成了他發跡的誘因。這矛盾的因果關係都由病而來,由病而去。

太平天國英雄浮沉:洪秀全(一)

洪秀全在廣州繼續應試不第,加上親身目睹經歷第一次鴉片戰爭,侵略者的大炮,腐朽的清政府,百姓的英勇,讓他受到了震撼,心靈也一次次受到衝擊,徹底把他打醒了,打開了他體內蘊藏的革命種子,到後來的那些革命裡都有他的啟發和影響力在。他把筆墨擲在地上大叫道:“等我自己來開科取天下士吧”頗有將近兩千年前陳勝,吳廣振臂高呼的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意味。但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

二,發跡

洪秀全於道光二十三年創立拜上帝教,決心棄考揚教。其實,他能夠在廣西發跡,多得了一個人,就是馮雲山,可以說沒有馮雲山,可能洪不可能發跡,或者說發跡也沒這麼快。

開始宣傳拜上帝教的時候其實並不順利,畢竟上帝不是那時候人們信奉的神,佛道更得人心,雖然有“六烏山和歌”事件揚名,但是傳教之路還是比較坎坷。和馮雲山的短暫分手,他回廣東,馮雲山在廣西桂平繼續傳教,回到廣東,他的傳教理論得以進一步完善,他在在廣州羅孝全禮拜堂學習了四個月,他熟悉了基督教的儀式和教條,讀了舊約和新約,還接觸到一些如同陽曆一類的西洋科學知識。這都為他將來成事打下了理論基礎。在廣州再次目睹了百姓對抗英國侵略者的英勇和力量,讓他看到了百姓的力量,堅定了他發動百姓革命的決心。

等他再次回到廣西桂平,沒想到馮雲山已經在桂平紫荊山裡發展了大批的信徒。說到紫荊山,不得不說它的地理位置,紫荊山自古就是山高林密,山路縱橫,上武宣,出桂平,下江口,平南,比官道快捷,行商趕路的人都走此道,信息靈通,又屬四不靠之地,那個時候,大批的流民聚集於此,躲避官府的勢力。怎麼能聚攏這些流民和百姓?他策劃了一場讓拜上帝教立威的搗毀甘王廟的事件,並在牆壁牆提詩:“題詩行檄斥甘妖,該滅該誅罪不饒。打死母親幹國法,欺瞞上帝犯天條。纏男婦雷當劈,害累世人煷定燒。作速潛藏歸地獄,腥身豈得掛龍袍!”然後又寫天條和告示貼在牆上,以聲討甘王的罪惡。經過這一次打倒甘王像,拜上帝會聲威震動了遠近。吸引了更多的百姓前來歸附。

太平天國英雄浮沉:洪秀全(一)

搗毀甘王廟之後,洪秀全一鼓作氣,接著把紫荊山內所有社稷神壇全部搗毀,香爐打破。在這種宗教鬥爭中,同時向百姓灌輸反抗封建統治的思想,宣揚教義,發展信徒,不從清朝法律,就這樣,拜上帝會開始把宗教鬥爭轉變,引為政治鬥爭,鬥爭的矛頭直指向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對立上。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