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與《桃太郎》對中日兩國國民性的形成有什麼影響呢?

俗話說:三歲看大。這句話講得很對。


在日本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桃太郎》。這個故事和“三歲看大”有什麼關係呢?如果真的可以“三歲看大”,那《桃太郎》對日本人國民性的形成有什麼影響呢?


《西遊記》與《桃太郎》對中日兩國國民性的形成有什麼影響呢?


中國有一個和《桃太郎》類似的故事,那就是《西遊記》。我們也同樣來看看“三歲看大”對中國人的國民性又有什麼影響。做箇中日對比,應該會有所發現。


《桃太郎》的故事中,桃太郎帶領著狗、猴子和雉雞去鬼之島討伐妖怪,最後滿載金銀、珊瑚和錦緞凱旋而歸。在《西遊記》的故事中,三藏法師攜著猴子、豬和白龍馬三個動物去印度取經。兩者的故事結構非常類似,但內容上則存在著天壤之別。


《西遊記》與《桃太郎》對中日兩國國民性的形成有什麼影響呢?


首先,《西遊記》的主人公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故事圍繞著他赴西天取經這件史實為中心而展開。而《桃太郎》中的人物全是虛構的,討伐鬼之島是莫須有的事情。故事中也沒有涉及具體的時間和空間。而在《西遊記》中,取經路程長十萬八千里,往返共用十四年。數量方面,《西遊記》裡有九九八十一難,《桃太郎》中根本沒有這些內容。桃太郎最後滿載金銀、珊瑚和錦緞凱旋而歸,等於是他實際上佔領了鬼之島。如果將故事看成對戰爭的歌頌,整個故事就是在宣揚軍國主義。往小了說,可以看成是一個強盜行為。《西遊記》則是描寫了一個很棒的事情,那就是文化交流——去西天取經。因此說兩個故事存在著本質上的差別。


既然兩則故事有這麼大的差別,那麼毋庸置疑,從小分別聽這兩個故事長大的中日兩國人民,所受的影響也必然不同。即使無視《桃太郎》中的時間和距離得概念,我希望至少在內容上能做一點改動。那就是我們要教化鬼之島,把它變成理想中的樂土。因為這個故事對日本人的影響太深了。為了減輕這些罪惡,我們有必要將結局改為教化鬼之島,創造神之島。


摘自內山完造《隔壁的中國人——內山完造眼中的中國生活風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15年版


《西遊記》與《桃太郎》對中日兩國國民性的形成有什麼影響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