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說》儒家的“明心見性”系列100講之第4講

今日“論說”句為《論語》“學而篇”之: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這一句,在現今很多出版書籍的翻譯當中都是錯誤的。主要問題出現在“無(通“毋”)友不如己者”這句,解釋說“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這是大錯特錯的,也是明顯的違背了儒家“仁愛”、“忠恕”精神的,可是又很少有人能正確的給予解釋。今日,且聽廣老師娓娓道來,各位朋友看我的解釋是否合情合理,歡迎在下方評論,發表高見。

《論說》儒家的“明心見性”系列100講之第4講


讀這一句話,“明心見性”之點,主要有兩個方面:

其一,是做學問之道;

其二,是交友之道。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重,指厚重、敦重;威,指威嚴;固,大體指堅固。意思是說君子若不能做到敦重(指內心修養),則既無威嚴可言(指外在氣質形象),學問也不能堅固,更無法認識其中的義理。

朱熹曾解釋這句說:“輕乎外者,必不能堅乎內,故不厚重則無威嚴,而所學亦不堅固。”

意思顯而易見,就是告誡我們:內外要兼修,要時時懂“克己”,這樣“威嚴”則自然而生,所學亦不斷堅固,最終方能有“知行合一”般的大成。這就是“不怒而威”。這與那些明明有很高學問,外表卻很狷狂的嵇康、阮籍之士就迥然不同了。儒家講究的是

“內聖外王”講究的是“克己”,講究的是“慎獨”,不允許在任何情況下“放縱”自己,這樣就必然可以“自重而威”、“學問堅固”了。

《論說》儒家的“明心見性”系列100講之第4講

清代理學家陸稼書也曾這樣評論過這句話,他說:“學必深沉而後能固,不重則浮;學必鎮靜而後能固,不重則躁。”這句話,充分說明了“自重”的重要性。這也是對於我們現今之人的啟示。

以上,為儒家“明心見性”之一點也。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我們來分析這一句:

“主忠信”和“無友不如己者”之間有關聯嗎?當然有。

如若不忠信,則事事物物都不實在,這樣的話,為惡就容易多了,為善則難上加難,所以學者必都以“忠信”為主。

《論說》儒家的“明心見性”系列100講之第4講

接下來講“無友不如己者”。“不如己”的真正意思是“不類乎己”,也就是所謂的“道不同,不相為謀”,是指和自己“不同道”的人,而不是指水平或境界比自己低的人。更不是看不起人,你不如我,我不跟你玩,這是大錯特錯的解釋。

古人講:“友所以輔仁,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所以才叫我們“無友不如己者”的,就像一個愛好學習的孩子,不要和天天打遊戲的孩子在一起玩耍,但他可以跟愛好學習、成績不如自己的孩子做朋友。

人的技能有優劣,德行也有高低,不可能人人都水平一樣。如果你看不起比自己水平低的人,不跟他們做朋友,那比你水平好的人又怎麼會願意和你做朋友呢?

簡而言之,就是你要找“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就行。

朋友多了,就必然會“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長處,而我們要從別人身上發現閃光點,發現自己的缺點與不足,發現之後,就不要怕改正,只有不斷的完善自己的學問與德行,才會與聖賢的距離越近。

《論說》儒家的“明心見性”系列100講之第4講

這就是“過,則勿憚改”的本意了,要正視自己的不足,補齊自己的“短板”,不要害怕。如果自己一直不能直面自己的缺點,那麼這個“短板”就會越來越短,最終可能會使整個人生修養功虧一簣。所以我們要努力做到有過則速改,不可因為害怕困難而苟且偷安。

學問之道無它,知其不善則速改以從善。

這是今天這一講儒家“明心見性”的另一點。

最後送上佛教的四個字給大家:“勇猛精進”!


《論說》儒家的“明心見性”系列100講之第4講

希望通過此講,能讓大家感受我們傳統國學內容的深邃,更喜歡漢字。歡迎大家點贊、轉發與收藏,並關注“廣老師講國學”頭條號

歡迎大家在文下留言評論,因水平有限,難免訛誤,還望大家不吝賜教,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