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古代印度婦女地位的變化與種姓製度的關係

古代印度婦女地位的第一次大變化是在吠陀晚期

,當時出現了婦女地位的顯著降低。婦女地位的這種下降趨勢在十六國時期達到底谷,並出現回升的意向。最終在孔雀帝國時期,歧視婦女現象得到緩解。如果結合背景,其變化恰好與種姓制度的發展鬆弛相符合

經濟大變革下階級關係的變化使種姓制度發展

追溯到吠陀晚期,古代印度出現了一次經濟上的大變革。首先是鐵器開始被使用,因此一方面可以向恆河下游擴張,開墾了大批的森林;另一方面,深耕土地與應對黏重的土壤得到可能,小農經濟迅速發展。小農經濟下的人民定居生活,生活資料穩定,剩餘生產使手工業與商業得到發展。在手工業上,出現了更多更專業的職業分工;在商業上,大商人們通過買賣獲得大量財富,用來獲得更多的奴隸

在吠陀晚期時雅利安民族內部的戰爭極多,因戰爭出現了大批奴隸。部落首領賞賜給貴族的奴隸增多,出現了一大批奴隸主階級

在這種社會經濟大背景下,便出現了階級的分化。為了區分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以及社會分工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社會集團,瓦爾納制發展——將人們分為四個等級,從上到下依次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羅瓦爾納制是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主要組成部分

隨著奴隸主利用戰爭財富與地位優勢更好的取得了農工商業上利益,上層的婆羅門與剎帝利的經濟地位更高了,相反下層人民越發貧窮,甚至因戰爭和負債淪為奴隸。階級分化快速擴大,促進了瓦爾納制、種姓制度——等級制度的發展

淺析古代印度婦女地位的變化與種姓制度的關係

瓦爾納制等級金字塔

婆羅門對種姓制度的維護加速了婦女地位的下降

作為種姓制度的上層,婆羅門積極維護著這種使自己獲利的等級制度。他們創建了婆羅門教,提出作業、輪迴與達摩,壟斷了宗教大權。因此通過宗教,婆羅門提出"不潔"等思想維護種姓制度。他們規定高級種姓不能與低級種姓通婚,甚至認為高級種姓接觸下級種姓會使自己被玷汙,下級種姓是不潔的——社會各階級被牢牢的固定,形成封閉的各階層集團。

在社會經濟大變革的背景下,農村中婦女因不能從事更多的農事地位下降,她們被剝奪了參與村民議會的政治權力,這的確是婦女地位下降的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城市中的大奴隸主大商人們不再需要從事勞動,渴求奢侈享受,女人成為消費品的趨勢出現。但由於"不潔"思想,上層種姓者不能接觸下層人民,所以他們將目光轉向了

上層女人。而婚姻關係到是否能保護自己的種姓,上層婦女的家人們極為樂意送出自己的女兒,並比起下層家庭,他們甚至更有能力為淪為消費品的女兒提供良好的歌舞教育——因此,本來能更易接觸到政治權力中心的上層婦女淪為主要的男人附屬品。她們比起下層勞動的婦女,沒有經濟獨立性,更依賴於"丈夫"。所以,婦女們在經濟地位喪失後徹底失去了政治地位的庇護

基於這種現象,婆羅門教變本加厲的打擊婦女地位、維護"男尊女卑"。首先他們將男尊女卑神化,規定婦女的"達摩"就是服侍好丈夫。《羅摩衍那》有一節是這樣寫的:"不管住在城中還是山林,不管丈夫是罪人還是歹徒,婦女們只要把丈夫來熱愛,她的世界就非常幸福。即使丈夫邪惡淫逸,即使他沒有什麼錢財,品質高貴的婦女們,都把他當作最高神靈看待。"在這種思想下,離婚是不可能的,一夫多妻也開始出現,甚至出現了殉葬的薩提製

淺析古代印度婦女地位的變化與種姓制度的關係

婆羅門教

十六國時期的地位底谷與新的轉機

十六國時期婦女地位達到底谷。政治上支持種姓制服的婆羅門勢力達到頂峰,他們壟斷宗教,獲得大量特權,通過"贈地"獲得大量土地和稅收,干涉商業,擁有大批奴隸,成為真正的大地主階級。經濟上手工業職業化專業化進一步發展、商品經濟繁榮,種姓差距拉大,奢侈享受之風迫使女性地位跌到谷底

但也正是這種情況下,出現了新的轉機。婆羅門的巨大特權引起了掌權者剎帝利、經濟地位上升的吠舍的不滿,出現了很多反婆羅門教的教派,掀起了沙門運動。其中兩個代表就是佛教和耆那教。二者都極力反對婆羅門教,反對種姓制度,一定程度上支持種族平等。因此二者在婦女地位上也強調男女平等。隨著佛教和耆那教的廣為傳播,婦女地位有所提升。《長老尼偈》中有詩篇"

啊!婦女獲得了自由,多麼自由啊,我是多麼徹底地從廚房的苦役中獲釋,有些婦女為丈夫折磨的痛苦中得到解放而無比歡欣。啊!的確自由了;啊,光榮的自由人,我已從三大欺壓中超脫出來,從磨盤、搗臼、無賴丈夫的桎梏裡,哎,我已超脫,不再受再生與死亡的擺佈,要把我拉回去的一切都已沖刷得無影無蹤" ,描述了皈依佛教的婦女的欣喜。

在反對種姓制度和婆羅門的浪潮下,婦女地位開始緩慢上升

淺析古代印度婦女地位的變化與種姓制度的關係

耆那教

淺析古代印度婦女地位的變化與種姓制度的關係

佛教

孔雀王國時期佛教的興盛與婦女地位的上升

佛教的創建人悉達多·喬達摩是剎帝利種姓,主張上不承認婆羅門教的吠陀經典,提出道諦、人正道,認為只要遵守人正道,不論出身都可解脫,修成阿羅漢果。這具有典型的反種姓制度的特點。

阿育王建立孔雀王朝後強調王權與君主專制,因此大興佛教。佛教在帝國內得到更大範圍的傳播。佛教越興盛,對婦女地位的改善越有利。阿育王統治時期很可能是婦女地位相對得到較大改善的時期,這就能夠解釋為什麼阿育王銘文對改善人際關係,增強社會和諧提出了幾乎是面面俱到的要求,卻沒有特別提出改善婦女地位的問題。是因為歧視婦女屬於婆羅門教內部事務他不便干預嗎?可是內物銘文中於"不用動物獻祭"等呼籲分明是針對婆羅門教而說進行的,不存在不干預的問題。是因為他不重視婦女問題嗎?這是不可能的,連奴隸、僕人他都呼籲要"善待"、"尊重",怎麼可能對涉及人口半數的婦女地位問題視而不見呢?看來較合理大的解釋就是隨著佛教、耆那教的傳播,在佛教、者那教流行的廣大地區(在他皈依佛教後,擴及到全國),歧視婦女的問題得到一定緩解,即便在印度教社會還照樣存在,從全國說已經有所沖淡,不像婆羅門教統治時那樣突出。銘文中反覆提出了孝敬和順從父母的問題,但那是從尊老愛幼的一般原則講的,井非單獨指女性待遇問題。

從《政事論》看、孔雀王朝時期,婦女可以受教育,參加社會和宗教活動,還可被僱用作為密探、正兵。在沒有兒子繼承遺產的情況下,按法律規定結婚所生的女兒可以繼承遺產。

婦女的地位在這個時期得到全面提高。

淺析古代印度婦女地位的變化與種姓制度的關係

阿育王與佛教

結語:古代印度婦女地位的變化不僅與全部在於經濟因素,與等級制度,種姓制度更是息息相關。因此在種姓制度和維護其秩序的婆羅門發展時期婦女地位下降,在佛教興盛婆羅門教衰落的時候婦女地位上升。

因此,思考今天的女性地位問題,也要不僅考慮女性自身的發展和經濟獨立,對於社會的流動性、全社會的平等更需要被重視。

1、林承節《印度古代史綱》

2、林太《印度通史》

3、《羅摩衍那》

4、《政事論》

5、《摩訶婆羅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