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印度妇女地位的变化与种姓制度的关系

古代印度妇女地位的第一次大变化是在吠陀晚期

,当时出现了妇女地位的显著降低。妇女地位的这种下降趋势在十六国时期达到底谷,并出现回升的意向。最终在孔雀帝国时期,歧视妇女现象得到缓解。如果结合背景,其变化恰好与种姓制度的发展松弛相符合

经济大变革下阶级关系的变化使种姓制度发展

追溯到吠陀晚期,古代印度出现了一次经济上的大变革。首先是铁器开始被使用,因此一方面可以向恒河下游扩张,开垦了大批的森林;另一方面,深耕土地与应对黏重的土壤得到可能,小农经济迅速发展。小农经济下的人民定居生活,生活资料稳定,剩余生产使手工业与商业得到发展。在手工业上,出现了更多更专业的职业分工;在商业上,大商人们通过买卖获得大量财富,用来获得更多的奴隶

在吠陀晚期时雅利安民族内部的战争极多,因战争出现了大批奴隶。部落首领赏赐给贵族的奴隶增多,出现了一大批奴隶主阶级

在这种社会经济大背景下,便出现了阶级的分化。为了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以及社会分工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社会集团,瓦尔纳制发展——将人们分为四个等级,从上到下依次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罗瓦尔纳制是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

随着奴隶主利用战争财富与地位优势更好的取得了农工商业上利益,上层的婆罗门与刹帝利的经济地位更高了,相反下层人民越发贫穷,甚至因战争和负债沦为奴隶。阶级分化快速扩大,促进了瓦尔纳制、种姓制度——等级制度的发展

浅析古代印度妇女地位的变化与种姓制度的关系

瓦尔纳制等级金字塔

婆罗门对种姓制度的维护加速了妇女地位的下降

作为种姓制度的上层,婆罗门积极维护着这种使自己获利的等级制度。他们创建了婆罗门教,提出作业、轮回与达摩,垄断了宗教大权。因此通过宗教,婆罗门提出"不洁"等思想维护种姓制度。他们规定高级种姓不能与低级种姓通婚,甚至认为高级种姓接触下级种姓会使自己被玷污,下级种姓是不洁的——社会各阶级被牢牢的固定,形成封闭的各阶层集团。

在社会经济大变革的背景下,农村中妇女因不能从事更多的农事地位下降,她们被剥夺了参与村民议会的政治权力,这的确是妇女地位下降的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城市中的大奴隶主大商人们不再需要从事劳动,渴求奢侈享受,女人成为消费品的趋势出现。但由于"不洁"思想,上层种姓者不能接触下层人民,所以他们将目光转向了

上层女人。而婚姻关系到是否能保护自己的种姓,上层妇女的家人们极为乐意送出自己的女儿,并比起下层家庭,他们甚至更有能力为沦为消费品的女儿提供良好的歌舞教育——因此,本来能更易接触到政治权力中心的上层妇女沦为主要的男人附属品。她们比起下层劳动的妇女,没有经济独立性,更依赖于"丈夫"。所以,妇女们在经济地位丧失后彻底失去了政治地位的庇护

基于这种现象,婆罗门教变本加厉的打击妇女地位、维护"男尊女卑"。首先他们将男尊女卑神化,规定妇女的"达摩"就是服侍好丈夫。《罗摩衍那》有一节是这样写的:"不管住在城中还是山林,不管丈夫是罪人还是歹徒,妇女们只要把丈夫来热爱,她的世界就非常幸福。即使丈夫邪恶淫逸,即使他没有什么钱财,品质高贵的妇女们,都把他当作最高神灵看待。"在这种思想下,离婚是不可能的,一夫多妻也开始出现,甚至出现了殉葬的萨提制

浅析古代印度妇女地位的变化与种姓制度的关系

婆罗门教

十六国时期的地位底谷与新的转机

十六国时期妇女地位达到底谷。政治上支持种姓制服的婆罗门势力达到顶峰,他们垄断宗教,获得大量特权,通过"赠地"获得大量土地和税收,干涉商业,拥有大批奴隶,成为真正的大地主阶级。经济上手工业职业化专业化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繁荣,种姓差距拉大,奢侈享受之风迫使女性地位跌到谷底

但也正是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新的转机。婆罗门的巨大特权引起了掌权者刹帝利、经济地位上升的吠舍的不满,出现了很多反婆罗门教的教派,掀起了沙门运动。其中两个代表就是佛教和耆那教。二者都极力反对婆罗门教,反对种姓制度,一定程度上支持种族平等。因此二者在妇女地位上也强调男女平等。随着佛教和耆那教的广为传播,妇女地位有所提升。《长老尼偈》中有诗篇"

啊!妇女获得了自由,多么自由啊,我是多么彻底地从厨房的苦役中获释,有些妇女为丈夫折磨的痛苦中得到解放而无比欢欣。啊!的确自由了;啊,光荣的自由人,我已从三大欺压中超脱出来,从磨盘、捣臼、无赖丈夫的桎梏里,哎,我已超脱,不再受再生与死亡的摆布,要把我拉回去的一切都已冲刷得无影无踪" ,描述了皈依佛教的妇女的欣喜。

在反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的浪潮下,妇女地位开始缓慢上升

浅析古代印度妇女地位的变化与种姓制度的关系

耆那教

浅析古代印度妇女地位的变化与种姓制度的关系

佛教

孔雀王国时期佛教的兴盛与妇女地位的上升

佛教的创建人悉达多·乔达摩是刹帝利种姓,主张上不承认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提出道谛、人正道,认为只要遵守人正道,不论出身都可解脱,修成阿罗汉果。这具有典型的反种姓制度的特点。

阿育王建立孔雀王朝后强调王权与君主专制,因此大兴佛教。佛教在帝国内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佛教越兴盛,对妇女地位的改善越有利。阿育王统治时期很可能是妇女地位相对得到较大改善的时期,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阿育王铭文对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和谐提出了几乎是面面俱到的要求,却没有特别提出改善妇女地位的问题。是因为歧视妇女属于婆罗门教内部事务他不便干预吗?可是内物铭文中于"不用动物献祭"等呼吁分明是针对婆罗门教而说进行的,不存在不干预的问题。是因为他不重视妇女问题吗?这是不可能的,连奴隶、仆人他都呼吁要"善待"、"尊重",怎么可能对涉及人口半数的妇女地位问题视而不见呢?看来较合理大的解释就是随着佛教、耆那教的传播,在佛教、者那教流行的广大地区(在他皈依佛教后,扩及到全国),歧视妇女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即便在印度教社会还照样存在,从全国说已经有所冲淡,不像婆罗门教统治时那样突出。铭文中反复提出了孝敬和顺从父母的问题,但那是从尊老爱幼的一般原则讲的,井非单独指女性待遇问题。

从《政事论》看、孔雀王朝时期,妇女可以受教育,参加社会和宗教活动,还可被雇用作为密探、正兵。在没有儿子继承遗产的情况下,按法律规定结婚所生的女儿可以继承遗产。

妇女的地位在这个时期得到全面提高。

浅析古代印度妇女地位的变化与种姓制度的关系

阿育王与佛教

结语:古代印度妇女地位的变化不仅与全部在于经济因素,与等级制度,种姓制度更是息息相关。因此在种姓制度和维护其秩序的婆罗门发展时期妇女地位下降,在佛教兴盛婆罗门教衰落的时候妇女地位上升。

因此,思考今天的女性地位问题,也要不仅考虑女性自身的发展和经济独立,对于社会的流动性、全社会的平等更需要被重视。

1、林承节《印度古代史纲》

2、林太《印度通史》

3、《罗摩衍那》

4、《政事论》

5、《摩诃婆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