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生態殯改讓“墳山”變公園 青山綠地寄思念

永嘉生態殯改讓“墳山”變公園 青山綠地寄思念

(資料圖)

“徐書記,我們村私墳生態化改造的事能定下來嗎?”清明節剛過,永嘉縣巖坦鎮溪口村黨支部書記戴元彪便打電話給鎮黨委書記徐翔,主動申請消除村裡滿山的“椅子墳”。

在以往青山白化現象嚴重的永嘉縣北部山區,當地堅持以“兩山”理念為指引,以基層治理手段推進殯葬改革落地惠民。原本漫山遍野的“椅子墳”經過生態化改造後,墳圈墳頭消失了,放眼望去是滿目蔥鬱的山林綠地和點綴其中的鵝卵石,配上游步道和涼亭等組成休閒公園。

漫步山林中,村民只需拿出手機掃一掃鵝卵石上的二維碼,便可緬懷先祖。“溪口村村民看到周邊的巖坦村、小舟垟自然村等地的變化後有點坐不住了。”徐翔說,現在大家都念叨著這樣的變化好。

換種思路

死衚衕打通了

變化來之不易。“動祖墳,這在鄉下原本是被視為不可能的事。”徐翔說,推進青山白化治理和殯葬改革多年,當地也想了不少辦法,用了不少措施,總是反反覆覆,連帶著幹群關係都有點緊張。

打通整治週而復始的死衚衕,不能再用老辦法!那到底該怎麼改?

在當地縣委、縣政府支持下,巖坦鎮率先破題,把“拆墳”改為“綠化”,立足鄉村實際,不動墓穴,只改外觀,讓墳圈墳頭都消失,以楠溪江鵝卵石嵌入二維碼來取代墓碑,既不動村民最關心的“祭祀根基”,又還給村民綠水青山。

思路一轉,鎮裡的黨員幹部帶頭作表率。大家拿著圖紙挨家挨戶給村民算生態賬:以前“椅子墳”佔地至少10多平方米,還破壞山體綠地;現在生態改造後不僅不佔綠地,出門滿眼望去是公園,村民也有休閒好去處。

鎮裡從老年人開始做工作,經過多方溝通,當地較有威望的李永珠和李永滿兩位老黨員站了出來。老人帶隊進村挨家挨戶動員,每個試點村先後舉行20多次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一張張精準繪製的效果圖發到村民手裡,讓大家看得明瞭、弄得懂,生態化改造的錢由政府出,村民簽字的越來越多。

多方共建

民生需求滿足了

這條生態化改造的路子在巖坦等地打通後,既有的“椅子墳”開始慢慢消失,那麼新增的殯葬需求怎麼辦?

“選址利用荒山荒坡,保留原有山林,增加花木和綠地,先建花園再建墓,把墓穴隱藏到綠化之下,以此解決青山白化‘老大難’。”永嘉縣委常委、副縣長徐新鋪展開試點“歸根園”設計圖,上面呈現出一個山地花園面貌。選址和設計由政府主導,並撥付建設引導資金,土地由村集體整合荒山荒坡來供地,鄉鎮(街道)開展服務外包引進物業管理,村民花三五千元用於購買墓位和繳納物業維護費,形成閉合的動態循環,讓公墓姓“公”,成為平價、生態的公共產品。

“與動輒數萬元的陵園公墓相比,‘歸根園’既生態節地又融入自然。”徐新介紹,目前首個統一建設的“歸根園”就近向巖坦村開放,按測算能滿足周邊未來50年需求,但沒幾天就被搶訂過半。預計今年在永嘉各鄉鎮(街道)至少再推廣建設1個以上“歸根園”。

環境變美

觀念也扭轉了

與自然相生相融的“歸根園”建設,引來了全國各地的考察團,也吸引了各地鄉村遊愛好者“好奇”的目光。曾經私墳遍佈的小舟垟自然村門前山是嘉納莊園農業綜合體項目的核心區域,該項目總經理李松飛稱,因“墳山”變“公園”一事,去年前來小舟垟實地調研的各地考察團有數百批次,這給原本寧靜的周邊小山村增添了許多人氣。嘉納莊園周邊村民順勢整理起村屋和農產品,開始做起小生意。

環境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也跟著變了。“以往緬懷先祖常是燒紙錢、拜墳頭,現在不僅可以掃碼瞭解先人生平,還可以傳承家風家訓,教育子孫後代愛護環境。”清明期間,巖坦村村委會主任董冬蕊把鵝卵石上的二維碼內容做成線上紀念館,把鏈接逐個推送給在外村民,讓大家實現“雲”祭掃。

“從環境改變入手,人們的思想觀念正逐步扭轉。”溫州市文明辦副主任餘慶說,眼下溫州正融合線上線下改革舉措,破除舊觀念,全面深化移風易俗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