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员:我不是哭穷,是真穷!不,你是真哭穷

小言

钱这个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总归一点,多还是有好处的!就像很多人经常问过我的一个问题,你那么努力,拼命的赚钱到底为了什么?我想,或许是为了体面的死吧!不是这样的吗?好了,言归正传!笔者在网上看一文,宋代官员:我不是哭穷,是真穷!我觉着这个事情不应该以偏盖全,应结合当时社会现状,全面客观分析其缘由,得出更加中正观点,以便读者受益。这正是此文笔者努力之方向!

宋代官员:我不是哭穷,是真穷!不,你是真哭穷

背景

对于宋代官员俸禄水平,古往今来史学界争论不休,无非高低两点!

一种意见认为:宋代官员待遇优厚,俸禄水平高。正本溯源:这一意见的主要思想代表,无疑是清朝的赵翼,其著名论断就是:“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而事实上,此观点并不是首次提出,在宋朝就大有人在。王栋就在其《燕冀饴谋录》中曾提出:国朝待士大夫甚厚, 皆前代所无。朱熹同样持此看法。 杜范也认为“祖宗待士大夫甚厚, 而绳赃吏甚严”。

相反而言: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宋代官员待遇偏低, 收入甚少, 官吏贫困者多, 并认为这是造成宋代贪官赃吏多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认为此举亦是穷则生乱,心之所向吧!正本溯源:宋人彭乘在《墨客挥犀》卷一中就记有反映当时官员俸薄的文字。 王安石也有 “方今制禄, 大抵皆薄”言词。当今学者,多人持此观点。

笔者认为,对宋代官员俸禄水平分析评价以及再次定义,不应局限在个体,毕竟人的客观表示难免含有主观感情,你的低极有可能是别人的高!就像一句名言:不要羡慕别人,你所拥有的正是别人所羡慕的。故我们不应将目光只盯冷冰冰的数字,也不应借鉴或多、或少官员个人情感抒发。而是我们应该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之上,放宽视界,多角度,全方位评析宋代官员俸禄水平,这样才能得出客观中正的答案。鉴于此,笔者在努力之路,下面几个因素值得我们学习注意:

01、宋人价值观与社会舆论导向对当官食禄看法

宋代官员:我不是哭穷,是真穷!不,你是真哭穷

科举圣地:南京贡院

袁采在《袁氏世范》曾言:"子弟当习儒业”,而"习儒业”目的则是“可以取科第,致富贵”。袁士此言颇具见地,可理解成宋人一种社会共识。古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北宋汪洙,可以说是宋代社会一种主流意识,且不论其流行的社会背景,仅就其本意而言,它切实反映了宋人崇高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这里的“读书高”,究其根源:高就高在不拼爹,靠自己通过读书公平参加科举进阶成仕宦,进军政坛,当官食禄,享受荣华富贵。陆九渊曾言:“今人读书便是利,如取解后又要得官,得官后又要改官,自少至老,自顶至踵,无非为利。又言:”终日从事者,虽曰圣贤之书, 而要其志之所向, 则又唯官资崇卑、禄廪厚薄是计。朱熹的得意门生黄幹也希望他的后代多读书, “多闻博识, 进可以应举, 可以为书会, 以不失其衣食之计 ”。至此可理解成,读书至少可解决温饱之题。 其然,从这些鸿学硕儒的言论和社会舆论及其的导向分析, 宋代官员的待遇理应不错。 反证:如果真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官员们俸禄很薄, 可怜兮兮, 到处哭穷!那么这些在当时就是“

巨儒”的人物就不会说这些话, 也不会有“唯有读书高”的命题。

02、宋代官员之“俸外收入"

宋代官员:我不是哭穷,是真穷!不,你是真哭穷

宋代官员:官阶与俸禄

考察宋代官员俸禄水平不仅要考察其”额定“之禄,更要考察其”额外“之禄。这恰恰是最有意思乃至

玩出贪腐弯道超车之处。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官员俸禄除正俸外,还有添钱、职钱、职田、公使钱、驿券、元随傔人衣粮、傔人餐钱、茶酒厨料、茶汤钱、食料钱、折食钱、厨食钱、薪蒿盐炭纸钱等等, 涉及到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可谓方便周到。 而其中的职田、职钱、公使钱、添支钱、驿券最为重要, 油水也最为可观。由此一来,不乏别有用心之人!重申一言:因正禄为”额定“之禄,就宋朝最没排面的赤县县丞而言,其正俸为15两白银,按1两=1000换算购买力,其月薪15000(不含外俸,其实外俸才是惊艳所在)。讲道理,不低了吧!但是,比较这个没意义,因为这样拉不开差距,实现不了弯道超车。故笔者着重阐明”额外“之禄,加深读者印象。如庆历年间权知凤翔府滕宗谅被革职, 其罪名就是“前在泾州, 费公钱十六万贯”,宋代的货币换算是一两等于一贯,这里的十六万贯放今天来说就是1.6亿人名币吧!这里的公钱就是”公使钱“。《向经传》也说“方镇别赐公使钱。 公使钱例, 私以自奉”。 即使不明目张胆地揣入私囊, 也想方设法化为己有。除此之外,更有一身而适兼数职者,官员无实职者可以领俸,有实职者则可以另加钱。实则为宋亡埋下了伏笔,敲响了警钟。

03、士人出仕之经济效应

宋代官员:我不是哭穷,是真穷!不,你是真哭穷

从某种程度来说,士人出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士大夫范仲淹为例,其两岁而孤,随母改嫁朱长山过活。朱家虽有俸收及其他产业,但肥水不流外人田,其家产并未有范仲淹一分一毫。故少年及青年的范仲淹生活并不富裕,特别是在长白山读书时,生活十分清贫。但范仲淹入仕后,其生活境况获得了根本上的改观。他不仅自给自足,养活自己口数不少的一家人,而且心怀天下,接济了不少青年贫苦学子(据史:理学家孙复青年时就曾受范的资助)和亲朋好友。特别是他还捐资成建规模不小的苏州范氏义庄(义庄田地之租用于赡养同宗族的贫穷成员,类似如今福利机构一种),这是一种深得民心的表现。范公虽在生时就已扬名天下,但其官职并不算高赫,虽最高做到了参知政事,但时间并不长,更多的时间是在做地方官,而且以清廉著称。有如此经济实力,其来源正是做官收入,及俸禄。

袁燮在为其叔父所作行状中引王正己的话说:“ 吾观今人游而归者, 鲜不买田。钱从何来,正如前语。

从官员个人来说,做官与不做官, 做小官与做大官, 做京朝官与做地方官, 其效果是不一样的。 所以, 宋代士人要真正摘掉贫穷帽子, 还是要入仕做官。 谢维新曾说:“中兴百年, 虽非复升平之旧入,然国朝之待臣甚厚, 养更甚优, 此士大夫一命以上, 皆乐于为用, 盖有以养其身而固其心。可谓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自然而言,宋朝对士大夫的优待,是得到了一定的回报。

独评

综观上述, 我认为宋代官员俸禄应该说是优厚的, 最次也穷不至死。载籍所记,只不过有不少贫宦的感慨, 但更多的是满意的声音。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感叹俸薄者, 除官小职微等种种原因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如苗书梅先生所说的“家庭人口过多, 经济负担沉重 ”,因而深感力不从心。 但个人负担沉重之变量高低, 与宋朝俸禄制度并无直接关系, 负担重也不能说明俸禄就薄, 政府不可能让所有官员家庭特别是巨型家庭都过得滋润舒坦, 它只能保证大多数官员过得优裕。从这一点来说,宋朝是做到了。所以,宋朝官员们,与其抱怨,倒不如多读书,少哭穷。至少读书是有可能令您加官进爵,这是毋庸置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