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茶——西湖龙井(一)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清明节前后二至三天

,正是西湖龙井采茶的最好时节。

温茶——西湖龙井(一)

西湖龙井茶芽

起源


龙井茶,发现于唐朝,茶圣陆羽曾经在《茶经》中提到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而自古寺庙都是风景极佳之地,产茶资源丰富,更是大量清茶发源的地方,是金子总会发光,好的茶质资源总会被有缘人发掘,所以龙井茶的发现就是这样顺其自然。


然而当时陆羽发现的龙井茶,不管是茶质资源还是加工工艺,都不如我们现在所闻名的西湖龙井,形象地来说当时的龙井茶就好似水泡树叶,而今日我们所品饮的龙井茶胜如水中黄金。


唐朝盛行的蒸青绿茶加工工艺,是中国最早最传统的绿茶制法,就是鲜叶采摘回来之后的,先摊晾片刻,不揉捻不压扁,直接在竹笼上进行烘干,利用蒸汽的高温,不仅彻底地破坏酶的活化能力,减少鲜叶中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程度,保持叶色翠绿,更是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其原有香味,使香气纯正,同时使叶质柔软,便于揉捻做形。

温茶——西湖龙井(一)

手工采茶


但是这样一种传统工艺,并不适合于龙井茶的制作,在蒸青工艺中,如果温度和时间掌握不当,就会极大地影响龙井茶的品质。


温度太低,时间过长,因叶子渥气,鲜叶中的叶绿素就会被破坏严重,失去原有色泽,产生叶底黄变,成茶冲泡之后,汤色也是浑浊不明亮的,不仅香气不高,而且有水闷气,滋味淡薄寡涩。


但如果蒸青时间不足,鲜叶中各种氧化酶不能彻底失活,会造成后期加工时部分多酚类化合物氧化,叶梗红变,青草的生气不能完全褪去,冲出来的茶汤更是滋味苦涩。


因此,为了迅速散发叶子表面的热蒸气,降低叶表面温度,防止叶子渥闷变黄,叶绿素破坏,去掉低沸点的青草气等低沸点芳香化合物,提高清香,必须立即进行扇凉,但是扇凉与蒸青相结合的这种过程,更加适用于水分比较少的茶树鲜叶。

温茶——西湖龙井(一)

西湖龙井品质


而龙井茶生长于西湖龙井区这样一个湿润度极高的地方,自然茶芽翠绿鲜活、饱满肥硕,含水量极高,而通过运用蒸笼扇凉方式杀青的蒸青工艺去制作龙井茶,对制茶师的技术要求是十分苛刻的。

所以当宋朝开始推广炒青工艺

,即通过铁锅炒制的方式,提高叶温以达到氧化酶灭活,鲜叶失去水分的效果之后,龙井茶才正式开始大量制作,慢慢地受到一些文人雅客、达官显贵的小范围圈子的青睐。

比如,曾有苏东坡与北宋高僧辩才在龙井狮峰山脚下相会时,对西湖龙井“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的赞美。


温茶——西湖龙井(一)


随着大量文人雅客的推崇,西湖龙井生产力的不断提升,西湖龙井在明代成为了布衣百姓的杯中佳饮。

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

早采三天是宝,晚采三天是草,一时间明前西湖龙井也出现了洛阳纸贵一般的场面。


“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清代炒制散茶的盛行,六大茶类的逐渐形成,各国贸易的往来物种的交换融合,使得这片东方树叶风靡全球,而我们中国独有的绿茶,更是登上了至高的宝座,其中西湖龙井作为佼佼者,也在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到西湖龙井茶区品饮的喜爱中,在他亲手采制的“十八棵御茶”下,声誉远播,名冠天下。


温茶——西湖龙井(一)

十八棵御茶

产地


前面我有提到,西湖龙井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是不是所有的龙井都是西湖龙井。龙井茶有西湖、钱塘、越州三大产区,只有西湖产区的龙井茶才能得到西湖龙井美誉。


西湖龙井主要产于浙江杭州西湖的狮峰山、翁家山、虎跑、梅家坞、云栖、灵隐一带。最初生产时,因各个区域小气候不同,茶叶种质资源的成分含量比例也不同,是故炒制方法根据相应的特点略有差异,在当地形成了“狮、龙、云、虎、梅”五个优质茶类。


而狮峰山一带的土壤由白砂土与黄土组成,所含的微量元素特别适宜茶树的生长,随着茶种杂交,选种培育,五种品类逐渐融合,演变成了“狮峰龙井、梅坞龙井、西湖龙井”,这三个品类才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正宗的西湖龙井。

温茶——西湖龙井(一)


土地肥沃,周围山峦重叠,林木葱郁,地势北高南低,西湖龙井茶的产区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温度在16℃左右,平均湿度在80%以上,在西湖茶区形成了云雾缭绕的地域小气候。“高山云雾出好茶”,所以,龙井茶成为中国第一茶,是这片秀山琼水所汇聚的灵气孕育而成的。


林语堂说,春天要做三件事,“赏花、踏青,喝西湖龙井”。让我们在这个春天共饮一杯西湖龙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