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為什麼都感覺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現在為什麼都感覺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中國年,吉祥年

距離春節只有2周多的時間了,所以有關過年的話題再次成為熱點,大家感觸最多、吐槽最多的就是,現在好像“越來越沒有年味了”,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以前臨近過年前,大家心裡都有那麼一種開心過大年的喜悅和衝動,所有帶動或者暗示馬上要過新年了的心理作用,主要來自於人們在一起津津樂道、家裡父母的喜悅心情、父母按照習俗買新衣、準備過年的糖果、鞭炮等年貨、殺豬宰羊、超市裡營造的紅彤彤喜洋洋的年節購物環境等,身邊到處都是馬上就要過大年的那種氛圍。

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貼春聯,張燈結綵;鞭炮聲震耳欲聾,此起彼伏,從年三十一直綿延到正月十五;一家人一起團團圓圓吃個年夜飯,包著餃子看著春晚時,那種發自內心開懷大笑的喜悅心情;年後成群結隊走親訪友的那種親情等等,唉,現在想想都是滿滿的幸福感。。。。。。

那現在過年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不滿和吐槽呢?

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弄清楚到底什麼是“年味”?

現在為什麼都感覺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各玩各的,年味不再


據資深食品營銷專家段華剛分析認為,評判過年年味最基本的條件就是:

1、精神期盼;

2、一家人團聚在一起;

3、貼春聯、放鞭炮、吃餃子、看春晚、討壓歲錢、走親訪友拜大年

4、豐衣足食,不欠別人的錢

以上條件缺一不可,缺一項都是過年的缺憾。

我們來逐條分析:

1、精神期盼。過去我國長期處於物質匱乏的時代,缺衣少食,生活條件差,所以對過年有一種特別的期盼,特別是對於一些孩子。因為過年能吃到平時吃不到的好吃的,可以穿平時捨不得穿的新衣服,可以放鞭炮,還能收到可以壓歲錢,所以人們都盼著過年。如今吃得好、穿得好,平時和過年沒有什麼區別,自然沒人盼著過年。年味也許可以算是那個物質匱乏年代的特殊產物。

現在為什麼都感覺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2、一家人團聚在一起。隨著社會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細化,為了生活,很多人不得不到外地打工,這其中除了年輕人外,還有中年人甚至老年人,然後有一些還把孩子也接到城市裡生活、學習,有一些孩子只能留在家中,由爺爺奶奶照看,成為留守兒童。每當過年的時候,因為車票難買,有一些工作需要人值班,路途遙遠,沒有掙到錢等原因,導致一部分家人很難全部團圓,造成過年時的缺憾。

3、貼春聯、放鞭炮、吃餃子、看春晚、討壓歲錢、走親訪友拜大年。

現在春聯不用寫了,到處都能買到現成的,但是有了視覺,沒有了鞭炮隆隆爆炸聲的聽覺和刺激,肯定是一種很搭的缺失;

餃子是吃了,很多都是從超市買回來的成品,沒有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親手包著餃子,看著電視的那種氛圍了;

再說看春晚,現在手機已經成為標配,社交遠遠高於視頻功能。以前過年只能看電視,現在還有幾個看電視的?抱著手機的鑽進被窩專心的玩著手機,打麻將的利用過年的這幾天時間好好打幾圈,再好的電視節目也感覺索然無味。

討壓歲錢,咳咳,現在基本都改用微信紅包了,還有幾個有討到現金紅包的那種喜悅和感受?

現在為什麼都感覺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走親訪友,唉!說多了都是淚呀。大家都是集中那幾天回家,該相親的抓緊時間相親,該辦婚事的集中那幾天辦婚事,尤其一些住在城市裡的,來回又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馬上又要返程了,大家每天的時間都安排的滿滿的,哪裡還有時間和心情想著走親訪友啊,最多隻能用微信拜年了......

4、豐衣足食,不欠別人的錢。這條在現在的家庭就更難成立了。這些年雖然生活提高了,收入好像也比以前多了,但是大部分家庭都購買了房子,高房價把父母輩甚至爺爺奶奶的棺材本錢都拿出來支援下一代買房買車,結果呢?儲蓄沒有了,還欠銀行一大筆貸款,然後大家辛辛苦苦打工掙的錢基本被銀行拿走了大半,剩下的要養家,養孩子,生活指數嚴重下降,哪裡還能放下思想包袱找到過年的開心感覺呢?

其實,過年在傳統中國人的生活中既是一個交融情感的渠道,也是一種文化的儀式。真正改變這一切的是現代化。在現代科技和交通條件的影響下,人們不再完全依託家庭來從事學業、工作。因此,所謂“年味”變淡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傳統家庭文化元素的改變,由此引發了倫理和情感方式的變化。

從這個意義上講,“年味”是一種情感體驗,但也是一種社會文化。它不只屬於個體的感受,更是一代人的集體情緒,這就是“年味”變淡的話題能引起輿論場上不少人共鳴的原因所在。而且,很多人把“年味”狹義地理解為家庭生活與溫馨團聚,其實,過年的方式已經千變萬化,就像人們不再以收看春晚為唯一的娛樂方式,“年味”其實也有不同的變現方式。

現在為什麼都感覺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喝聚動果汁,過吉祥年

家裡的老人喜歡在嘮嘮叨叨中期盼兒女回家;中年人即使在春節假期中也很難不想起現實壓力和工作挑戰;年輕人往往在手機上聊天、吐槽乃至玩遊戲之際,不知不覺就度過了春節。不同代際對過年的理解是不同的,對此應該有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尊重每一代人的文化觀念和選擇。

不過,即便如此,如今在城市過年和農村過年的體驗也是很不同的。鄉土社會依然保留著較多的傳統風俗,而城市則更趨於現代化的過年方式。我們不能用簡單的好壞來評判它們,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表現方式,只要是符合人情倫理的,都是合理的、必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90後、00後對“年味”的新見解。這些消費主流人群沒有經歷厚重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薰陶,思想已經日趨多元化,年輕人對“年味”更看重真實的感受,對形式似乎不再格外重視。如果沒有老一輩的引領,他們甚至對過年無所謂,甚至還不如西方的一些諸如情人節、聖誕節那麼浪漫和儀式感,所以過不過年對於他們來說都是無所謂。

感慨沒有年味的主要是七零、八零和九零,他們是社會的中堅力量,經歷了複雜的時代變遷,所以感觸最深。曾經無憂無慮的孩子們都已經長大了,再也找不回小時候的記憶,也不可能和以前一樣去街道上放鞭炮、追逐打鬧,也沒有了曾經的無憂無慮,有的是人情冷暖和繁瑣的事務,有的是生活的快節奏和巨大的生活壓力,很多人反而有些不願意過年。

現在為什麼都感覺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時光荏苒歲月不饒人,如今雖然有酒有肉,但是年味已經不再,其實說到底還是青春易逝。當然也有很多人喜歡過年,尤其是一些比較成功的人士和老人,成功人士可以攀比炫耀,老人們則是期盼兒女們能回來團圓。當然,還有那些不遠千里往家趕的打工者,他們千里迢迢爬山涉水回到陌生又熟悉的故鄉,只為了和家人吃一頓團圓飯,過年是他們心裡最真摯的期盼。

祝祖國繁榮昌盛!祝各位朋友新年快樂,闔家幸福!

聚動中國,中國聚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