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世界觀》第二篇

第一篇我們梳理了有關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史的一些核心概念。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將繼續沿著上一篇的內容寫下去。

一、哲學的插曲

1.歸納推理的問題和困惑

大衛休謨第一次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我們的關於未來的任何推理都隱含了一個假設條件,那就是未來和過去一樣。例如:從古至今,太陽一直東昇西落,明天太陽也會東昇西落。其實這裡面應該加上一句話,那就是未來和過去一樣,所以,明天太陽也會東昇西落。

那麼是什麼使我們相信,未來和過去一樣呢?唯一的解釋就是,我們覺得今天和昨天很相似,昨天和前天很相似,以此類推。總結一下就是,我們經驗判斷認為未來和過去一樣。那同樣,套用關於未來腿短的模型,就是,我們認為未來和昨天很一樣,因為未來和昨天一樣,所以,我們認為未來和昨天一樣。這樣,原因和結論成了互證的循環。

以上就是有關歸納推理的問題和困惑。

2.可證偽性。

首先什麼是可證偽性。其實很簡單,就是這個理論具有證明錯誤的可能性。比如,你認為宇宙起源於大爆炸。當有大量證據證明宇宙並非起源於大爆炸時,你也願意接受宇宙大爆炸理論時錯誤的觀點。那麼你就認為這個理論具有可證偽性。反之,則認為是不可證偽的。

那麼有個核心問題就出來了。可證偽也好,不可證偽也好,均是自己主觀的意願。比如,我認為地球是球型的,我可以從天文、地理、甚至太空照片來證明。薩莉認為地球是平的,他的證據來源於經文。無論我怎麼給他提供證據,他都能繞過,並用經文來證明他的觀點是對的。而且他也明確表示,如果有有意義的證據證明他的觀點是錯誤的,那麼他願意接受地球是圓的。從我的角度來說,他是不可證偽的,從他角度來說,他認為他是可證偽的。

那麼這裡面的核心就是“有意義的證據”。你會發現,你所以為的有意義的證據是和你的世界觀緊密相連的。經文就是薩利的世界觀核心,如果他放棄這個核心,那麼他很容易修改整個世界觀拼圖,會重構自己的認知。

3.工具主義和現實主義

我們想從科學中得到什麼?總結下來就是預測和解釋。

我們是否需要理論來反應現實,就成了區分工具至於和現實主義的分水嶺。工具主義認為,科學理論就是用來預測和解釋,至於是否反應了現實無關緊要。現實主義者認為,科學理論不但要預測和解釋,還要反應現實。

通過以上的解釋,我們其實可以發現,可證偽性也好,工具主義也好,現實主義也好,其實都是我們對待科學理論的態度。並不少說科學理論本身具有這些特徵。

至此,我們對科學理論史和科學哲學史的部分概念進行了梳理,接下來我們要進入到科學史階段。

我讀《世界觀》第二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