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之鮮----春筍


暮春之鮮----春筍


暮春之鮮----春筍


暮春之鮮----春筍


暮春之鮮----春筍

春筍燜鱔魚

暮春之鮮----春筍

韭菜炒春筍(白筍)

暮春之鮮----春筍


暮春之鮮----春筍

雞婆筍炒肉

暮春之鮮----春筍

手撕雞婆筍

暮春之鮮----春筍


東坡居士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崇高,歲寒三友松竹梅,梅蘭竹菊四君子!

竹是氣節的象徵,而“幼竹”----筍,又是山珍美味,俺私下揣度,東坡居士作為美食大咖,不可居無竹,其實出生於大熊貓的主產地的他必懷有吃“”幼竹”----筍之念想。

湖湘竹林茂盛,可謂無處不竹,君山之斑竹,桃花江之竹海,耒陽之蔡倫竹海(蔡倫造紙術,主要的原材料就是竹子),瀏陽市張坊鎮製作竹紙已有千年歷史,在乾隆年間曾作為貢紙,稱為“古山貢紙”,主要作書畫用。可見,竹子既為人類提供了美味的食材,又是文化的載體的源泉。

竹筍入菜,可以全素,也可與肉類相伴,如酸菜炒筍,清炒筍子,冬筍炒臘肉。而細如手指的小筍,湘人稱之為雞婆筍,一般是切丁或手撕成條,或炒或蒸或涼拌,均是可口。為什麼叫雞婆筍,俺尚不知,在此求教知曉的盆友。

有次俺在朋友家蹭飯,有盤韭菜炒春筍,筍片特別的甜,俺連聲說好吃好吃,並對朋友說,從來沒有吃過這麼甜這麼好吃的春筍。朋友的母親笑著對我說,這是白筍,在鄉下老家專門去挖的,黃筍澀口,白筍才甜,很難挖到,你多吃點。

不時不食,意即不吃不到時令的食材,鮮嫩的筍子當季才吃。但人們為了滿足口腹之慾,想方設法來延長食材的生命,故而用加工等方式來延長,醃製,則有酸筍,蒸燻,則有幹筍或煙筍。比較有名的是廣西醃製的酸筍,搭配米粉最佳,到了桂林等城市的街頭巷尾,總有一陣陣酸臭味直入鼻息,那就是酸筍獨特之處,聞起來臭,吃起來鮮爽。湘人則以幹筍為榮,玉蘭片是經典,用鮮嫩的冬筍或春筍,經加工而成的乾製品,由於形狀和色澤很像玉蘭花的花瓣,故稱“玉蘭片”。

每年冬至到次年的清明是採收竹筍、加工玉蘭片的最好季節。把竹筍挖出,砍掉老蔸,然後將整理好的竹筍帶殼放入木甑內蒸。蒸好後取出陰乾,剝去外殼,再進行烘焙。即成烘乾的玉蘭片,可保存良久。食用時,將玉蘭片用水泡發,切片,燒肉或雞鴨,或燉湯。俺老家的全家福(雜燴),玉蘭片是不可或缺的,味美清香的玉蘭片融入蛋卷肉丸肉片豬肚豬肝墨魚的鮮味,令人回味!

而煙筍更是老家特色,將鮮嫩的竹筍剝去層層外殼後水煮,再用木炭文火焙烤至幹,熏製成黑褐色的筍乾,即是煙筍。可長久儲存,吃時,用水泡發洗淨,切成絲或塊,水煮或炒五花肉或臘肉,獨特的煙燻氤氳芳香,引得食指大動,爽脆嫩鮮,實乃人間美味矣!

有關筍的詩詞還比較多,摘其三首如下:

白居易的《食筍詩》

此處乃竹鄉,

春筍滿山谷;

山夫折盈把,

把來早市鬻。

李商隱的《初食筍呈座中》

嫩籜香苞初出林,

於陵論價重如金。

皇都陸海應無數,

忍剪凌雲一寸心。

朱熹的《筍脯》

南山春筍多,

萬里行枯臘,

不落盤餐中,

今知綠如簣。

白居易的食筍詩,寫的是採筍賣筍;李商隱則是以初出林的新筍為寓,諷勸當權者要愛惜人才,而不應橫加摧折;朱熹詩題筍脯即是加工的竹筍,蒸煮晾曬而成,理學大師似乎也在感喟,春筍如果不做成美味的筍脯,那一定是竹影婆娑,搖曳多姿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