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最大“颱風”,為何颳了350年?

在沿海城市居住的人們,一定對臺風有著深刻的認識,這是一種自然的天氣現象,其表現便是狂風暴雨,情況嚴重的時候,也可能會造成相當嚴重的財物損失。

值得一說的是,颱風和颶風都是同一種熱帶氣旋,只是它們發生地點不同,因此其叫法也不同。如果是發生在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其中包括南中國海以及東中國海的,便是稱作颱風。而如果是出現在在大西洋或者是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是被稱之為颶風。

人類最大“颱風”,為何颳了350年?

其意思也就是說,若是發現在美國一帶的話,便稱颶風。而如果發生在菲律賓、中國、日本一帶的話,則稱為颱風。還有就是,如果在南半球,又叫作旋風。雖然隨著發生地點、時間和叫法不同,但是其情況都是相似的。

據王存忠在《颱風名詞探源及其命名原則》一文中,提到了“颱風一詞的歷史沿革”,作者認為:在古代,人們把颱風叫颶風。而是到了明末清初時,才開始使用了“颱風”這一名稱,並作為寒潮大風或者非颱風性大風的統稱。

人類最大“颱風”,為何颳了350年?

需要清楚的是,颱風在危害人類環境的同時,也是在保護著人類。颱風給人類送來了一定的淡水資源,因此大大的緩解了全球水荒。一次不算太大的颱風,在其登陸時便可以帶來有30億噸降水。並且,颱風還能夠使得世界各地的冷熱保持相對均衡。就比如赤道地區氣候炎熱,若不是靠著颱風驅散這些熱量的話,熱帶就會更熱,而寒帶便會更冷,而溫帶也會從地球上消失。因此,可以說颱風太大太多不行,但沒有也是不行。

然而,相信很多人已經經歷過很多次的颱風了,特別是沿海城市的居民。有一個問題,那便是,在你的一生中,所遇到的最大最久的一個颱風究竟有多大呢?你可知道人類目前已知的最大“颱風”是是哪個呢?

人類最大“颱風”,為何颳了350年?

這個颱風竟然一刮就是350年,且風速極高,更讓人感到驚訝的是,這個颱風如今還沒有停止!聽到這裡,或許你會感到奇怪,沒聽說過哪個地方一直都在臺風肆虐啊。會這樣想也並不奇怪,因為一個颱風並不在地球,而是在木星上。

美國的宇航局曾經公佈了有關哈勃望遠鏡拍攝到木星大紅斑的照片。其照片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眼睛正在“盯著你”看。而這個眼睛就是木星大紅斑了,其內出現了一個黑圈,就猶如眼睛的瞳孔以及虹膜部分。而大紅斑中的黑色部分,最後說明其實是木星衛星的投影,由於在曝光期間剛好木星的一顆衛星進入了大紅斑附近,因此乍一看就像是人類的眼睛,所以大紅斑又被稱為“木星憤怒之眼”。

人類最大“颱風”,為何颳了350年?

那麼這個大紅斑究竟是什麼來頭呢?

木星大紅斑是木星表面的一個特徵性標誌,同時也是木星上最大的風暴氣旋,也就是個颱風。其長約有25000千米,其上下跨度為12000千米。每6個地球日便按逆時針方向旋轉一週,並經常捲起高達8千米的雲塔。自從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此,大紅斑至少已存在200到350年。雖然它已經改變了顏色和形狀,但卻從來沒有完全消失過。

數百年來,嚮往宇宙的科學家們對木星大紅斑進行了無數次的觀測。

而首位看見大紅斑的人,可能是羅伯特·虎克,他曾在1664年描述木星上的這個斑點。等到了1665年,法國的天文學家發現了在木星有一條大紅斑,並把它繪製成圖,最後終於引起了國際天文學界的注意。此後,這條大紅斑在可見光的波段下,斷斷續續的被科學家觀測著。但是,對於大紅斑的瞭解卻並不深入。

人類最大“颱風”,為何颳了350年?

如今,據瞭解,木星“大紅斑”是由氨以及甲烷氣體雲所構成的巨大漩渦。在過去,大紅斑曾達到三個地球並排排列的寬度。但是,如今卻已縮小到直徑約12700千米,約一個地球更寬一些。

有研究者稱,這是周圍的小漩渦相互作用,而導致其內部構造所改變造成的。而有業餘天文愛好者的觀測也表明,“大紅斑”的縮小速度也正在加快。

對於為何這個大紅斑能夠颳了那麼多年,哈佛大學以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木了星大紅斑的形成和能量補充機制,他們認為在垂直方向上的能量補充非常重要,是大紅斑不消失的原因。

參考資料:《颱風名詞探源及其命名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