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吸血”史:長達2000年的時間,人類都覺得血液是治病良藥

2000年前的古羅馬,百科全書式的作家老普林尼,寫下了這麼一句話:“癲癇患者如飢似渴地痛飲角鬥士的血液,就彷彿是在喝下生命。”

人類“吸血”史:長達2000年的時間,人類都覺得血液是治病良藥

電影裡的角鬥士

電影裡的吸血鬼雖然不存在,但是吸血和永生不老的情節設定,早就烙印於人類的腦海之中了。我們無從得知最早的“吸血者”源自何時何地,但一定早於公元一世紀老普林尼生活的時代。

現代研究者認為,早期人類在狩獵或者部落戰爭時,看到受傷者流血而死,會很自然的聯想到“血液”是人類生命的力量源泉。一個人血液流失殆盡,就只能死亡。同樣的,如果能飲用勇敢者的血液,也會讓自己得到“勇氣”。

所以到了老普林尼生活的時代,雖然沒有人能證明血液真的有療效,但“吸血”可以治病已經成了一種常識。那些生病的人,或者被認為有些怯懦的人,會努力得到角鬥士的血液,試圖通過飲用它獲得力量。

所以,角鬥場的負責人,會把角鬥士的血液賣出去。英國人制作的《糟糕歷史大電影:臭屁的羅馬人》,雖然想盡辦法調侃歷史,但也忠實的還原了一些羅馬人的生活細節:可能因為血液太過於稀少,羅馬人還專門收集角鬥士流下的汗水,賣給那些需要“勇氣”的人。

其實,早在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著名的醫學家希波克拉底就為血液的重要作用打下了理論基礎。

貫穿歐洲上千年的醫學理論基礎,就是希波克拉底提出的“體液學說”。他認為人體是由血液、粘液、黃膽汁、黑膽汁四種體液組成的,它們在人體中比例不同,影響著人的性格、情緒和健康。所以,治病就是要想辦法調整四種體液的比例。


這種體液學說影響著整個古羅馬時代,一直延續到了中世紀。

人類“吸血”史:長達2000年的時間,人類都覺得血液是治病良藥

中世紀放血療法

現代的歐洲歷史研究者幾乎都承認,中世紀的歐洲醫學沒有進步,某種意義上是退步了。人們依然相信血液可以治病,並且更加瘋狂了。

15世紀的時候,意大利學者馬爾西利奧·費奇諾告訴人們,如果一個老年人想要恢復活力,他們可以吸食年輕人的血液,而且最好的新鮮的,“像水蛭一樣,從剛剛割開的左臂靜脈吸食1-2盎司血液。”這顯然是貴族老爺們才能享受的待遇,馬爾西利奧還貼心的提醒,如果覺得直接吸血無法接受的話,“(可以)把血加糖煮熟,或是讓血液和糖混合,用熱水適度蒸餾後再飲用。”

據傳說,教皇英諾森八世也相信吸血的作用。1492年,61歲的英諾森八世生了重病,奄奄一息。他的醫生買了三個孩子,從他們體內放出了大量的血,試圖挽救英諾森八世的生命。結果沒有成功,三個孩子也因為失血過多而死去了。


中世紀的歐洲,“放血療法”可以治病,“吸血療法”同樣可以治病。而歐洲人即便熬過了“黑暗的中世紀”,對吸血能治病依然深信不疑。

人類“吸血”史:長達2000年的時間,人類都覺得血液是治病良藥

很多病人都會圍觀斬首

無法得到角鬥士的血液,那刑場上的犯人,自然成了病人們的“福音”。一旦有犯人要被斬首,很多病人就會蜂擁而至,想辦法獲取血液。1668年,一個名叫愛德華·布朗的英國人記錄了他在刑場上看到的一幕:“一個人手裡拿著一個罐子,向著屍體飛奔而去。他用罐子裝滿從屍體脖子中噴射出的血液,隨即一飲而盡。”

那些沒有擠到跟前的病人,會用地上殘留的血液將手帕浸溼,用來治病。

你可能會覺得,那文藝復興之後的,工業革命之後的歐洲人,一定不會再這麼幹了吧。翻開《企鵝歐洲史》,其中有一段1858年,德國漢諾威的一次斬首行刑,一位前去觀看的解剖學家記錄的場景:“幾個行刑助手用一個皮兜子兜住犯人的下巴,一人拽住皮兜子,使勁把犯人的頭往後拉。劊子手從披風裡抽出一把刀刃鋒利、裝飾講究的執法大刀……雙臂揮刀向犯人的頭上砍去,轉瞬間犯人身首異處。劊子手刀法乾淨利索,一刀砍斷了脖子……幾個癲癇病患者等在斷頭臺的一側……行刑手用杯子盛上犯人流出的冒著血泡的血,遞給患者,患者接過杯子一飲而盡。”

所以,病人們(尤其是癲癇病患者)一直都是靠血液作為特效藥的,這種認識持續到了十九世紀,確實讓人驚訝。


當然,直接吸血畢竟有些“殘忍”,並非所有人都能承受的。所以,人們也會以別的方式利用血液。

人類“吸血”史:長達2000年的時間,人類都覺得血液是治病良藥

巴托里伯爵夫人

歷史上著名的“女吸血鬼”巴托里伯爵夫人,是17世紀匈牙利的貴族。她為了“美容養顏”,殘害了五百多名少女,用她們的血液沐浴,希望能夠保持青春。

同樣是17世紀,一位方濟會藥劑師保留的配方,也提到了血液的另一種用法:首先讓血液幹至粘稠狀。然後切成薄片,將水分瀝出。再用刀在爐子上攪拌血液,成為糊狀。最後用細密的篩子將其過濾,然後封在玻璃罐中。

雖然沒有提到服用方法,但我們大致可以想象,也許像果醬一樣抹在麵包上吃下去吧。

當然,大概同時期的中國,血液也是藥物之一。明代醫者吳球所著的《諸證辯疑》中,有這樣的記載:“吐血不止∶就用吐出血塊,炒黑為末。每服三分,以麥門冬湯調服。蓋血不歸元,則積而上逆;以血導血歸元,則止矣。”

而更早的,宋代太醫院所編著的《聖濟總錄》中,也有一個人血的方子,專門治“鼻血不止”:“用白紙一張,接衄血令滿,於燈上燒灰,作一服,新汲水下。勿用病患知。”

可見中醫當中,是“以血攻血”,吐血不止就把吐出來的血處理一下吃了,鼻血不止就把鼻血處理一下吃了……


當然,說到“吸血”,人們自然而言的想到了吸血鬼。

人類“吸血”史:長達2000年的時間,人類都覺得血液是治病良藥

電影中的吸血鬼

這種並不存在的特殊怪物,在影視劇裡越來越受歡迎。現實當中,很多研究者認為,早期被認為是“吸血鬼”的人,很可能是卟啉症患者——他們需要血液緩解自己的症狀。

卟啉症就是人體在合成血紅素的過程中,因為酶異常而合成受阻,從而使卟啉在人體內大量累積,造成細胞損傷。得了這種病的人害怕陽光,他們很可能會服食血液讓自己感覺舒服一些。所以某種意義上說,血液確實有治病的功效。

漫漫歷史長河中,人類並不知道血液的真實作用,僅僅依靠“傳統”和“精神力量”就讓其成為了靈丹妙藥,也是讓人感慨。

現代醫學讓我們獲益匪淺,不會再使用那些荒唐的治療方法。19世紀末,醫學家們開始認真探索“輸血”這種更科學的療法。從此之後,人類終於掌握了血液“治病”的秘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輸血”開始挽救無數人的生命——這種另類的“吸血”方式,才真正開始造福人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