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東巡與徐福東渡日本的路線研究

徐福東渡的成功,可以說與出海起始點及黃海黑潮的流向有著決定性的關係。筆者經過多年研究,排除了各種不可能的因素之後,得出了最新的結論。這裡就秦始皇東巡目的地、徐福出海口及黃海黑潮的流向等問題作一系統的闡述。

秦始皇東巡與徐福東渡日本的路線研究


關於秦始皇東巡的目的地


秦始皇於二十六年初(公元221年)並天下。第二年出巡隴西、北地和雞頭山等地。第三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東巡,上鄒澤山、泰山,然後經山東北部的平原向東。《史記》謂之"過黃、錘,窮成山,登之罘(音fu,二聲)…南登琅琊,大樂之,留三月"。這是秦始皇第一次東巡。


第一次東巡的路線在現在的山東境內,先到黃這個地方(現在山東黃縣),再到錘這個地方(現在的煙臺),接著到成山(煙臺東邊的膠東半島成山市),又到之罘(現在煙臺北邊海里有個小山叫芝罘)。。。然後調轉方向向南,登琅琊,很開心,住了三個月。

秦始皇東巡與徐福東渡日本的路線研究


通過翻譯,你會發現有點不對勁。一路往東的秦始皇既然從煙臺向東到了成山,為啥又回頭返回煙臺,還登山煙臺北邊海里的一個很小很小的小山,奇怪的路線啊。另外要注意"窮成山"中的"窮"字,可以理解成"最終到達成山",既然司馬遷寫最終到達成山,在語境中表示向東的路線結束了,為何又返回煙臺呢?這個疑點最合理的解釋是芝罘不在煙臺,不是現在的海中小山,而是在成山以南的某個地方。

秦始皇東巡與徐福東渡日本的路線研究


秦始皇第二次東巡是在秦王政二十九年,《史記》說"始皇東遊,至陽武搏浪沙…逮於海隅,遂登之罘…琅琊,道上黨人"。這次東巡又到了之罘,從路線上看,陽武在鄭州和開封北邊一點的黃河岸邊。"逮"是直接的意思,說明秦始皇這次是沿著黃河向東直接到"海隅"的,大概和現在隴海鐵路向東的路線基本一致,也就是說之罘顯然也是在這條路線的正東方向。

秦始皇東巡與徐福東渡日本的路線研究


秦始皇在這裡的之罘可以向北"遂之琅琊",這裡的"遂"含有"就近"和"順便"的意思,說明之罘是在琅琊之南,相聚很近。換言之,如果秦始皇從開封北邊一點的陽武折向東北到煙臺的之罘,再折向東南到琅琊,再折向西北的上黨,這個近似8字型的交叉路線與情理不符,而且與"遂"字矛盾。


第三次東巡是秦王政三十二年,這一次是從水路北抵碣石(後來改叫秦皇島),然後從北路返回。


第四次東巡是秦王政三十五年,看來秦始皇挺愛東巡看海的,三年前剛剛去過海邊。《史記》裡寫道"除道九原,抵雲陽....於是立石東海上,朐(音qu,二聲)界中,以為秦東門"。"雲陽"在鎮江附近,"朐"是朐縣(現在的連雲港市海州區錦屏山一帶,三國裡面的靡竺和蘼方就是朐縣人)。這次東巡,秦始皇到了鎮江附近,2000多年前,鎮江離海很近,然後秦始皇折向北,到朐縣,這裡出現的朐縣正好是"海隅",在海邊上的朐縣海邊上立了一塊巨石,作為秦帝國東大門。

秦始皇東巡與徐福東渡日本的路線研究

秦始皇東巡與徐福東渡日本的路線研究


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是秦王政三十七年,"始皇出遊…還過吳,從江乘渡,並海上,北至琅琊…乃令入海者齎魚,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琅琊北至榮成山,弗見。還至之罘,見魚,射殺一魚,遂並海西"。這段話說得很清楚,就是秦始皇從海上向北航行,到了最北邊的榮成山,因不見大魚(應該是現在的鯨),然後回"還"至之罘。這個"還"字說明之罘是在成山南,而不在成山北之煙臺。特別是秦始皇在之罘射殺巨魚之後的"遂並海西",這個"遂"字說明是就近從海西登陸的。"海西"就 是海西縣,是為今連雲港市灌雲縣和灌南縣在秦漢時的故名。之罘山的位置顯然也應在這一帶,查連雲港市灌雲縣版圖,在東部近海處確有一山,名叫"罘山",千百年來此山一直位於茫茫大海之中,直到明初才與大陸相接。明《隆慶海州志》記載:"罘山,去州治東五十里,舊志雲:秦始皇浮海而還,見巨魚射殺於此"。這個"還"字也道出了秦始皇自琅琊北去榮成後,又回航抵之罘的方位,說明秦始皇在海西縣之罘山射魚的事早就載入了地方史冊。


關於徐福出海口問題


依據《史記》始皇二十八年記載,秦始皇是在琅琊接到"齊人徐市等上書"的"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通福)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琅琊位於今山東的東南部海邊,在膠南沿海的中部,從近年在連雲港市東連島發現的西漢界碑看,琅琊郡的南界即在連雲港市的連島,贛榆縣及徐福村都在這一線以北的古齊國琅琊郡,即今日照市境內,因此稱徐福是"齊人"或是"琅琊"人是情理之中的。


《雲笈七箋》謂徐福"率樓船入海"。樓船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到秦漢時已經發展成為國家水上主力戰艦,據《史記嚴安傳》載,秦始皇時已派大將率樓船艦隊去攻打越國,樓船體大無帆,主要用棹划水前進。 《史記平淮書》說"治樓船,高十餘丈,旗加其上,甚壯。"秦始皇"從江乘渡,還過吳,並海上,北至琅琊"時,很可能乘坐的就是這種船。漢武帝在乘坐樓船時還作過一篇《葉秋風賦》,說:"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徐福東渡遠洋,風濤險惡,乘坐其它船是很難鎮住大洋波濤的。故乘樓船遠航是必然之中的事,但是琅琊山所在的膠東半島幾乎全部都是基岩性海岸,除萊河口外無入海河口可供建造樓船和作為出海用的港灣,因此徐福在他的家鄉贛榆縣所的多條平原性河流入海口內建造樓船以及出海的可能性最大。有資料顯示和現場查看,在贛榆縣的柘汪鄉大、小王坊一帶,發現過大量造船用的堆木,碳14測定為2000多年前的實物,這與當年徐福的造船時代相當。應該說這是徐福當年的造船遺木是能夠成立的。


關於太平洋暖流與季風問題


中國人遠航早已有之,比徐福更早的還有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中所載的"夫流海者,行之旬月遙。見似人者而喜矣,及期年也,見其所嘗見物於中國者而喜矣。夫去之茲久,而思人滋深予!"。這說明早在戰國以前,我國人就有成年累月在海上航行的經驗。"流海"就是順流而浮海,徐福顯然也是運用這樣方式遠渡重洋的,"流海"條件是必須要有順水的海流,再加以順風和劃漿前進,就有可能達到勝利的彼岸。但若遇逆水、頂風就很難前進了,這就是說徐福率樓船出海,其先決條件就是要在順水、順風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實現。


根據海洋流況,從古到今,太平洋因地球自轉作用確有一股強大的環流在作順時針旋轉。即從南赤道線向西北,環流經我國東海,再北上經日本東海岸向白令海和阿拉斯加灣流去,然後再拐向南,沿美國西海岸回到南赤道附近。該海流在到達我國東海南部時,就有一支強的支流因慣性作用而衝向黃海北部。此流寬度能達到185公里,速度每日可達50-150公里,由於從南赤道大洋流來海水所攜熱量較高,清澈透明,從空中下看呈黑色,故稱之為"黑潮",也稱太平洋暖流。

秦始皇東巡與徐福東渡日本的路線研究

中國近海洋流圖(部分月份)

黑潮暖流在到達黃海中部時,一般向岸邊推進,在山東半島南側及江蘇北部沿岸形成南轉的迴流區。但在山東半島岬角處,則以更加強大的流速從膠、遼海峽推進渤海,同時朝鮮半島西海岸形成順岸迴流區,蘇北與朝鮮西海岸兩大回流區都位於北緯34度附近,一般在每年八月形成對流,從而成為各自進入"黑潮"的主流道。


從氣候上看,我國沿海基本上都受到季風影響。山東半島和江蘇沿海每年一月份以北、西北及東北風為主導風向,頻率分別為20%、30%和20%。但山東半島與江蘇還有不同,即山東半島以北和東北向風為主,頻率都是20%。江蘇中南部則以西北風為主,頻率30%。七月份兩省均受東南風控制,風頻在30%到40%之間;十月份山東半島以南多為東南到西南向的旋轉風,頻率都在20%左右。江蘇則以北、東和東北向風為主,頻率都在10%到20%間。


對徐福東渡線路與海況的分析


根據上述海流和季風狀況,推測徐福乘樓船出海肯定以"流海"為主,就是順海流方向飄去,必要時加以劃漿前進。其"流海"的路線有以下幾條:


一是從山東黃縣一帶出海,出海時面臨迎頭而來的黑潮主流衝進渤海。這時樓船必然被反推進渤海以內,如沒有風帆是難以航出膠、遼海峽的。再從風向上看,一月份該地均以北和東北向風為主,徐福乘樓船出海後若是北風,船被壓在岸邊無法離岸;而岸邊又多為基岩和礁石,又受渤海流冰影響,故出海條件不具備。若利用東北風向出海,則為頂風逆水,樓船更難前進,如果選擇七月份出海,這時以南風為主,在靠近岸邊處又多呈東北向的迴旋風,樓船被壓在岸邊亦無法啟船;即使離岸後進入中流,由於是逆水和偏風,樓船亦將向西北方向的錦州一帶隨流飄去,不能出航。若是選擇十月份出海,這時因繞半島的旋轉風為主,山東北側又受寒潮影響,當以西北向的風力較大,故樓船在此時的順風逆水條件下有可能出得海峽,但由於順風逆水容易推起巨浪,樓船出海險象環生,即使出得海峽,風向還將出現不規則變化,這時的樓船仍有很大可能被黑潮主流推回峽口。因此,徐福乘樓船從山東北側出海,一年四季都不具備出航條件。


第二條是從連雲港市贛榆縣的柘汪、青口一帶出海向北行。這條線路如果時間如選在二月,則向北沿山東南海岸向朝鮮轉航,此路會受到沿岸向南的逆流頂回,加之東北風的迎頭壓制,樓船無法飄流出海。

第三條仍是二月,從贛榆的柘汪、青口一帶出海向南行。可順風沿著岸流飄到江蘇中南部,再沿著東轉的迴轉流進入北向的黑潮主流,然後斜插過主流,進入日本九州南部的太平洋環流中,並隨太平洋環流經大隅海峽進入日本的東海岸登陸,應該說這是一條比較可行的路線。

第四條也是在贛榆,時間是七月份,出海向北行。這時可受東南風推送,在順風順水的條件下,從山東半島海岸向北朝鮮轉航,再經朝鮮南海岸的迴流區順水飄過對馬海峽抵達日本,此路也是可行的。

第五條是在贛榆十月份向北行。這是一條很困難的路線。因為十月份出海,會遇到常見的北和東北向風頂託,這時在逆風順水作用下往往會在海面上出現狂濤巨浪,不易航行, 特別是樓船體大,逆風行船比較困難,故不可能出海。

第六條是十月份向南行。這時的樓船在近岸南流的推送下,沿江蘇中部的31度緯線進入折流區域,折流後的樓船可隨流東行,此處在十月份前後一般以北風為主,故樓船當有北向的偏順風可行,船抵黑潮主流區時可轉東北,斜跨黑潮進入九州南,再隨太平洋環流經大隅海峽飄向日本的東海岸。

由此可見,在上述六條出海線路當中,只有第三、第四和第六條線路才有可能。而這三條線路都集中在連雲港市,至於連雲港市向南,那就更沒有可能了,因為連雲港向南全部都是淤泥質海灘,淺灘和輻射沙洲伸向很遠的海中,樓船無法出海,也無法進出,即使有較大的河流入海口,但因黑潮及順岸迴流的壓制,樓船不僅無法出海,即使出海後也會被壓向岸邊擱淺而出不去,再就是到長江出海了,但歷史上並沒有徐福從長江出海的記載。


對徐福東渡線路與海流的綁定


依據以上分析,徐福東渡當有二月份向南,七月份向北,十月份向南,三條線路可行。出海地點只能選在海州灣內。順便提一下,有人認為《列子》所述的五神山是在渤海中,由此認為徐福東渡就在渤海沿岸,這是不能成立的。因為《列子》說五神山中有兩山飄流到北極去了,而渤海是我國的一個內海,根本不連接北極。因此這五神山所在的渤海顯然不在現在的渤海之內。查我國唐代的渤海國在東北的朝鮮以北,那裡面臨日本海,向北可通白令海到北極,唐代在此設立渤海國,可能有其遠古地名的延續根源,故秦漢以前的那一帶日本海很可能就叫渤海。


但徐福去日本前所言的"海上三神山"肯定不會是在那裡的渤海內,徐福也不會跑到朝鮮以北的日本海去東渡日本。所以這個三神山理應是在東方對面的大海中。特別是徐福受大 鮫魚(是現在的鯨)所苦不能出海時,秦始皇於三十七年十一月親自為徐福射魚,掃清道路,其射魚區域北至榮成山,南到海西縣,這也是秦朝的正東方向,秦始皇將朐縣設立為秦東門正是在這段區域的正中位置,說明這裡是大秦帝國的正東方向無疑。徐福顯然是從這一帶海域東渡的,其方向當是指向正東對面的海中"三神山"。

徐福帶國人,受皇命,走時聲震天下,名聞海內,這樣的隆重出國,理應從國門或是家鄉徐福村一帶啟航才是情理之中的事。特別是贛榆徐福村的發現以及附近所出的造船遺木、古船碇石等,這些都可證明這裡是徐福的出海口。


至於這裡有無大的港口問題,可從始皇"還過吳,北至琅琊",又在"之罘,得射一魚,遂並海西"獲知,這一帶北自琅琊,南到海西,樓船均可抵岸。特別是秦始皇將這裡立為秦東門,門外就是大海,沒有海路,門者何立?可見門下當是海路之起點港口無疑。我們從《太平廣記》中還可得知,唐代時日本國曾來過十條大船,每船載有珍貨數百萬,船上載有日本國使,國使又身帶日本國信,可知這裡至少到唐代還是國家重要的東大門。因為國使來朝理應走國門而進。因此,這裡既然是我國的海上國門,如果沒有大港作為依託也是不能成立的,故連雲港市自秦、漢至唐直到現在一直是我國重要的東方門戶。


從目前所能獲得的資料看,山東半島以南海岸多有徐福的故事傳說,而北朝鮮西部海岸和遼東半島之間,幾乎沒有此類傳說,到了南朝鮮的濟洲島和日本的九州,相關傳說又現了。這說明,徐福走的是南路,應該成立的可能是:三千童男女從河北運來,沿山東北部到東南海岸陸續登船,於二月份從海上陸續南運到贛榆集中,最後在三十七年十月或者十一月從海州灣內集中出海。出海後在黑潮迴流的南向推託下,向南漂流到江蘇中部的黑潮折流區,然後隨流東行,這時有北風為動力,使樓船在偏順風推行下,抵達黑潮主流區,然後再轉向東北,斜跨過黑潮,進入濟州南海域及大隅海峽,再順黑潮支流飄向日本的東海岸。可以說,這是最有成功希望的徐福東渡路線,也是沿途擁有實物證明和可以肯定的東渡線路。


關於徐福東渡的地點之爭


山東煙臺的龍口市,因秦始皇東巡來過此地,加上海中一個小山名"芝罘",多年來一直標榜此地是真正的徐福東渡之地。當地還建設有各種相關的廣場、雕塑等。也曾經邀請專家論證,其中言之泛泛,因不足為據,再此不再摘引。江蘇連雲港作為徐福故鄉以及東渡日本的起點,同樣有很多專家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是日本歷史學界大部分學者傾向於徐福從連雲港出發的觀點。

秦始皇東巡與徐福東渡日本的路線研究


日本前首相羽田孜,他多次公開稱自己是中國人徐福後代,他說他的姓氏羽田,日文發音就是中國的"秦",而他家中一直保存著一個祖傳寶貝,就是祖先留下的一塊匾額,名曰:秦陽館。2002年6月,67歲的羽田孜訪問中國,特意到江蘇連雲港的徐福故里贛榆拜祖尋根。

秦始皇東巡與徐福東渡日本的路線研究


司馬遷關於徐福的結局描述透露的關鍵問題


本文到這裡基本結束了,但是徐福到了日本的結局,司馬遷在《史記》裡面也是有記錄的。《史記》說徐福"至平原廣澤,止王不歸"。就是說徐福最終到了平原廣澤這個地方,停下並且自立為王,不回來了。這段話透露了兩個關鍵問題:


疑問2個:

如果平原廣澤在日本,徐福自立為王,會不會是第一代天皇呢?

既然徐福"止王不歸",那麼徐福的結局司馬遷是咋知道的呢?


如果您感興趣,這兩個問題可以留言發表您的看法。


此外,據野史傳聞秦始皇得知徐福自立為王不回來後,惱羞成怒,抓了很多像徐福一樣的方士,挖坑活埋了,被傳為"焚書坑儒"。

秦始皇東巡與徐福東渡日本的路線研究

本文地名位置來自《中國史稿地圖集/秦統一全圖(局部)》

喜歡的可以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