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东巡与徐福东渡日本的路线研究

徐福东渡的成功,可以说与出海起始点及黄海黑潮的流向有着决定性的关系。笔者经过多年研究,排除了各种不可能的因素之后,得出了最新的结论。这里就秦始皇东巡目的地、徐福出海口及黄海黑潮的流向等问题作一系统的阐述。

秦始皇东巡与徐福东渡日本的路线研究


关于秦始皇东巡的目的地


秦始皇于二十六年初(公元221年)并天下。第二年出巡陇西、北地和鸡头山等地。第三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上邹泽山、泰山,然后经山东北部的平原向东。《史记》谓之"过黄、锤,穷成山,登之罘(音fu,二声)…南登琅琊,大乐之,留三月"。这是秦始皇第一次东巡。


第一次东巡的路线在现在的山东境内,先到黄这个地方(现在山东黄县),再到锤这个地方(现在的烟台),接着到成山(烟台东边的胶东半岛成山市),又到之罘(现在烟台北边海里有个小山叫芝罘)。。。然后调转方向向南,登琅琊,很开心,住了三个月。

秦始皇东巡与徐福东渡日本的路线研究


通过翻译,你会发现有点不对劲。一路往东的秦始皇既然从烟台向东到了成山,为啥又回头返回烟台,还登山烟台北边海里的一个很小很小的小山,奇怪的路线啊。另外要注意"穷成山"中的"穷"字,可以理解成"最终到达成山",既然司马迁写最终到达成山,在语境中表示向东的路线结束了,为何又返回烟台呢?这个疑点最合理的解释是芝罘不在烟台,不是现在的海中小山,而是在成山以南的某个地方。

秦始皇东巡与徐福东渡日本的路线研究


秦始皇第二次东巡是在秦王政二十九年,《史记》说"始皇东游,至阳武搏浪沙…逮于海隅,遂登之罘…琅琊,道上党人"。这次东巡又到了之罘,从路线上看,阳武在郑州和开封北边一点的黄河岸边。"逮"是直接的意思,说明秦始皇这次是沿着黄河向东直接到"海隅"的,大概和现在陇海铁路向东的路线基本一致,也就是说之罘显然也是在这条路线的正东方向。

秦始皇东巡与徐福东渡日本的路线研究


秦始皇在这里的之罘可以向北"遂之琅琊",这里的"遂"含有"就近"和"顺便"的意思,说明之罘是在琅琊之南,相聚很近。换言之,如果秦始皇从开封北边一点的阳武折向东北到烟台的之罘,再折向东南到琅琊,再折向西北的上党,这个近似8字型的交叉路线与情理不符,而且与"遂"字矛盾。


第三次东巡是秦王政三十二年,这一次是从水路北抵碣石(后来改叫秦皇岛),然后从北路返回。


第四次东巡是秦王政三十五年,看来秦始皇挺爱东巡看海的,三年前刚刚去过海边。《史记》里写道"除道九原,抵云阳....于是立石东海上,朐(音qu,二声)界中,以为秦东门"。"云阳"在镇江附近,"朐"是朐县(现在的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山一带,三国里面的靡竺和蘼方就是朐县人)。这次东巡,秦始皇到了镇江附近,2000多年前,镇江离海很近,然后秦始皇折向北,到朐县,这里出现的朐县正好是"海隅",在海边上的朐县海边上立了一块巨石,作为秦帝国东大门。

秦始皇东巡与徐福东渡日本的路线研究

秦始皇东巡与徐福东渡日本的路线研究


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是秦王政三十七年,"始皇出游…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琊…乃令入海者赍鱼,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琊北至荣成山,弗见。还至之罘,见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这段话说得很清楚,就是秦始皇从海上向北航行,到了最北边的荣成山,因不见大鱼(应该是现在的鲸),然后回"还"至之罘。这个"还"字说明之罘是在成山南,而不在成山北之烟台。特别是秦始皇在之罘射杀巨鱼之后的"遂并海西",这个"遂"字说明是就近从海西登陆的。"海西"就 是海西县,是为今连云港市灌云县和灌南县在秦汉时的故名。之罘山的位置显然也应在这一带,查连云港市灌云县版图,在东部近海处确有一山,名叫"罘山",千百年来此山一直位于茫茫大海之中,直到明初才与大陆相接。明《隆庆海州志》记载:"罘山,去州治东五十里,旧志云:秦始皇浮海而还,见巨鱼射杀于此"。这个"还"字也道出了秦始皇自琅琊北去荣成后,又回航抵之罘的方位,说明秦始皇在海西县之罘山射鱼的事早就载入了地方史册。


关于徐福出海口问题


依据《史记》始皇二十八年记载,秦始皇是在琅琊接到"齐人徐市等上书"的"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通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琅琊位于今山东的东南部海边,在胶南沿海的中部,从近年在连云港市东连岛发现的西汉界碑看,琅琊郡的南界即在连云港市的连岛,赣榆县及徐福村都在这一线以北的古齐国琅琊郡,即今日照市境内,因此称徐福是"齐人"或是"琅琊"人是情理之中的。


《云笈七笺》谓徐福"率楼船入海"。楼船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时已经发展成为国家水上主力战舰,据《史记严安传》载,秦始皇时已派大将率楼船舰队去攻打越国,楼船体大无帆,主要用棹划水前进。 《史记平淮书》说"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加其上,甚壮。"秦始皇"从江乘渡,还过吴,并海上,北至琅琊"时,很可能乘坐的就是这种船。汉武帝在乘坐楼船时还作过一篇《叶秋风赋》,说:"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徐福东渡远洋,风涛险恶,乘坐其它船是很难镇住大洋波涛的。故乘楼船远航是必然之中的事,但是琅琊山所在的胶东半岛几乎全部都是基岩性海岸,除莱河口外无入海河口可供建造楼船和作为出海用的港湾,因此徐福在他的家乡赣榆县所的多条平原性河流入海口内建造楼船以及出海的可能性最大。有资料显示和现场查看,在赣榆县的柘汪乡大、小王坊一带,发现过大量造船用的堆木,碳14测定为2000多年前的实物,这与当年徐福的造船时代相当。应该说这是徐福当年的造船遗木是能够成立的。


关于太平洋暖流与季风问题


中国人远航早已有之,比徐福更早的还有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所载的"夫流海者,行之旬月遥。见似人者而喜矣,及期年也,见其所尝见物于中国者而喜矣。夫去之兹久,而思人滋深予!"。这说明早在战国以前,我国人就有成年累月在海上航行的经验。"流海"就是顺流而浮海,徐福显然也是运用这样方式远渡重洋的,"流海"条件是必须要有顺水的海流,再加以顺风和划浆前进,就有可能达到胜利的彼岸。但若遇逆水、顶风就很难前进了,这就是说徐福率楼船出海,其先决条件就是要在顺水、顺风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


根据海洋流况,从古到今,太平洋因地球自转作用确有一股强大的环流在作顺时针旋转。即从南赤道线向西北,环流经我国东海,再北上经日本东海岸向白令海和阿拉斯加湾流去,然后再拐向南,沿美国西海岸回到南赤道附近。该海流在到达我国东海南部时,就有一支强的支流因惯性作用而冲向黄海北部。此流宽度能达到185公里,速度每日可达50-150公里,由于从南赤道大洋流来海水所携热量较高,清澈透明,从空中下看呈黑色,故称之为"黑潮",也称太平洋暖流。

秦始皇东巡与徐福东渡日本的路线研究

中国近海洋流图(部分月份)

黑潮暖流在到达黄海中部时,一般向岸边推进,在山东半岛南侧及江苏北部沿岸形成南转的回流区。但在山东半岛岬角处,则以更加强大的流速从胶、辽海峡推进渤海,同时朝鲜半岛西海岸形成顺岸回流区,苏北与朝鲜西海岸两大回流区都位于北纬34度附近,一般在每年八月形成对流,从而成为各自进入"黑潮"的主流道。


从气候上看,我国沿海基本上都受到季风影响。山东半岛和江苏沿海每年一月份以北、西北及东北风为主导风向,频率分别为20%、30%和20%。但山东半岛与江苏还有不同,即山东半岛以北和东北向风为主,频率都是20%。江苏中南部则以西北风为主,频率30%。七月份两省均受东南风控制,风频在30%到40%之间;十月份山东半岛以南多为东南到西南向的旋转风,频率都在20%左右。江苏则以北、东和东北向风为主,频率都在10%到20%间。


对徐福东渡线路与海况的分析


根据上述海流和季风状况,推测徐福乘楼船出海肯定以"流海"为主,就是顺海流方向飘去,必要时加以划浆前进。其"流海"的路线有以下几条:


一是从山东黄县一带出海,出海时面临迎头而来的黑潮主流冲进渤海。这时楼船必然被反推进渤海以内,如没有风帆是难以航出胶、辽海峡的。再从风向上看,一月份该地均以北和东北向风为主,徐福乘楼船出海后若是北风,船被压在岸边无法离岸;而岸边又多为基岩和礁石,又受渤海流冰影响,故出海条件不具备。若利用东北风向出海,则为顶风逆水,楼船更难前进,如果选择七月份出海,这时以南风为主,在靠近岸边处又多呈东北向的回旋风,楼船被压在岸边亦无法启船;即使离岸后进入中流,由于是逆水和偏风,楼船亦将向西北方向的锦州一带随流飘去,不能出航。若是选择十月份出海,这时因绕半岛的旋转风为主,山东北侧又受寒潮影响,当以西北向的风力较大,故楼船在此时的顺风逆水条件下有可能出得海峡,但由于顺风逆水容易推起巨浪,楼船出海险象环生,即使出得海峡,风向还将出现不规则变化,这时的楼船仍有很大可能被黑潮主流推回峡口。因此,徐福乘楼船从山东北侧出海,一年四季都不具备出航条件。


第二条是从连云港市赣榆县的柘汪、青口一带出海向北行。这条线路如果时间如选在二月,则向北沿山东南海岸向朝鲜转航,此路会受到沿岸向南的逆流顶回,加之东北风的迎头压制,楼船无法飘流出海。

第三条仍是二月,从赣榆的柘汪、青口一带出海向南行。可顺风沿着岸流飘到江苏中南部,再沿着东转的回转流进入北向的黑潮主流,然后斜插过主流,进入日本九州南部的太平洋环流中,并随太平洋环流经大隅海峡进入日本的东海岸登陆,应该说这是一条比较可行的路线。

第四条也是在赣榆,时间是七月份,出海向北行。这时可受东南风推送,在顺风顺水的条件下,从山东半岛海岸向北朝鲜转航,再经朝鲜南海岸的回流区顺水飘过对马海峡抵达日本,此路也是可行的。

第五条是在赣榆十月份向北行。这是一条很困难的路线。因为十月份出海,会遇到常见的北和东北向风顶托,这时在逆风顺水作用下往往会在海面上出现狂涛巨浪,不易航行, 特别是楼船体大,逆风行船比较困难,故不可能出海。

第六条是十月份向南行。这时的楼船在近岸南流的推送下,沿江苏中部的31度纬线进入折流区域,折流后的楼船可随流东行,此处在十月份前后一般以北风为主,故楼船当有北向的偏顺风可行,船抵黑潮主流区时可转东北,斜跨黑潮进入九州南,再随太平洋环流经大隅海峡飘向日本的东海岸。

由此可见,在上述六条出海线路当中,只有第三、第四和第六条线路才有可能。而这三条线路都集中在连云港市,至于连云港市向南,那就更没有可能了,因为连云港向南全部都是淤泥质海滩,浅滩和辐射沙洲伸向很远的海中,楼船无法出海,也无法进出,即使有较大的河流入海口,但因黑潮及顺岸回流的压制,楼船不仅无法出海,即使出海后也会被压向岸边搁浅而出不去,再就是到长江出海了,但历史上并没有徐福从长江出海的记载。


对徐福东渡线路与海流的绑定


依据以上分析,徐福东渡当有二月份向南,七月份向北,十月份向南,三条线路可行。出海地点只能选在海州湾内。顺便提一下,有人认为《列子》所述的五神山是在渤海中,由此认为徐福东渡就在渤海沿岸,这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列子》说五神山中有两山飘流到北极去了,而渤海是我国的一个内海,根本不连接北极。因此这五神山所在的渤海显然不在现在的渤海之内。查我国唐代的渤海国在东北的朝鲜以北,那里面临日本海,向北可通白令海到北极,唐代在此设立渤海国,可能有其远古地名的延续根源,故秦汉以前的那一带日本海很可能就叫渤海。


但徐福去日本前所言的"海上三神山"肯定不会是在那里的渤海内,徐福也不会跑到朝鲜以北的日本海去东渡日本。所以这个三神山理应是在东方对面的大海中。特别是徐福受大 鲛鱼(是现在的鲸)所苦不能出海时,秦始皇于三十七年十一月亲自为徐福射鱼,扫清道路,其射鱼区域北至荣成山,南到海西县,这也是秦朝的正东方向,秦始皇将朐县设立为秦东门正是在这段区域的正中位置,说明这里是大秦帝国的正东方向无疑。徐福显然是从这一带海域东渡的,其方向当是指向正东对面的海中"三神山"。

徐福带国人,受皇命,走时声震天下,名闻海内,这样的隆重出国,理应从国门或是家乡徐福村一带启航才是情理之中的事。特别是赣榆徐福村的发现以及附近所出的造船遗木、古船碇石等,这些都可证明这里是徐福的出海口。


至于这里有无大的港口问题,可从始皇"还过吴,北至琅琊",又在"之罘,得射一鱼,遂并海西"获知,这一带北自琅琊,南到海西,楼船均可抵岸。特别是秦始皇将这里立为秦东门,门外就是大海,没有海路,门者何立?可见门下当是海路之起点港口无疑。我们从《太平广记》中还可得知,唐代时日本国曾来过十条大船,每船载有珍货数百万,船上载有日本国使,国使又身带日本国信,可知这里至少到唐代还是国家重要的东大门。因为国使来朝理应走国门而进。因此,这里既然是我国的海上国门,如果没有大港作为依托也是不能成立的,故连云港市自秦、汉至唐直到现在一直是我国重要的东方门户。


从目前所能获得的资料看,山东半岛以南海岸多有徐福的故事传说,而北朝鲜西部海岸和辽东半岛之间,几乎没有此类传说,到了南朝鲜的济洲岛和日本的九州,相关传说又现了。这说明,徐福走的是南路,应该成立的可能是:三千童男女从河北运来,沿山东北部到东南海岸陆续登船,于二月份从海上陆续南运到赣榆集中,最后在三十七年十月或者十一月从海州湾内集中出海。出海后在黑潮回流的南向推托下,向南漂流到江苏中部的黑潮折流区,然后随流东行,这时有北风为动力,使楼船在偏顺风推行下,抵达黑潮主流区,然后再转向东北,斜跨过黑潮,进入济州南海域及大隅海峡,再顺黑潮支流飘向日本的东海岸。可以说,这是最有成功希望的徐福东渡路线,也是沿途拥有实物证明和可以肯定的东渡线路。


关于徐福东渡的地点之争


山东烟台的龙口市,因秦始皇东巡来过此地,加上海中一个小山名"芝罘",多年来一直标榜此地是真正的徐福东渡之地。当地还建设有各种相关的广场、雕塑等。也曾经邀请专家论证,其中言之泛泛,因不足为据,再此不再摘引。江苏连云港作为徐福故乡以及东渡日本的起点,同样有很多专家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是日本历史学界大部分学者倾向于徐福从连云港出发的观点。

秦始皇东巡与徐福东渡日本的路线研究


日本前首相羽田孜,他多次公开称自己是中国人徐福后代,他说他的姓氏羽田,日文发音就是中国的"秦",而他家中一直保存着一个祖传宝贝,就是祖先留下的一块匾额,名曰:秦阳馆。2002年6月,67岁的羽田孜访问中国,特意到江苏连云港的徐福故里赣榆拜祖寻根。

秦始皇东巡与徐福东渡日本的路线研究


司马迁关于徐福的结局描述透露的关键问题


本文到这里基本结束了,但是徐福到了日本的结局,司马迁在《史记》里面也是有记录的。《史记》说徐福"至平原广泽,止王不归"。就是说徐福最终到了平原广泽这个地方,停下并且自立为王,不回来了。这段话透露了两个关键问题:


疑问2个:

如果平原广泽在日本,徐福自立为王,会不会是第一代天皇呢?

既然徐福"止王不归",那么徐福的结局司马迁是咋知道的呢?


如果您感兴趣,这两个问题可以留言发表您的看法。


此外,据野史传闻秦始皇得知徐福自立为王不回来后,恼羞成怒,抓了很多像徐福一样的方士,挖坑活埋了,被传为"焚书坑儒"。

秦始皇东巡与徐福东渡日本的路线研究

本文地名位置来自《中国史稿地图集/秦统一全图(局部)》

喜欢的可以关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