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王凱、江疏影的新劇《清平樂》最近爆火。作為歷史上少見的以“仁”命名的帝王,宋仁宗本身也有很多趣事值得我們瞭解,今天就藉著這幫部劇,帶大家夢迴大宋,看看宋代的美學,聊聊這部劇的服道化到底還原多少宋代歷史,宋代的服裝為什麼又被稱作華服之冠的?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1、宋代皇帝朝服:通天冠服制度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通天冠,是皇帝禮服制度裡一種禮儀性梁冠,也稱捲雲冠、高山冠,其形如山,正面直豎,以鐵為冠梁。《後漢書·輿服志下》:“通天冠,高九寸,正豎,頂少邪(斜)卻,乃直下為鐵卷梁,前有山、展筒、為述,乘輿所常服。”楚莊王通梁組纓似通天冠,秦時採楚冠之制,為乘輿所常服,至漢代百官於月正朝賀時,天子戴通天冠。 按通天冠自秦代為帝王禮儀場合所專用(皇帝在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及頒詔開讀、進表、傳制等重大典禮時使用的禮服,其基本樣式是衣與裳搭配製),至明初,歷代皆有,清代廢除。 關於皇帝朝服即通天冠服,脫脫《宋史•輿服志三》卷一百五十一,載:通天冠(朝服絳紗袍)。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蟬十二,高廣各一尺。青表朱裡,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翠緌,玉犀簪導。絳紗袍,以織成雲龍紅金條紗為之,紅裡,皂褾、襈、裾,絳紗裙,蔽膝如袍飾,並皂褾、襈。白紗中單,朱領、褾、襈、裾。白羅方心曲領。白襪,黑舄,佩綬如袞。大祭祀致齋、正旦冬至五月朔大朝會、大策命、親耕籍田皆服之。 為“用北珠卷結於冠上,有二十四梁。戴這種冠時需穿織成雲龍紋的絳色紗袍,並用黑色緣其領、袖及衣裾,系以絳紗裙(即裳),內襯白紗中單,領間系垂白羅的方心曲領,腰間束以金玉帶,前系蔽膝,系佩綬,穿白襪黑舄。”在祭祀、大朝會、大冊命等重要場合才穿,是僅次於袞冕服的一種衣服,為帝王專用。脖子上戴的那個就是“方心曲領”,最早出自北齊的朝服,據考證,是沿襲了漢制的“曲領”,是一種起襯領作用的內衣,樣式近乎方形的布片,可以用來防止衣領雍起,起壓貼的作用,有天圓地方的寓意。馬瑞臨在《文獻通考》中記載:“今朝服有方心曲領,以白羅為之,方二寸許,綴於圓領之上,以繫於頸後結之或者袷之”,這個倒不是帝王專用。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2、宋代官員朝服(制度化具服):梁冠朝服制度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朝服是東漢開始至明代歷朝君臣在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及頒詔開讀、進表、傳制等重大典禮時使用的禮服。其基本樣式是衣與裳搭配製,朝服衣裳部分統稱絳紗袍,細節包括梁冠(進賢梁冠)、赤紅羅衣、白紗中單(兩者皆以青飾領緣)、赤紅羅裳(青色衣緣)、赤紅羅蔽膝。 關於宋代群臣的朝服制度據《宋史·輿服志四》卷一百五十二記載: “朝服,(按搭配梁冠類型的不同細分成三類)曰進賢冠服(宰執以下群臣服用),曰貂蟬冠服(宰執及以上三公服用),曰獬豸冠服(臺諫官服用),皆朱衣朱裳(衣、裳主色底色都為紅色),宋初之制。 進賢五梁冠:塗金銀花額,犀、玳瑁簪導,立筆。緋羅袍,白花羅中單,緋羅裙,緋羅蔽膝,並皂縹襈,白羅大帶,白羅方心曲領,玉劍、佩,銀革帶,暈錦綬,二玉環,白綾襪,皂皮履。一品、二品侍祠朝會則服之,中書門下則冠加籠巾貂蟬。三梁冠:犀角簪導,無中單,銀劍、佩,師子錦綬,銀環,餘同五梁冠。諸司三品、御史臺四品、兩省五品侍祠朝會則服之。 御史大夫、中丞則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單。兩梁冠:犀角簪導,銅劍、佩,練鵲錦綬,銅環,餘同三梁冠。四品、五品侍祠朝會則服之。六品以下無中單,無劍、佩、綬。御史則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單。袴褶紫、緋、綠,各從本服色,白綾中單,白綾褲,白羅方心曲領,本品官導駕,則騎而服之。”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又載“進賢冠以漆布為之,上縷紙為額花,金塗銀銅飾,後有納言。以梁數為差,凡七等,以羅為纓結之:第一等七梁,加貂蟬籠巾、貂鼠尾、立筆;第二等無貂蟬籠巾;第三等六梁,第四等五梁,第五等四梁,第六等三梁,第七等二梁,並如舊制,服同。 貂蟬冠。一名籠巾,織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幘。飾以銀,前有銀花,上綴玳瑁蟬,左右為三小蟬,御玉鼻,左插貂尾。三公、親王侍祠大朝會,則加於進賢冠而服之。 獬豸冠。即於進賢冠其樑上刻木為獬豸角,碧粉塗之,梁數從本品。立筆,古人臣簪筆之遺象。其制削竹為幹,裹以緋羅,以黃絲為毫,拓以銀縷葉,插於冠後。舊令,文官七品以上服朝服者,簪白筆,武官則否,今文武皆簪焉”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3、宋代皇帝公服:衫袍、履袍、䙆袍制度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關於皇帝公服所用紅色開袴衫袍,脫脫《宋史•輿服志三》記載,不開衩的圓領大袖袍—衫袍(赭黃色和淺黃色圓領大袖,衣身不開衩)。衫袍。唐因隋制,天子常服赤黃、淺黃袍衫,折上巾,九還帶,六合靴(六瓣黑靴)。宋因之,有赭黃、淡黃袍衫,玉裝紅束帶(單撻尾繞胸革帶),皂文鞞,大宴則服之。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衣身開衩的圓領大袖袍—袴袍。又有赭黃、淡黃袴袍,紅衫袍,常朝則服之。其制,曲領大袖(圓領大袖,衣身左右開衩),左右開衩,下無橫襴(上下通裁),束以革帶,幞頭(平腳長翅幞頭紗帽),烏皮靴(黑色皮靴)。國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腳幞頭,乘輿或服上曲焉(皇帝有時候會戴沖天翹腳幞頭)。其初以藤織草巾子為裡,紗為表,而塗以漆,後惟以漆為堅,去其藤裡,前為一折,平施兩腳,以鐵為之。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從清平樂看宋朝為什麼稱為華服之冠

有朋友說,宋人衣冠服飾與器物很養眼,有種高級的美,近古美學是從北宋開啟的,宋以前的(物化形象)美則美矣,但會有一種疏離遙遠(略顯陌生隔膜)的感覺,例如看唐朝美人,必須放下現在的審美觀去欣賞,從宋朝開始,美的表象形式與現在人熟悉的越來越趨近,這種感覺與領悟力還是很準確的。 另外再多說幾句,晚清學者嚴復指出:“若研究人心政俗之變,則趙宋一代歷史,最宜究心。中國之所以成為今日現象者,為善為惡,姑不具論,而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斷言也。”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對宋朝的評價:“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這是客觀持平之論。 著名宋史學家鄧廣銘對宋代文化的一系列論述,是對陳寅恪經典論斷的進一步發揮,他認為:“兩宋期內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這一評價與陳寅恪的“造極說”的表述基本一致。他後來補充說:“宋代的文化,在中國封建 社會歷史時期之內,截至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的時期為止,可以說,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 所以宋代的真實的服飾與物質美學,值得現代社會的觀眾們虛心的去重新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