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許三觀賣血記》,我發現長久的婚姻,都做到了這幾點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在1995年寫的一部作品,該作品繼承了餘華一貫的現實主義風格,它圍繞著主人公多次靠賣血、來幫助家庭渡過難關的故事,表現出了普通人民生活的苦難。

不過《許三觀賣血記》和餘華以前的作品,比如《活著》《兄弟》等也有所不同,它除了描述苦難,在苦難中,還夾雜著博大的溫情

說到書中的溫情,其中非常讓人感動的就是,許三觀和妻子許玉蘭之間的夫妻情。他們一家經歷過很多的風風雨雨,二人的感情也遭受過很多的挫折,但倆人卻依然攜手走到了最後。而縱觀我們現在大多數人的婚姻狀況,很多夫妻,結婚後可能經不起一點風雨,稍有不如意,就開始鬧分手。

讀《許三觀賣血記》,我發現長久的婚姻,都做到了這幾點

所以在這方面,《許三觀賣血記》中,許三觀和許玉蘭的婚姻,稱得上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典範了。而從他們的婚姻歷程中,我們會發現,長久的婚姻,都做到了這幾點!

一,長久的婚姻,都有一個勇於擔當的男人,和一個會持家的女人!

1, 許三觀的擔當!

許三觀看似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大老粗,但他有一個最大的優點,那就是,他是一個特別有擔當的男人。這點,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男人可能都不如許三觀。

其中,許三觀的擔當最大表現便是,他為了保護自己的家人,維護他們這個家的完整,幾次去賣血。

比如,當時兒子一樂把方鐵匠的孩子給砸傷了,因為沒錢賠,對方几乎把他們家搬空了。其實當時許三觀已經知道了,一樂不是和他有血緣關係的兒子,他也覺得這個賠償不該是自己出的,但是他不忍心這個家就要散了。作為男人的擔當,許三觀最終決定去賣血來賠錢,也是在這種情況下,許三觀的家才得以繼續完整著。

以及在荒年的時候,許三觀看著三個孩子和許玉蘭都特別瘦弱了,為了讓他們吃點好的,他又一次去賣血等等。

直到許三觀晚年期間,他的血賣不出去了,他特別傷心,他說:

許玉蘭,我老了,我以後不能再賣血了,我的血沒人要了,以後家裡遇上災禍怎麼辦……

這恰恰就體現了許三觀擔當的精神,因為他已經習慣了,用自己的肩膀扛起這個家,哪怕只是以這種賣血極端的方式。所以當他知道,自己的血已經賣不出去時,他很擔心如果以後家人遇到災禍了,他該怎麼為他們保駕護航!

讀《許三觀賣血記》,我發現長久的婚姻,都做到了這幾點

2,許玉蘭的善於持家!

當然,婚姻中,單單是男人有擔當也是不夠的,它還需要女人的善於持家。

正如,在民國期間徐志摩和陸小曼的故事一般。雖然對於原配和兒子來說,徐志摩是一個很沒有擔當的人。但他對陸小曼還是很盡心盡力的,因為他很愛陸小曼。當時他為了滿足陸小曼的物質要求,除了本職工作,還會做幾分兼職,同時也一邊奔波於幾個城市之間。但是陸小曼只知道花前月下,根本不懂得持家。所以即便徐志摩如此拼命,他們當時的婚姻依然維持得很辛苦。

由此可見,在婚姻中,有一個會持家的女人同樣很重要,而許玉蘭就是一個很善於持家的女人。

比如,當時那場荒年中,很多人家都飽受折磨,但許玉蘭一家卻相對比較幸運。因為在荒年沒到來之前,許玉蘭就懂得未雨綢繆,她每天在做飯時,會在原本需要的米量基礎上,節約一點米。就這樣日積月累,他們家多攢下了一部分米。

同時,在饑荒快來時,許玉蘭就叫許三觀去野外挖野草,然後把野草醃起來,作為饑荒來時的備用。因為如果等饑荒真的來了,大家都會去挖野草,他們到那時候再去挖也就很難了。這些都是許玉蘭的有先見之明和善於未雨綢繆的體現。

從這些事情來看,許玉蘭的善於持家,的確堪稱女子中的表率。

讀《許三觀賣血記》,我發現長久的婚姻,都做到了這幾點

二, 長久的婚姻,都懂得相濡以沫!

在婚姻生活中,每對夫妻都會經歷一些風風雨雨,有些夫妻挺過去了,然而有些夫妻被打敗了。他們之間的不同便是、是否懂得相濡以沫。在小說中,許三觀和許玉蘭便是一對很懂得相濡以沫的夫妻。

當年,社會上發生了一次革命,許玉蘭被當成壞女人抓去大街遊行了,一連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許玉蘭吃了很多苦,同時還要面對大家的流言蜚語。許玉蘭幾乎支撐不下去了,但是許三觀用自己的行動溫暖著許玉蘭。他說,許玉蘭是他的妻子,他相信她。而在孩子們和外人一樣誤解許玉蘭時,許三觀也會為許玉蘭解釋。

許玉蘭說:

我在外面受這麼多罪,回到家裡只有你對我好,我腳站腫了,你倒熱水給我燙腳;我回來晚了,你怕飯菜涼了,就焐在被窩裡;我站在街上,送飯送水的也是你。許三觀,你只要對我好,我就什麼都不怕了…

這也正是許三觀和許玉蘭相濡以沫最好的體現,同時也是這一次為他們的婚姻奠定了最牢固的基礎。在後來,許玉蘭也成了最懂許三觀,對許三觀最好的人。

婚姻中,有個同自己相濡以沫的伴侶便是最大的福氣,就像電影《歸來》中講的一樣:相濡以沫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懂得了相濡以沫的夫妻,也代表著他們的感情已經經得起檢驗了,同時他們的心也真正互相依偎在了一起。

讀《許三觀賣血記》,我發現長久的婚姻,都做到了這幾點

三, 長久的婚姻,都懂得和對方的過去和解!

每個人都有過去,我們在懂得和自己的過去和解的同時,在婚姻中,也要懂得和對方的過去和解。在這點上,許三觀就做得比較好。

許玉蘭在和許三觀結婚之前,和自己的前男友有過一段難堪的過去。在婚後,許三觀知道了這件事,他心裡一直很不好受,甚至也因為這件事和許玉蘭鬧過。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畢竟我們愛一個人,總是希望可以擁有她的全部,愛是容不下第二個人的。所以這也導致我們會很在意對方的過去。

不過許三觀和別人不一樣的是,他後來慢慢放下這件事,他選擇了和許玉蘭的過去和解。甚至在孩子們知道了許玉蘭的過去,繼續誤會許玉蘭的時候,許三觀還會和孩子們解釋,然後告訴孩子們,許玉蘭為這個家的付出。

畢竟許三觀知道,那些事情是許玉蘭的過去,是許玉蘭在和他結婚之前發生的。在許玉蘭和他結婚後,她從來沒有對不起他,一直全心全意他們這個家付出。

也正是因為,許三觀懂得和妻子許玉蘭的過去和解,所以他們可以依然心無芥蒂地,一起去守護這個家的完整,一起在風風雨雨的婚姻中,相濡以沫走下去。

四,長久的婚姻,都懂得用儀式感來潤色!

可能提到儀式感,很多人覺得那是比較高級的活動,比如是那些比較有錢的人,時間比較清閒的人,亦或是那些年輕搞浪漫的情侶才有的。其實這是我們對儀式感的一種誤解,儀式感更多地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人人都可以擁有的生活態度。

就像《小王子》裡面講的一樣:儀式感,是使某一天和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和其他時刻不同。這麼看來,儀式感也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是人人都可以擁有的。

讀《許三觀賣血記》,我發現長久的婚姻,都做到了這幾點

在《許三觀賣血記》中,儘管許玉蘭一家非常窮,窮到困難時都吃不飽的狀況,但許玉蘭在日常生活中,依然會維持著必要的儀式感。就比如,在許玉蘭來月事的時候,她就會對許三觀說:

你聽著,到了我過節的時候,我就什麼都不做了,就是淘米洗菜的事我都不能做,我要休息了,那幾天家裡的活全得由你來做了

從這也可見,許玉蘭是一個非常懂得愛自己的女人,而且她這樣的做法,也會讓自己經常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很重要的人。

在對待家人上,許玉蘭也非常有儀式感。比如小說中,許玉蘭和許三觀經歷過饑荒時期,當時他們每天只能喝著清湯寡水的粥,每天吃完就躺在床上,怕走動的話消化太快。然而,即便是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許玉蘭依然記得給許三觀過生日。

今天我把留著過春節的糖拿出來了,今天的玉米粥煮得又稠又黏,還多煮了一碗給你喝,你知道是為什麼?今天是你的生日

相信此時的許三觀肯定非常感動,這一刻他也會覺得,即便為這個家付出再多也值得了吧。畢竟有許玉蘭那麼想著他,心裡始終裝著他。

所以儀式感其實並不需要很多錢,也不需要很多時間去做什麼,而只需要我們擁有這樣的一種生活態度而已

只要有了儀式感,平凡普通的日子裡,也會有很多值得紀念的時刻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