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农村,为何猪肉特别香?是喂养方式不一样,还是另有原因

我出生在80年代,也是一个山村出来的孩子。回想起以前在家中的点点滴滴,都充满了幸福的回忆。地处西南地区的四川,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蜀地可谓是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虽然家里算不上富裕,但爸爸妈妈用辛勤的双手,硬生生的撑起了一个家,让我们有饭吃,有学上,还有新衣服穿,这在当时的农村,已经算是很幸福的事情了。

80年代的农村,为何猪肉特别香?是喂养方式不一样,还是另有原因

要说到没食,当属妈妈亲手做的南瓜干饭,四季豆干饭了,当时没有电饭煲,要想吃到香喷喷的干饭,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工序很多,首先要把一家人吃的米预算好,粮食很宝贵,不容有半点浪费。然后淘洗干净,倒入装有足量水的大锅中,水烧开之后必须马上把水和米全部倒出来,盛放在专用的筲箕里面(筲箕,也叫筛子,是一些有大量通气气孔的器皿,形状似篮,以前多数用竹皮或者条状植物手工艺编织而成)。

这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才是重头戏。起锅烧油了,把猪油放一勺子在锅里化开,然后倒入准备好的南瓜,或者是四季豆,大火翻炒几分钟,加入盐和一起其他自己喜欢的调料。在锅里面平平整整的铺好,在菜上面倒入第一步准备的白米饭,盖上锅盖,小火焖十多分钟,香味就扑鼻而来了。揭开锅盖,用筷子均匀的插上几排气孔,顺便还可以检查一下,上层的米饭和下层的菜是不是都熟透了。

80年代的农村,为何猪肉特别香?是喂养方式不一样,还是另有原因

吃饭的时候,一饭勺下去,一半米饭,一半菜。那味道简直太好吃了,不用其他任何下饭菜,我一口气吃三碗没有问题。

在做这道家常菜干饭的时候,用到了一味佐料:猪油。这是十分珍贵的,猪油在80年代的农村,基本上都是过年杀年猪后,留下来的。这些储备的猪油,要吃上一年。这年猪可不简单,至少要辛辛苦苦养它一年时间。在我的记忆中,年猪必须要在一年开始的时候,就把小猪崽买回家。为了这小猪崽,爸爸会邀上几个邻居一起,到很远的集市上去购买,有专门的猪笼来放小猪。一个猪笼一只,正常情况下,都会一次性买两只猪崽回家,一只养大了卖钱,一只就是自己家人要吃的年猪。

80年代的农村,为何猪肉特别香?是喂养方式不一样,还是另有原因

猪崽也不便宜,也是论斤卖,比肥猪肉贵不少。猪崽回到家了,接下来就是精心的喂养它。我虽然年纪小,但也承担起了照顾猪崽的重任,放学回家之后,第一件事情不是做作业,而是背上硕大的背篓,到田地里去“拔猪草”。各种各样的草,装上一大背篓就回家。然后直接就给小猪吃,那小猪崽也特别喜欢吃这些青草。

除此之外,玉米面,高粱面,压榨菜籽油后的皮,大量种植的红薯等等,都是喂猪的主要粮食。还有就是刷锅水,也就是泔水,兑着玉米面之类的喂猪。猪儿特别爱吃,吃完就睡觉。如今可能会说:泔水猪是垃圾猪。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刷锅水,剩饭剩菜本身就有很大的营养价值,只要不是隔夜的,也没什么有害物质滋生。加上在80年代的农村,粮食是多么的珍贵,即便是刷锅水,父母也是舍不得直接倒掉的。

这样纯用粮食喂养出来的猪,肉质和口感,确实很不错,很香。有一种油而不腻的感觉,比如今的猪肉不知道香多少倍了。那么问题来了,80年代农村的猪肉香,仅仅是喂养方式不一样吗?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呢?

80年代的农村,为何猪肉特别香?是喂养方式不一样,还是另有原因

我觉得是有的,至少有两个原因是值得探讨的。

第一个原因:80年代的农村,生活不富裕。因为家里穷,所以想吃肉不那么容易,越不容易,就觉得好,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嘛。杀了年猪之后,好的肉基本都拿去卖了,以前有卖火腿的习惯,把好的大腿都拿去卖了。甚至连小肠也会拿去卖,因为有人收购之后拿去灌香肠了。

正因为留下来的肉并不多,还要坚持一年时间。所以平时吃肉的时间并不多,这也导致大多数时间,是处于没有荤腥的状态。一旦开始吃肉,那味道绝对是特别香的。反观如今,一日三餐都有肉,吃习惯了,也就没有那种香的味道了。

第二个原因:80年代的农村,猪都是粮食喂养的,都是属于散养,数量少,而且基本上没有喂饲料的。即便是有喂饲料的,那也是加了很少的一点剂量,毕竟猪饲料可不便宜。

80年代的农村,为何猪肉特别香?是喂养方式不一样,还是另有原因

但是如今呢,开始大规模饲养之后,基本都全是靠饲料催大的。别说是喂养一年,在利益价值的诱导下,就算的半年时间出栏的猪,都算是喂养成本比较高的了。这样的猪肉吃起来,肯定与纯粹的粮食喂养的猪肉是有天壤之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