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的氣血雙補養生藥茶

《中華醫藥》採訪了一位8旬老人,老中醫李濟仁, 作為《黃帝內經》研究專家,李老自己揣摩總結了一套運動養生保健的方法之一:氣血雙補茶湯

黃精:10克 黃芪片:10克 西洋參:3克 枸杞子:6克 一包30克左右

《黃帝內經》中說:“氣血失和,百病乃變化而生”,中醫認為為人體健康有一個重要的標準,那就是氣血充盈而調和,這個“氣”就是使機體正常運轉的能量,好比戰鬥力,這個“血”就是包括血液在內的、產生戰鬥力的各種營養儲備。血充足了,四肢百骸、五臟六腑才能夠得到濡養,氣充足了,這些濡養才能得以完成。氣血充足,並能夠良性互動,人就會健康,精力旺盛,氣色也好。

李濟仁教授:西洋參的功用,同黨參、人參是基本相似的,但是西洋參的性偏涼一點,枸杞子偏溫一點,西洋參偏涼一點,就是寒溫並用啊,這兩味藥跟西洋參配起來呢,補氣,補血,黃芪為補藥之長,主要是補氣,中醫講氣與血有個辨證關係,氣為血之帥,血又是氣之母,黃芪配過之後,我就用黃精,黃精主要是既補氣,又補血,黃精要九蒸九曬啊,黃精在滋補方面,補肝腎的作用比較好。我這杯茶主要是氣血雙補,主要是調理氣血,調理經絡,通經活絡,中醫講氣血調和,就百病不生,人的生病主要是氣血不和,關鍵在個和,所以我這杯茶下去,不單是頭昏方面好了,身體方面,皮膚方面實際上都有一定的好處的。

黃芪有“小人參”的美譽,被李時珍稱之為“補藥之長”,可以補養五臟六腑之氣。而另外一味藥就是黃精,這個黃精的作用就是補血。《本草綱目》就認為黃精有“補諸虛,填精髓”的功效,這裡的精髓指的就是血。當年的無暇禪師,常年隱居深山,以黃精為食,活了126歲,從80多歲開始,用針刺破手指,耗時38年寫成了81本《大方廣佛華嚴經》,您想想,天天刺血寫經,如果要不是黃精補血作用強的話,可能早就堅持不下來了。黃芪補氣,黃精補血,兩味藥就起到了氣血雙補的作用。同時,因為黃芪比較熱,吃多了容易上火,而這個西洋參又比較涼,所以二者共同起作用起到了一箇中和的作用。還有就是枸杞,枸杞是滋補肝腎的,肝藏血,腎納氣,人的氣血虧虛大多和這兩個臟器有關係,所以需要滋補。四味中藥,量少而專,兼顧氣血,可能是讓李濟仁頭暈緩解,氣色過人的原因所在吧。那麼,這藥量要用多少呢?

李濟仁教授:每次我都是每次一般是黃芪,用十到十五克左右,黃芪。西洋參,三到五克,西洋參要少一點,三到五克,枸杞子,在六到十克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