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的創業者,每天都在輕度喜悅和輕度沮喪之間

最牛的創業者,每天都在輕度喜悅和輕度沮喪之間

創業者最好的狀態,是在輕度喜悅和輕度沮喪之間。

創業很多時候意味著大起大落,不論是風險大小,還是情緒變化的激烈程度,都比普通人的密度更高。我們曾聊過的絕望之谷和希望之坡(戳此複習),就伴隨著這樣的內心起伏。

而能在變化和不確定中,依然保持不太激動,不太鬱悶,睡眠充足,拼的是極強心力。“極度理性又聰明的人,連情緒都保持在一種剋制的狀態。”

創業者保持情緒穩定為何尤為重要?什麼是創業者們面對壓力的正確姿勢?或者說,我們究竟應該以怎樣的節奏和方式創業?這是我們今天試圖探討的問題。

創業好比打怪,升級全看心態

諮詢公司Alternative Board的一項全球調查顯示,參與問卷的創業者中,幾乎一半人每週工作時間超過70小時,與此同時,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始終心懷幸福感或熱情地投入這些工作——大部分創始人努力工作,是因為感到了肩上的責任。

直面市場、投資人和業務成敗,對公司運轉中出現的每一種結果負責……可以說,創始人幾乎總是全公司壓力最大的那個人。長時間的高壓讓人感到煩躁、失眠、健忘、情緒低落、脾氣暴躁,“倦怠感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無論他們多麼熱愛自己的工作”。

網景創始人Marc Andreessen這樣形容他的創業體驗:

“創業這件事會使你進入一種與你曾經經歷過的任何事情都不一樣的情緒狀態。你每天也許都會有一種不同的狀態:某天你可能信心滿滿,覺得世界即將屬於你;很快,你可能覺得世界末日離你只有幾周時間,直到被完全摧毀;而這樣的狀態可能會不斷反覆(Over and over and over)。”

最牛的創業者,每天都在輕度喜悅和輕度沮喪之間

沒錯,與吃喝拉撒一樣,情緒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尤其對於創業者。

偶爾的情緒流露顯得真誠,但這裡仍有一個底層原則值得反覆記住:先處理問題,後處理情緒。一個情緒穩定、狀態可預期的創始人,無論對於員工、公司還是投資人而言,都值得跟、值得投。

《奈飛文化手冊》中也強調,公司要聚集一幫“成年人”。“招人就要招那些高素質和高度自律的人。人招來之後不用太花心思去管理他們,只要給他們足夠的發揮空間,他們自然會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讓你驚訝的成果來。”所有人都應該為自己的行為和結果高度負責,比發現問題更重要的是能解決問題。

更何況,很多時候,你的主觀意識也比想象中力量更大。生活的10%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本身決定,而另外的90%,取決於你對此的反應。

換句話講,除開一小部分事情無法被人力左右,生活中的大部分境遇都取決於我們自己——任由情緒帶著自己跑,誰都解救不了你的壞運氣。

遇事不急不怕,情緒亦可量化

“引起情緒的並非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此的看法。”合理情緒心理療法的創始人艾利斯也這樣認為。

那麼,創業者如何在保證業務高效進行的同時,以聰明的方式實現自我調節?首先你要知道,良好、穩定的情緒有哪些衡量尺度。

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並非新詞,1995年由心理學家Daniel Goleman在著作中首次提出,簡稱EI。即一個人感知自我和他人情緒的能力。總結起來,包含五個方面。

最牛的創業者,每天都在輕度喜悅和輕度沮喪之間

不確定自己是否算得上一個情緒穩定的人?不妨對號入座,來自測一下:

1.自我意識:你是否知道自己的優缺點,如果知道,是否願意承認?

2.自我調節能力:說話或做事前,是否花時間做了思考?能否搞定處於控制範圍之外的事情?

3.驅動力:努力是了為金錢或權利,還是為自己熱愛的事情?是否願意接受新的挑戰?

4.同理心:能否帶著尊重同他人溝通,尤其是對方文化背景、宗教、生活環境等和你不一樣時?

5.社交能力:能否在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的情況下,不產生疏離感?

可以分辨情緒的差別、能靈活處理,擅長利用情緒引導思考和行為,以及為了適應環境或達成目標能及時調節自己……這些都是一個情緒智能成熟的人的標誌。

調節情緒,怎麼做到?

除了堅信,還是堅信

硅谷元老級創業者、天使投資人Ben Horowitz,在《創業維艱》一書中回憶起早年的創業經驗,坦陳他在八年的CEO經歷中,只有三天是晚上睡得著覺的。

“堅定”是支撐他走過最艱難時刻的唯一法門。他說創業公司CEO不應該計算成功的概率,而是堅信破局方法始終存在,也堅信自己能夠找到,無路可走時,也要有選擇最佳路線的能力。

最牛的創業者,每天都在輕度喜悅和輕度沮喪之間

“創建公司時你就必須堅信,任何問題都有一個解決的辦法,而你的任務就是找出解決方案,無論這個概率是9/10還是1‰,你的任務始終不變。”只要結果是心中的目標,中途的所有困境都可以忽略不計,也自然不會過多地引起心中漣漪。

先解決問題,再照顧情緒

去年,特斯拉位於加州和內華達州的工廠兩度發生火災,生產短暫陷入停滯,Elon Musk也因為外界鋪天蓋地的安全質疑,被瞬間捲入輿論中心。

這位CEO在每週工作時間長達80-90小時的巨大壓力之下,反應迅速,立刻敦促上報工人受傷情況,並隨後在內部郵件中宣佈將親自前往工廠車間,執行和受傷員工同樣的工作,以便更好地找出事故原因。

公司的危急關頭,行動才是良藥,解決問題應該始終是創業者的行為核心。迅速的反應和落到實處的同理心,不僅加快了外部輿論平息,也安撫了因為事故頻發而心存芥蒂的員工。

最牛的創業者,每天都在輕度喜悅和輕度沮喪之間

拼命之外,溫和的力量

“那時候我們平均每天工作時間近15個小時,一年大概只休息七天。從小到大接受的是傳統的成功學教育,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勤勞致富。”盛大聯合創始人陳大年在起步早期,也相信“996”式的創業拼命觀。

在經歷過高強度工作帶來的一次瀕死體驗之後,他逐漸意識到節奏的重要:“溫和地做事情,而不是瘋狂拼命、拼時間,這個理念本身就代表的是你行有餘力,有足夠的備份可以幫你處理一切意料之內和意料之外的事情。”

他在重新創業的三年半時間裡,每天保持六小時工作時間,禮拜六禮拜天絕對不幹活,並且堅信:對於創始人而言,裁決、授權、激勵和時機把握是四件最重要的事情,除此以外都可以放權,都可以用“be lazy,be success”的心態以不變應萬變。

誠然,我們不能否認情緒的產生,也不能抵禦它的來襲,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情緒走一條他它該走的路。

創業不一定非得充滿焦慮和劇烈的內心起伏,喜悅和沮喪的平衡之間,我們對事情走向的決定權,總是比想象中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