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化妝土工藝的產生與發展(二)

(二)白瓷器的產生與早期生產狀況

北方地區的窯工在改善青瓷器的同時,創制了白瓷器。它的創燒是中國古代成熟瓷器創燒以來最重要的一項技術革命。白瓷器的創制與北方生產高質量青瓷器一樣,主要採用了兩種方法,一種是通過改良胎釉質量,努力尋找含鐵、鈦等著色成分少的原料,使成品的胎體變白,釉變得淺淡而透明,使白瓷器脫離青瓷器而獨立出來。用這種方式生產的白瓷器通常也稱之為精細白瓷。另一種是在較粗且顏色不純的胎體上加施白色化妝土,然後再施一層透明釉,製成不同於青瓷的白瓷器。

2005~2008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發掘鞏義白河窯時,在一座窯爐周圍的幾個灰坑中,發現了北魏時期的白瓷器,主要有杯、碗、盤等器物,其裝燒方法為與青釉瓷器疊燒並放置在最上面,間隔具為三足支釘(三叉形支釘),內底無支釘痕。根據已刊佈的照片觀察,除去前述的部分實際為施了化妝土的青瓷器以外,有很少量所謂的北魏白瓷。這些白瓷器胎體細白,白釉微泛青,釉層薄,釉面光亮,佈滿細碎開片,器內滿釉,外壁施釉過腹,垂釉現象少見,基本符合白瓷的特點,(圖四,1)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白瓷器並未使用化妝土,是真正的精細白瓷。然而,發掘者對地層的斷代主要依據漢魏洛陽城大市遺址出土的北魏時期陶瓷器,但大市遺址出土器物的時代大體為北魏後期到隋代,並不能確認是北魏時期的。因此關於白河窯最早地層的時代還需進一步討論。

瓷器化妝土工藝的產生與發展(二)

1. 鞏義白河窯出土北魏白瓷碗

2. 安陽北齊範粹墓出土白釉綠彩瓶

3. 臨漳曹村窯址出土青瓷碗

4. 相州窯址出土隋代瓷碗

5. 相州窯址出土隋代白瓷杯

6. 臨城邢窯博物館藏北朝白釉高足盤

7. 深圳望野博物館藏洛陽地區窯場四系罐

8. 深圳望野博物館藏隋代鞏義窯白瓷辟雍硯

9. 安陽小屯隋墓出土青瓷四系罐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白瓷是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575年)範粹墓中出土的9件瓷器。這批早期白瓷胎料經過淘洗,較細白,沒有施化妝土。釉層薄而滋潤,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黃色,有些釉厚的地方呈青色,具有明顯的初創特點。

近年來通過仔細的觀察和研究這批材料,已知範粹墓出土的器物不是白瓷,而是釉陶,是在鄴城附近發現的曹村窯燒造的。經採用科技考古手段分析確認曹村窯的器物為鉛釉陶器,並通過與範粹墓出土部分器物的對比,認為範粹墓出土器物應屬曹村窯或同類窯口燒製的鉛釉陶器,從而引發了對北齊鉛釉器的討論。實際上,這些瓷器中很可能並不全部是曹村窯的產品,有部分是相州窯的產品。

根據近年來對相州窯的考古發掘,顯示儘管沒有發現北齊時期的地層,但在隋代的地層中發現了具有明顯北齊風格的白瓷器,表明相州窯生產白瓷的時間有可能早到北齊時期。可以認為,北方地區白瓷的產生應為北朝末期到隋代初期。考古發現的北朝末期的墓葬中就出土有北方的白瓷器。如陝西咸陽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獨孤藏墓,北周大成元年(579年)尉遲運墓中都出土有達到標準的白瓷器物。

瓷器化妝土工藝的產生與發展(二)

圖五 北朝—隋窯址分佈圖(●北朝窯址■隋朝窯址)

目前發現的北朝到隋生產白瓷的窯址有河南鞏義白河窯,河北內丘的西關窯區、中馮洞窯區和臨城的陳留莊,這一時期的邢窯主要生產粗白瓷,而這些粗白瓷又分為胎質粗、胎色灰白和胎質較細、胎色白中泛黃,但施化妝土這兩類。根據近年來的考古發掘,我們可初步判定,相州窯生產白瓷也可早到北齊時期。邢窯在鄴城以北的臨近地區,相州窯在鄴城以南,在北朝後期到隋代,我們可以將這兩個窯區視為是以鄴城為中心的一個瓷器生產區域。

隋代北方地區各地的窯場普遍使用化妝土。隋代最重要的瓷器生產中心一是以洛陽為中心的鞏義白河窯、北官莊窯等窯場;另一箇中心產區是以鄴城為中心的相州窯和邢窯,這一中心是從北朝後期北方最重要的瓷器生產中心發展而來的。

(圖五)隋代這兩個瓷器產區都成功的燒製了高質量的白瓷器,而白瓷器的燒製成功恰好是採用了白胎白釉的精細白瓷和化妝白瓷兩種方法。以鞏義窯為代表的洛陽地區窯場,本身就具有胎色較白,胎質細膩的特點,但為了生產出高質量的白瓷器,許多器物依然採用了加施白色化妝土的方法,其特點是化妝土層十分稀薄,採用通體施加,使白胎白釉的器物呈色更加白潤勻淨。如深圳望野博物館所藏的一件白瓷辟雍硯,從硯面和底部可見施有一層薄薄的化妝土,邊壁一處燒製時的修補也使我們看到了使用化妝土的對釉色的影響,(圖四,8)另有一件四系瓶,也可見明顯的施化妝土和未施部分釉色的差別。(圖四,7)以鄴城為中心的瓷器產區可以相州窯隋代器物為代表。安陽小屯南地73M18號隋墓中出土了四件青瓷四系罐,釉色勻淨,呈青綠色稍泛黃,但明顯可見胎體較粗疏併發黃,其中一件腹部垂流下來純白色的化妝土,正因為化妝土的使用,才使器物的釉色淺淡明快。

(三)早期白瓷器的發展軌跡

白瓷器在北朝後期創制以後,發展極快。到了隋代已有了很大的進步,已完全達到了成熟。1959年河南安陽發掘的隋開皇十五年(595年)張盛墓中出土了一批白瓷器,這批白瓷器已接近標準的白瓷,部分白瓷器使用了白色化妝土,出土的三件白瓷俑上還在發、眉、須和服飾的部分地方加施了黑彩。小屯南地73M18出土兩件白瓷深腹碗,釉色白中略泛青灰色調,與張盛墓的白瓷器相似,證明張盛墓出土的白瓷器可能是相州窯的產品。西安郊區隋大業四年(608年)李靜訓墓中也出土了一批白瓷器。(圖六,1)這些器物的胎質較白,釉面光潤,不易看到白中閃黃或白中泛青的現象,是相當成熟的白瓷器,這批白瓷器多數不施化妝土。1954年陝西西安郭家灘姬威墓中出土一件白瓷樽,是隋代白瓷的代表作。(圖六,2)這件器物儘管胎質堅實白細,但在器表通體施用了潔白的化妝土,然後施一層無色的透明釉,使釉面呈色十分穩定,勻淨光潤。這件器物應是洛陽附近窯場的產品,可以與之印證的是深圳望野博物館所藏的一件同類器物的近底部,可見明顯的化妝土的痕跡。(圖六,3)

瓷器化妝土工藝的產生與發展(二)

1. 李靜訓墓出土白瓷龍柄壺

2. 西安郭家灘姬威墓出土白瓷樽

3. 深圳望野博物館藏隋鞏義窯瓷樽

4. 內丘步行街遺址出土隋代白瓷高足盤

5. 鞏義官窯址出土精細白瓷杯

6. 邢臺順德路出土邢窯隋代粗白瓷碗

3.臨水窯隋青瓷三足托盤

4. 鞏義白河窯北魏青瓷碗

5.北魏洛陽城津陽門內出土白瓷和青瓷碗

6. 磁縣北齊墓出土青瓷碗

就目前所做的考古工作看,河北內丘邢窯在隋代繼續燒製白瓷器,不同的是,從這一時期起,邢窯開始生產細白瓷。這種細白瓷選用優質瓷土精製,胎質堅實細膩,胎色純正潔白,極少數微閃黃綠,器形規整,很少有生燒現象。釉質細潤,透明度較強。由於胎體白淨,釉色顯得純白光亮。

(圖六,4)另外,隋代邢窯還生產一種比通常的細白瓷還要精美的“精細透光白瓷”。釉色光潤潔白,胎體略呈乳白色,胎壁極薄,僅厚0.7~1毫米,透影性和瓷化程度等方面都很強,可透視出器內盛放的液體及物品,為邢窯唐代的細白瓷望塵莫及,創造了近乎神話般的奇蹟。近年在河南省鞏義白河窯址的範圍內和新發現的北官莊窯址也發現了這種薄胎的精細透光白瓷,質量與邢窯的精細透光白瓷不分伯仲。(圖六,5)這種透影白瓷的精選原料和精工製作的特性表明其必然與統治階層的某些特別的需求相關。因此儘管其僅在隋代有短時間的生產,但在確立白瓷在瓷器生產中的位置和在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無疑有重要意義。

唐代北方地區的制瓷業在北朝和隋代的基礎上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其中又以白瓷器的發展最為明顯,河南、河北、山西、陝西都有窯場燒造,與同期南方的諸多青瓷窯場相呼應,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從白瓷器本身的發展情況看,出現了兩種趨勢:

較多的普通白瓷器以施用化妝土來增加白度,提高質量。大多數窯場均把這種方法作為一種比較簡便的、並能夠製出白瓷器的方法。在河南地區的窯場中,大多數的白瓷器產品都靠施化妝土來增加白度。(圖七,1)只有少數精品,由於採用高質量的坯料,因而不施用化妝土。而生產這種高檔精品的窯場往往也同時生產施化妝土的粗白瓷,如河南鞏義窯、河北內丘邢窯,這兩個窯均以不施化妝土的精細白瓷做為貢御的產品。

瓷器化妝土工藝的產生與發展(二)

1. 登封曲河窯出土唐代白釉綠彩執壺

2. 定窯澗磁嶺遺址出土晚唐化妝白瓷執壺

3. 遼會同五年耶律羽之墓出土定窯細白瓷穿帶瓶 

4. 臨城邢窯博物館唐代“盈”字款執壺

5. 新密西關窯址出土五代白釉劃花爐

6. 故宮博物院藏金代定窯印花龍紋盞

7. 泰華古軒藏耀州窯五代青釉斗笠盞

8. 曲陽澗磁村晚唐墓出土精細白瓷鳳首瓶

9. 臨城邢窯博物館藏“盈”字款白釉印花盤

10. 泰華古軒藏耀州窯北宋青釉臺盞

11. 銅川黃堡窯出土唐代白釉綠彩爐

在生產化妝白瓷的窯場中存在兩種情況:有些窯場在開始生產白瓷器時,以生產易於製成的粗白瓷為主,當技術成熱並找到了精良的原料後,就開始生產精細的、不施化妝土的白瓷器。如河北曲陽定窯,約從中唐時開始生產較多的粗白瓷,胎質粗松厚重,含有大量雜質。(圖七,2)但同時也生產極少量的精細白瓷。(圖七,8)到晚唐五代時,定窯已大量生產高質量的精細白瓷,胎質堅緻細密,釉色純白,不施化妝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