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說李白:10年讀書學道大匡山,李白到底住哪?

中秋說李白:10年讀書學道大匡山,李白到底住哪?

開元四年始,李白在大匡山開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漫長隱逸。那麼,在10年讀書學道大匡山時,李白到底住哪?有地方誌曰住于山上的大明寺,這顯然是個悖論。李白要與一個逸士叫東巖子的學道,又怎可能住在寺廟中。何況當時佛、道二教是劍拔弩張,關係搞得甚是緊張。那麼,是否與東巖子同住呢?這也不可能。李白在其詩《冬日歸舊山》中寫道“嫩篁侵舍密,古樹倒江橫。白犬離村吠,蒼苔壁上生。穿廚孤雉過,臨屋舊猿鳴。”,這表明詩人在遠遊歸來後所見居所的蕭條與破敗,佐證了他是獨居。後來,我發現有記載曰住於滴翠之坪,因而李白住在哪也就十分清晰了,他一定是築廬該坪。

下文摘自李白演義系列之《白鷳》第八章:

文 | 陳夫

且說日垂西山,廣慧長老仍不見李白和丹砂,心中頗感不安,輒命倆僧帶了照明器具去迎。之後,又向小僧細細作了交待,就去廟房靜候。小僧這引了李白來會廣慧長老,遠遠便見廟房之門大敞,燭火下但看一人來來回回。聞得腳步聲,房內之人忙迎上前去,正是廣慧長老。

“阿彌陀佛,急煞老衲。李施主總算平安而歸,快裡面請,坐下說話。”

看是李白,廣慧長老如釋重負,而李白卻是滿腹疑惑。二人進入房內,揖禮坐下。小僧奉了茶水,便退將出去。

“敢問李施主,一路上是否無恙?”

“多謝長老關心,倒是無恙。只是山狼叫得凌厲,令後生發悚,讓長老見笑了。”

“難得平安歸來,老衲又怎會取笑。李施主有所不知,這些山狼晝伏夜出,甚是危險,須得提防。前些年,有一樵夫因誤了下山時間遭遇了它們,一命烏呼不說,更是屍骨無存,實為慘烈。老衲早些便想告知李施主,又恐失禮,但今日看來,還是如實相告為善。”

李白不知廣慧長老為何擔心,不由納悶。廣慧長老自然看得清楚,便一一將因果道出,只聽得李白後背發冷。

“原來竟有這等禍事。今日幸虧長老周全,後生才得以無恙,日後定謹慎提防。”

“不過,倒也無須驚恐,這些山狼只在夜間出沒,因而也莫要被這些野獸給嚇唬了。罷了罷了,李施主請吃茶。”

“喏,長老請。”

看李白有些不安,廣慧長老於是話峰一轉,語帶輕鬆,加以安慰。輒而又讓李白呷了一口茶水,紓解心中不適。待吃了茶,廣慧長老繼續言道。

“不知李施主今日是否見得東巖道長?”

“託長老的福,後生今日總算如願以償。”

廣慧長老這麼一問,仍細思恐極的李白頓時來了興致,便將與東巖子是如何的一見如故,又是如何的成了金石之交,這裡裡外外的說了一個通透,唯有東巖子險些命將不保,卻隻字未提。聽罷,廣慧長老一面替李白高興,一面思忖果是上天授意不假。

且言李白,此時心中還有一事,便是築廬。那為何偏於現在提起,緣為他要將此事寄望於廣慧長老。但要認清的是,莫要以為這是臨時起意,早在他向東巖子坦露時便有此計。於是不再多想,就著興致便將築廬心思一併告了廣慧長老。廣慧長老哪能不識這心思,也就一口應下築廬事。李白自是感激不說,更少不了寺中的香火錢,這屬後話,看官知悉便可。

廣慧長老也不怠慢,翌日便將築廬事宜向眾僧細細交待下去。之後,又挑了個黃道吉日動了土。眾僧倒是實誠,忙忙碌碌,沒消多少時日,兩間茅廬便立在了山岙的滴翠之坪,就連廬中起居日用也一一備得齊全。李白見狀,大喜,輒而在心中不由唸叨。

“能與此洞天往後朝夕相枕、讀書學道,恐真是命中因果造化,不然哪能幸會二聖,還是丹砂所言極是,天下豈有多少巧事。”

這日,李白見茅廬已料理的井然,又見朝曦初起,滿坪芬芳,便想何不趁此良辰請來二聖吃茶,於是令丹砂去邀。要說邀二聖本無什麼可說辭的,但李白自有思忖,一來告知東巖子築廬事已成,大可寬心;二來倘要使得二聖一起坐下吃茶,並非易事,這便有了堂皇理由。此話怎解?看官多少應知,只因大唐尊崇道教,冷落佛教,以至二教明暗不和,廣慧長老常言與東巖子多是神交,也是有意避嫌罷了。

丹砂去邀了二聖,便匆匆返回張羅,這且不提。東巖子聞茅廬已成,甚是驚喜,於是換了一身乾淨道袍,又提了一布袋茶葉,直奔滴翠之坪。再說李白,二聖前來吃茶可非同小可,因而再三叮囑丹砂小心翼翼著。待他好不容易覺得安妥了,卻想自己的裝束真是糟糕的無禮,輒而又新更了幞頭、袍衫,又佩了龍泉寶劍。一番折騰之後,見離二聖前來還有些時辰,豈能幹閒,正想著要讀書,忽聞門外有人高呼。再仔細一聽,忙迎了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