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方能長久,專家為你支招:疫後企業如何升級變革

疫情當前,世界經濟備受影響。在“外需下降,內需不足”的窘迫形勢下,國內中小企業面臨史無前例的一次大考。


為了幫助企業突破難關,為各行業疫後恢復發展蓄能與賦能,瞭望中國聯合亞洲時報和國內資深企業管理專家、相關商協負責人、名企領導者,特開設“抓住‘後疫情時代’觸底反彈的機遇”主題系列直播課堂。首期已於4月11日晚正式上線開播,此次直播吸引了近千名網友圍觀,並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本次課程,邀請到了著名管理學家、“優勢導向管理法”創始人吳光琛,“物聯生態高架橋”理論提出者、多對多物聯科技有限公司總裁賴正福,亞洲時報[中文版]廣州分社副總編林燕飛。三位嘉賓以“雲論壇”的方式,進行了思維交鋒、思維碰撞,圍繞 “疫後,企業的選擇與變革”話題,與企業家朋友共同探討了在疫情當中,企業應該如何自救?如何挖掘商機抓住疫情後的“報復性反彈”?等時下大家最關心的問題,獲得了眾多網友的贊同和共鳴。

此次直播互動,嘉賓們不遺餘力地為企業朋友們建言獻策,分享了很多寶貴的心得和經驗,實現了“左手理論、右手實踐”,為大家帶來了渡過難關的信心,同時也打響了“雲論壇”的第一炮。

嘉賓精彩觀點集錦:

Q1:目前新冠病毒已蔓延全球,從宏觀上來看,疫情發展態勢有何評估呢?是否會對企業造成“毀滅性”的衝擊?

吳光琛:我們國家民眾具有高度的集體觀,政府更是將生命放在第一,做到所有患者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相比起國外,我們在國家制度上有很大的優勢,因此國內疫情在短時間內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因為其覆蓋面極廣,史無前例,對社會、經濟的衝擊是非常之深,而且,目前國外的疫情還沒有達到峰值,來勢兇猛,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已經遍佈全國212個國家,未來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對企業的衝擊來自三個方面:首先體現在企業產品。因為疫情期間,海外市場的需求急劇減少,產品的需要有了很大的變化,目前最需要的是防疫產品、生活用品、食品等。其次是企業的治理模式衝擊;同時,對行業衝擊很大,旅遊、外貿都是重災區。

雖然國內已全面復工復產,但是疫情過後出現了很多新問題,大多數企業管理者都措手不及。這次疫情給我們帶來的衝擊,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要高度重視,才能客觀地應對未來的變化,企業要做好這方面的思想準備。

賴正福:這次疫情相當於一個抽水機,水抽乾了才知道到底誰在裸泳。從社會角度,此次疫情令世界出乎意料。首先中國控制疫情的速度和效果另世界出乎意料;其次正當中國走向復工復產的時刻,世界疫情爆發,而且尤其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他們在疫情防控的滯後性讓人出乎意料。

此外,如果疫情一直得不到有效控制,民眾生存發展都成困難,如果那時民不聊生,國外或將會引起大騷亂。由此看來,這次疫情將會持續很長的時間。現下,國外經濟也已經處於衰退期,國外市場的不確定性,給我們帶來極大的啟示。

這次疫情給那些“非剛需”的行業帶去了極大的衝擊,隨著第一波全民抗疫已經告一段落,接下來政府應該思考該如何完善,如何鞏固;企業家則要做好在未來5年甚至10年內不依賴海外市場的情況下該如何突破的思想準備。

Q2:正所謂危中有機,在後疫情時代,將會催生出新型經濟體系?創新商業模式?

賴正福:疫情當前,國外對民生、防疫產品對比國內有更大的需求,對中國的企業的機會更大,但也是一個挑戰。我們認為,未來將會以健康、互聯網為核心,產生出一批滿足於市場需求的企業,我們分析出了疫後的十大利好行業為:大健康、通訊、物聯網、線上商業、新型農業、線上教育、養老、尖端製造、產業金融、保險業。

“共生”方能長久,專家為你支招:疫後企業如何升級變革

疫情期間十大困難行業與十大利好行業


Q3:企業在疫中、疫後應如何選擇自救?中小企業如何面對危機,選擇機遇?

吳光琛:企業要進行戰略性的變革。如何變革?最重要就是找準自己的發展空間,發揮出每個企業有自己的優勢,把優勢做大。挖掘自己的長處,並且跟市場結合,和未來發展方向結合。

每一場危機後,都有一批優秀的企業崛起,獨領風騷。最困難的行業,是未來潛力最大的行業,比如製造業。越是困難,未來越有空間。空間要升級,以被動變主動,才有發展的空間。不思考,永遠都只是個“熟練工”。

賴正福:企業應該站在自身資源的基礎上,發揮企業的優勢,這些優勢來自於資源優勢、人才優勢、市場的優勢、技術優勢等等,找出優勢來,及時大膽地轉型。

在2003年的非典爆發的時候,崛起了一批優秀的企業,比如現在著名的互聯網企業,可是有的企業在那時就承受疫情所帶來的傷害,17年過去了還面對著同樣的問題,沒有任何轉變。這次疫情是一種預警,是對企業的檢驗,如果企業管理者沒有一種敢於去變革,敢於去升級的心態、意志,未來還會面臨同樣的困難。

Q4:各行各業的企業都千方百計要在疫情中生存下來。當中有些企業為了自救第一時間是選擇裁員和減薪。作為企業管理角度來講,這一舉措是企業抵禦危機的首選嗎?

賴正福:實際上,中國的企業沒有一個老闆願意裁員,是市場讓他裁員。因為市場環境的變化,公司盈利的虧損,裁員這種方式是大多數企業迫不得已的選擇。但是裁員要慎重,裁員的目的是提升效率。

Q5:隨著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升級,中小企業可能遭受新的一輪衝擊。疫情之後,企業應構建怎樣的“抗危機”發展模式?


吳光琛: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應該思考國家需要你做什麼,市場需要你做什麼,而不只是重資產和輕資產的選擇。


要構建抗危機”發展模式,就是要使重資產與輕資產融合發展,建立一個良好的“共生”生態,社會要“共生”、企業要“共生”,企業管理者要有“利他”心態。大家能夠相互成長,相互推動。


賴正福:企業選擇輕資產並不等於是把風險轉移給下游供應商,或者消費者,這不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企業如果選擇輕資產,應該思考清楚如何運用好“分利”的法則。此外,企業管理思維也要轉變,從以前我想生成什麼變為用戶需要什麼,建立起“直達用戶思維”。


企業轉變要順勢而為,同時還要一系列的策略,比如借勢、借題、借力。


勢:指的是整個國際環境,目前全球疫情蔓延升級,最大的需求是健康。

題:就是指國家戰略政策方針,瞭解人民關心的、大家最需要的,就是題。

力:那就是人和,企業要與員工、合作伙伴共同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鞏固阻擊疫情成果,爭取全國阻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全面勝利,多對多物聯平臺建立防疫攻堅組,快速研建立了醫院、社區、小區、家庭一體化健康智慧聯防機制。這不僅對突發性傳染性疾預防控制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而且有助於監控管理日常生活中常見流感等,將傳染性疾病監管預防常態化、可持續化。


直播活動當天下午,在瞭望新時代學習社舉行了理事單位授匾儀式,多對多物聯科技有限公司成為瞭望新時代學習社理事單位新的一員。總裁賴正福表示,此次入會,希望與更多志同道合的企業一起,共同探索“共生、共享、共贏”新模式。

“共生”方能長久,專家為你支招:疫後企業如何升級變革

授牌儀式現場

瞭望新時代學習社執行社長吳光琛(左)、多對多物聯平臺CEO賴正福(中)、瞭望新時代學習社副秘書長李紅蓮(右)

更多直播內容,請關注公眾號“今瞭望”。接下來,智慧轉盤雲論壇將會繼續針對企業的疫後發展,推出一系列專題課程。本週三晚,我們將帶您走進大健康行業,聽廣東省中醫院援助湖北醫療隊一線真實故事,看專家解答在“後疫情時代”如何擁抱大健康產業發展風口,請密切留意我們的公眾號“今瞭望”瞭解最新課程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