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歷史風雲3:細君公主與解憂公主,帝國西行路上的女人

張騫帶回西域消息後,向帝國的最高領導人彙報,提出針對西域各國的聯合計劃,其中《史記》有載:

“誠以此時厚賂烏孫,招以東居故地,漢遣公主為夫人,結昆弟,其勢宜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既連烏孫,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為外臣。”

漢武帝欣然採納,和親、贈送財物,是代價最小的外交方式。

河西走廊歷史風雲3:細君公主與解憂公主,帝國西行路上的女人

河西走廊

細君悲歌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指派江都王之女劉細君作為和親的公主,遠嫁烏孫王獵驕靡,彼時,細君公主正值花樣年華,烏孫王獵驕靡卻已是花甲暮年。

“細君”只聽這個名字,便有一種柔弱纖細的美感,這個劉氏皇族的女子,生來地位高貴。

可是她的一生並不平順,她的父親江都王劉建,謀反未成自盡,劉建的妻妾均被衝為罪人,遭受侮辱折磨。年幼的細君雖倖免於難,可也因此成為罪臣之女。

作為王族貴女的她,本該無憂無慮成長,可是突然的變故,讓她如水中飄萍,終其一生都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她始終是憂傷的,作為罪臣之女的生活,想必遭受了很多非議與磨難,所以她的性格中多了溫和順從、沉默敏感。

細君公主最終沒有適應烏孫的生活,在那裡紮根下去,完成漢皇交予她的使命。

河西走廊歷史風雲3:細君公主與解憂公主,帝國西行路上的女人

古烏孫風光

遠離漢土,飲食起居、語言習俗均有差異,在異國的無邊夜色裡總是令人倍感孤寂,身世可憐憂思重重。

老烏孫王去世後,她又被嫁與獵驕靡之孫軍須靡,後生有一女,但不久後即香消玉殞。留下的是她所作的一首悲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王延。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後人或許會感嘆她的命運,憐惜她的生命中是否得到過溫暖,萌生過愛意,可歷史從不在乎個人的悲歡離合,她像一朵草原上默默開放的花朵,只在短暫的夏季抬頭看了眼太陽與星空。

河西走廊歷史風雲3:細君公主與解憂公主,帝國西行路上的女人

細君公主雕像

為君解憂

公元103年,為保持與烏孫的聯姻關係,漢武帝再次安排公主和親,這次也是劉皇族罪臣之女,楚王孫女,劉解憂。

與孑然一身的細君公主不同,同為罪女的解憂,並不是孤立無援,起碼她還和她的家人在一起,一起面對外界的非議與排斥,成長的過程心中充滿勇氣,這也讓她的性格更像是帶刺的玫瑰。

當她坐進和親的馬車,回首長安城時,她在想些什麼呢?

西行之路於她而言是不可預測的不歸之路,巍峨的長安城,漸行漸遠,從此初春再買不到一枝滴露的杏花,深秋古剎的紅葉再也聽不到少女對未來的祝禱。

憂傷的細君猶如前車之鑑擺在眼前,這條無法選擇的道路上,是默默死去,還是爭出一個生的無限希望。

河西走廊歷史風雲3:細君公主與解憂公主,帝國西行路上的女人

解憂公主劇照

解憂公主勇敢的選擇了後者,她被嫁於軍須靡,軍須靡死,嫁其弟翁歸靡,翁歸靡死,又嫁尼靡,一生育有四子兩女。

漢昭帝末年,烏孫得到消息,匈奴和車師要聯合攻打烏孫,解憂公主安排使者上書漢朝請求求援。

能夠與西域諸國進行軍事聯盟,是漢帝國一直以來想要達到的軍事策略,前有衛青、霍去病對匈奴和西域的武力震懾,但是漢帝國軍隊不能常駐西域,如果能與西域諸國建立軍事聯盟,無異於拓展了漢帝國的軍事打擊範圍,烏孫此時的請求不失為一個好機會,可惜此時漢昭帝崩逝,帝國無暇受理。

漢宣帝即位後,再次接到烏孫翁須靡與解憂公主的信使,當即派出軍隊十五萬騎參與作戰,安排使臣常蕙助戰烏孫。

公元前71年,漢烏聯合作戰大敗匈奴騎兵,自此匈奴勢力大減,退居北方無暇西顧,烏孫成為西域實力最大的國家,漢帝國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安排官員受理西域事務。

公元前53年,烏孫國幾經政變,最後在漢軍協助下,立解憂公主的兒子元貴靡為烏孫大昆彌,烏孫國正式歸降,成為漢朝附屬國。

河西走廊歷史風雲3:細君公主與解憂公主,帝國西行路上的女人

西域都護府地圖

西域都護府掌控了西域諸國,漢武帝展望西域拓土廣地萬里的志向,終於實現。

和親的解憂公主也圓滿的完成了她的歷史任務。

公元前51年,歷經風雨的解憂公主,上書漢宣帝,希望能落葉歸根,重回長安,“年老土思,願得為骸骨,葬漢地”

,宣帝允准並派人接她回長安。

闊別故土五十多年後,年過古稀的解憂公主又踏上了漢朝的土地,當巍峨的長安城漸行漸近的時候,她又懷著怎樣激動的心情呢?

昔年離別時戀戀不捨的故人,可還有尚在人世的,年少時踏春賞花的地方是否還依舊人潮如織,上元夜的長安城家家戶戶的燈籠是否更大更亮。

河西走廊歷史風雲3:細君公主與解憂公主,帝國西行路上的女人

西部風光

與其說是上天的眷顧,不如說解憂公主的命運是自己爭來的,回到長安兩年後,這位傳奇的和親公主安然離世。

在漢帝國向西拓展的路途上,從河西走廊經過的無數漢人,他們有輾轉顛簸而返的使臣,策馬疾馳的將領,遠嫁異邦的女人。

這些人不論是主動承擔歷史責任,還是被動託付命運,都已匆匆走過,在他們之後還將有更多的人,在這條人類開拓聯通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