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好話,偏要打了才乖?主要是家長沒做好“底線教育”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父母吩咐孩子做一件事情,也許是洗手,也許是吃飯,但是無論家長說了多少遍,孩子就是沒動靜,就像沒有聽到一樣。看見孩子這個反應的家長怒了,直接對孩子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斥責。等批評之後,孩子才不緊不慢的動身,做父母吩咐的事情。家長面對孩子這種情況往往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其實,事件本身是非常好理解的。

孩子不聽好話,偏要打了才乖?主要是家長沒做好“底線教育”

因為處在孩子的這個年齡到正是喜歡探索的時候,很多時候他們研究一個小東西研究上了癮,就會表現出對父母的話的一種“聽而不聞”。這既是因為孩子的此時的注意力子啊玩具上面,還因為此時父母的話並不是“加急”指令。什麼是加急指令,便是父母的打罵斥責。只要沒有到打罵斥責的程度,那便是還可以玩一玩的意思。這時的孩子錯誤的將父母的斥責批評當成了父母的底線。

孩子不聽好話,偏要打了才乖?主要是家長沒做好“底線教育”

而造成這種情況的關鍵就是源於父母對底線教育的忽略

1. 底線教育的含義。

什麼是底線?顧名思義,底線就是一個人哪些時請能做,那些事情不能做,分節這兩種事情的一個界限。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就是我們之所以被稱為文明人的底線。每個人都有底線,但是每個人的底線都有所不同。孩子底線與家長的底線是息息相關的。

孩子不聽好話,偏要打了才乖?主要是家長沒做好“底線教育”

底線教育就是父母要交給孩子做人的基本規則,教育孩子不僅要遵守這個社會的規矩,還要遵守這個社會的公德。通過父母的底線教育,讓孩子更好的理解底線,同時讓孩子也有了底線,如此才能讓孩子更好的去遵守底線。

2. 底線教育對孩子而言好處是非常多的。

線教育可以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一個孩子是否能夠做到明辨是非是一個孩子能力的體現。而明辨是非能力也是一個孩子是否建立了正確科學的三觀的重要。當孩子沒有底線,沒有正確的是非觀的時候,孩子做事是憑喜好,怎麼想的就怎麼做。但是當孩子有了底線之後,孩子在做事之前,會思考自己這樣的對不對。

孩子不聽好話,偏要打了才乖?主要是家長沒做好“底線教育”

底線教育可以幫助孩子走上正途。一個孩子有了底線,便知道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事情不應該做。而知道了哪些事情不應該做,便有了做人的底線,也就很好的避免的了孩子因為犯錯而誤入歧途。

底線教育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在社會中生活。無論是社會公德還是法律,想要在社會上正常的生活,這些都是必須遵守的。而這些正是底線教育需要教導給孩子的。可是如果孩子沒有底線,那麼他在處處都是規則的社會中將舉步維艱,更不要提在社會中好好的生活。

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存在著很多沒有底線的熊孩子。比如拿著石頭將別人家的玻璃砸破後一鬨而散,比如搶走了走路不方便的老人的柺杖。也許很多家長會以一句“孩子還小,不懂事”來解釋,可是家長要知道,事情的可怕並不在於本身,而是事情折射出的孩子的本質,和以後孩子的未來。我們從很多家長的話中,也可以看出很多孩子沒有底線的原因到底為何。

孩子不聽好話,偏要打了才乖?主要是家長沒做好“底線教育”

1. 家長的溺愛導致在與孩子的對峙中主動讓步。當孩子做錯了一件事的時候,家長也知道孩子錯了,但是面對孩子委屈甚至落淚的樣子,很多家長心軟了。家長在於孩子的對壘中,一次再一次的丟掉了自己的底線。而正是家長的這種行為,讓孩子覺得有機可乘,有利可圖。在這樣鬆懈的管理中,想要樣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一個懂規則,懂道德的孩子,可是比登天還難。

2. 家長自身的底線就不明確。家長在與孩子顯得相處中,自身的底線就不明朗。比如家長本身知道隨地扔垃圾是一種錯誤的行為,可是當孩子做了這樣的行為時,家長卻無動於衷,就和沒看見一樣。那麼自身的底線如此飄忽不定,又怎麼幫助孩子建立底線呢?底線教育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其次才能由己及人,幫助自己的孩子建立底線。

孩子不聽好話,偏要打了才乖?主要是家長沒做好“底線教育”

​總結

孩子是否有底線,是不是懂規矩,遵法紀,追根溯源還是應該看家長沒有給孩子做好底線教育。做好底線教育,是孩子適應社會生活,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將來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的 必要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